一种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0540发布日期:2022-10-22 04:0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桌子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升降桌。


背景技术:

2.目前,许多年轻人旋转具有升降功能的桌子来办公,通过周期性的改变桌子高度,来更换工作姿势,从而降低了颈椎病和腰椎病的发病率。
3.现有的升降桌功能较为单一,较多配置的功能是无线充,但是无线充电的方式需要占用桌面空间,不能设计多个,而为了保证能够稳定地进行无线充电,又需要在桌面上进行下沉设计,这样就影响桌面的整体平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占用桌面空间且能稳定充电的无线充电升降桌。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升降桌:包括设置有配电盒和升降桌腿的桌面以及配置了无线充电单元的配置板,所述配置板在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处设置有弹性夹持结构,用于将充电对象固定住,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线圈部和压感开关,所述夹持结构夹住充电对象后充电对象会压迫压感开关从而给所述线圈部通电,实现既放充电、既离断电的功能,避免了不充电时线圈耗电。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配置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桌面的侧边,所述配置板的上表面高出所述桌面在20~25cm范围内,所述配置板在对向所述桌面的一侧开设有充电槽,所述配置板在所述充电槽内设置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充电槽和无线充电单元的数量对应并有若干个,由于不影响桌面空间,所以多设置几个可同时供多个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线圈部和压感开关设置在所述充电槽的背部底面,所述线圈部沉入所述充电槽的背面以内,所述压感开关的弹性活动按钮凸出所述充电槽的背面,方便充电设备压迫压感开关达到既放充电的效果。
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充电槽的左右两侧壁开设有一对指沉槽,所述充电槽的内部还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用于约束所述弹性夹持结构的弹性组件,用于保证活动的夹持部件的稳定性。
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无线充电单元还包括固定卡板和弹性卡板,所述固定卡板和弹性卡板构成所述无线充电单元的弹性夹持结构,用于夹住充电对象防止其在非人为情况下脱离。
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固定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充电槽的顶部,所述弹性卡板靠近所述充电槽的底部,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充电槽的内底部,所述配置板在所述滑槽内固定连接有光轴,所述光轴用于限制所述弹性卡板的自由度,保证弹性卡板作升降运动时的稳定性。
11.作为一种优选,弹性卡板上有延伸至所述滑槽内的滑块,所述光轴穿过所述滑块并构成滑移副,所述光轴上套有弹簧,所述弹簧适于给所述滑块提供弹力,从而给充电对象
提供夹紧力。
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升降桌腿包括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与桌面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足部,所述足部与地面直接接触,用于保证整个升降桌的稳定性。
13.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配电盒固定在所述桌面的底面,所述配电盒配置有电源线和供电线,所述供电线用于将配电盒与电动伸缩杆和线圈部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线用于与外部插座连接,用于传递电能。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通过设计在与桌面所在平面不同的配置板,使得无线充电单元不再占用桌面空间,可多设置几个无线充电电源对多个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
16.(2)通过给无线充电单元设计弹性夹持结构,既能保证设备无线充电时的稳定性,又方便放入和取下,提高了无线充电的操作性,更加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给使用者提供了切实的便捷体验。
附图说明
17.图1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整体结构第一视图;
18.图2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整体结构第二视图;
19.图3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正视图;
20.图4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图3的a-a处剖面线立体剖视图;
21.图5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22.图6为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图4的c处局部放大图。
23.图中:1、桌面;2、配置板;201、充电槽;202、指沉槽;203、滑槽;204、光轴;3、配电盒;301、电源线;302、供电线;4、升降桌腿;401、横梁;402、电动伸缩杆;403、足部;5、无线充电单元;501、固定卡板;520、弹性卡板;521、滑块;522、弹簧;503、线圈部;504、压感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8.如图1-6所示的无线充电升降桌,包括设置有配电盒3和升降桌腿4的桌面1以及配置了无线充电单元5的配置板2,升降桌腿4包括电动伸缩杆402,在电机的带动下实现对桌面1高度的升降调节,电动伸缩杆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横梁401,横梁401与桌面1固定连接,减少电动伸缩杆402对桌面1的压强,电动伸缩杆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足部403,足部403与地面直接接触,同样的由于足部403的端面面积比电动伸缩杆402的大,所以能够减少整个升降桌对地面的压强,同时确保升降桌放置后的稳定性,配置板2固定连接在桌面1的侧边,不影响桌面1上放置其他东西,配置板2的上表面高出桌面1在20~25cm范围内,这样进行无线充电操作在桌面1以上就能进行,配置板2在对向桌面1的一侧开设有充电槽201,用于放置如智能手机等配置了无线充电功能的对象,配置板2在充电槽201内设置无线充电单元5,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主体,充电槽201和无线充电单元5的数量对应并有若干个,最好多于两个等间距排布,可同时为多个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29.配置板2在无线充电单元5处设置有弹性夹持结构,用于将充电对象固定住,放置充电设备在进行无线充电时从配置板2上掉落,无线充电单元5包括线圈部503和压感开关504,压感开关504用于靠在线圈部503是否通电,线圈部503和压感开关504设置在充电槽201的背部底面,线圈部503沉入充电槽201的背面以内,线圈部503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将能量传递至充电对象内的感应线圈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这样充电设备就能很好地贴合在充电槽201的内部,保证无线充电的效率,压感开关504的弹性活动按钮凸出充电槽201的背面,这样充电对象贴合充电槽201的内壁后就自然能够压迫压感开关504,夹持结构夹住充电对象后充电对象会压迫压感开关504从而给线圈部503通电,充电槽201的左右两侧壁开设有一对指沉槽202,方便手指插入充电槽201与充电对象之间的间隙,从而将充电对象从充电槽201中取出,充电槽201的内部还设置有滑槽203,滑槽203用于约束弹性夹持结构的弹性组件,保持弹性组件的稳定。
30.无线充电单元5的弹性夹持结构由固定卡板501和弹性卡板520构成,方便夹住和释放充电对象,固定卡板501固定连接在充电槽201的顶部,弹性卡板520靠近充电槽201的底部,固定卡板501和弹性卡板520的前端都有凸缘结构,能够防止被夹持对象倾倒或滑落,滑槽203设置在充电槽201的内底部,配置板2在滑槽203内固定连接有光轴204,光轴204用于限制弹性卡板520的自由度,弹性卡板520上有延伸至滑槽203内的滑块521,光轴204穿过滑块521并构成滑移副,这样弹性卡板520就能平稳地上下运动了,光轴204上套有弹簧522,弹簧522适于给滑块521提供弹力,该弹力可以作为弹性卡板520作用于充电对象的夹紧力。
31.配电盒3固定在桌面1的底面,配电盒3配置有电源线301和供电线302,供电线302用于将配电盒3与电动伸缩杆402和线圈部503电性连接,用于传递电能和控制信号,电源线301用于与外部插座连接,用于从外部获取电能。
32.该无线充电升降桌的工作原理:跟其他现有的升降桌一样,在需要调节桌面1高度时通过控制器调节升降桌腿4的伸展长度,不同的是当需要给手机的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充电时,而又找不到充电线,则可以利用配置板2上具有夹持功能的无线充电单元5给手机进行便捷的充电,只需将手机的侧边放在弹性卡板520上并轻压手机使其贴合到充电槽201的背面底部,弹性卡板520在弹簧522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将手机卡紧到固定卡板501的下方,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背面压迫压感开关504,线圈部503通入电流并产生变化的磁场,这样手机内的感应线圈就能感应到变化的磁场从而产生电流,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然后当需要离开
随身带走手机时,手指嵌入指沉槽202轻轻下压手机,使手机脱离固定卡板501的约束,手机就能从充电槽201中取出,当然由于弹性卡板520与固定卡板501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所以对于多种不同尺寸和型号的手机只要配置了无线充电模块都适用。
33.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