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洗地机。
背景技术:2.现有的洗地机主要在地面上来执行对地面的清洁处理,如洗地清洁处理,主要实现在清洁的过程中供给清水来完成对地面的洗地效果,并在清洁的过程中将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收集,现有方案中,为了防止出现垃圾堵塞的问题,一般来设置过滤结构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过滤分离,但是,过滤结构的整体分布结构较为复杂,过滤结构实现的过滤效果相对较差,不方便用户来对过滤结构进行清洗,使得用户来对过滤结构进行维护清洗时存在使用不方便、难以有效清洗干净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洗地机,主要解决现有洗地机的过滤结构存在的过滤效果差、不方便用户维护清洗且难以有效清洗干净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洗地机,包括清洁模块,清洁模块上设置有清洁腔,清洁腔内安装有可运动的清洁件,清洁件的一侧设置有容污腔,容污腔设置为呈上部开口的敞开结构,容污腔设置为与清洁腔呈相连通结构;
6.容污腔的上部位置上安装有可拆卸的腔盖组件,腔盖组件安装在位时可构成对容污腔的上部位置的遮挡结构;
7.腔盖组件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分离组件使得分离组件可随腔盖组件同步地来进行安装且使得分离组件可相对腔盖组件进行独立的拆卸下;
8.分离组件位于腔盖组件与容污腔之间的空间区域位置内且至少分离组件的一部分位于容污腔内;
9.当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均安装在位时使得容污腔与分离组件内设置的分离腔呈相连通结构。
10.前述的洗地机,分离组件包括分离件,分离件设置为呈透气结构,且分离件设置为呈包绕结构或设置为呈环形包绕结构来包绕形成分离腔;
11.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一对接件,第一对接件的一端与分离腔呈相连通结构且第一对接件的另一端与分离组件的外部呈相连通结构。
12.前述的洗地机,第一对接件设置有第一口部和第二口部,第一口部设置为位于第一对接件上靠近容污腔的底面的一端位置上,第二口部设置为位于第一对接件上的另一端位置上,且第一对接件设置为呈中空结构来构成第一口部与第二口部之间的相连通结构。
13.前述的洗地机,第一口部设置为位于分离件的内侧的空间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位于分离腔内,并设置第一口部与分离腔呈相连通结构;
14.第二口部设置为位于分离件的外侧的空间区域位置上来构成为位于分离腔的外
部,并设置第二口部与分离组件的外部呈相连通结构。
15.前述的洗地机,清洁模块上设置有接污组件,接污组件包括第二对接件,第二对接件上设置有第三口部,当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均安装在位时使得第二口部与第三口部之间形成对接相连通的结构。
16.前述的洗地机,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之间设置有呈柔性结构的密封件,且密封件设置为安装于第一对接件上或设置为安装于第二对接件上来使得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形成密封对接相连通的结构并使得密封件呈压缩结构。
17.前述的洗地机,设置分离组件的底部端面位置与容污腔的底部端面位置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且设置第一口部至容污腔的底部端面位置的距离小于第一口部至容污腔的顶部端面位置的距离。
18.前述的洗地机,分离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第二支架,分离件设置为位于第二支架上,第一对接件设置为位于第一支架上,腔盖组件上设置卡接部,当分离组件安装于腔盖组件上时卡接部构成对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的卡接安装结构。
19.前述的洗地机,清洁模块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安装有可拆卸的容污盒,容污腔设置为位于容污盒上;
20.第二对接件设置为呈凸起结构且设置为位于容纳腔内,容污盒上设置有用于第二对接件贯穿通过的避空部,且避空部上设置有包绕部,包绕部设置为沿第二对接件朝向上方呈延伸伸出的结构。
21.前述的洗地机,容污盒设置为成柔性可变形的结构或设置为呈一次性可更换的结构;
22.和/或,洗地机上还设置有污水箱和动力件且污水箱设置为与动力件相连,污水箱与第二对接件呈相连通结构使得污水箱通过第二对接件和第一对接件来构成与容污腔呈相连通的结构,并使得容污腔内的清洗液可进入到污水箱内收集。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方案的洗地机在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分离后的分类收集处理,进而有效的防止在收集污水的过程中出现收集的通道路径出现堵塞的问题。
25.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容污腔来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临时收集,并实现对污水的中转收集效果,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腔内通过分离组件进行分离后,实现垃圾颗粒物单独收集在容污腔内,污水被进一步收集到污水箱内,进而方便用户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类维护处理,且有效降低污水收集堵塞的风险。
26.本方案主要设置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分离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腔盖组件上,实现分离组件和腔盖组件可以来同步地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分离组件可以相对腔盖组件来进行单独的拆卸,极大的提升用户来进行维护的便捷度。
27.本方案的分离组件的结构部分,可以有效的来提升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过滤分离的效果,同时,分离组件可以来与接污组件来进行对接进而实现将污水移送到污水箱内收集,实现稳定地对接收集污水的效果,提升对污水进行收集的有效性。
28.本方案的分离组件的安装结构及分离组件的具体结构部分,可以有效的来拆卸方便用户进行维护清洗,同时可以有效的来对容污腔进行维护处理,降低用户进行维护的步
骤,简化用户维护的过程,用户可以将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一起拆卸下进行维护清洗,也可以单独来拆卸下分离组件进行清洗,提升用户维护的便捷度。
29.本方案的容污腔和污水箱的结构,容污腔实现对污水的中转收集和实现对垃圾颗粒物的收集,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腔内分离后再使得污水被集中收集到污水箱内,进而解决用户对容污腔进行频繁维护的问题,降低维护容污腔的频次,且有效防止容污腔内的污水回流外溢引起二次污染,用户定期清理维护污水箱和容污腔即可。
30.本方案的分离组件的结构,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包绕分离处理,进而实现大面积、多方位的不同位置来进行分离处理,提升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有效分离的效果。
31.本方案的容污腔结构,可以设置容污盒为柔性结构或一次性更换的结构,进而方便用户来对容污盒进行维护清洗或维护更换,提升用户维护清洗的便捷度和容易度,简化维护清洗的过程步骤。
附图说明
32.图1为分离组件安装到腔盖组件上的立体示意图;
33.图2为分离组件和腔盖组件同步地安装到容污腔的上部位置上或同步地进行拆卸下脱离清洁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34.图3为清洁模块的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35.图4为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安装到容污盒的上部的立体示意图;
36.图5为腔盖组件和分离组件安装于容污盒的结构分布立体示意图;
37.图6为清洁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38.图7为洗地机的立体示意图;
39.附图标记:1-洗地机,10-清洁模块,101-清洁腔,102-清洁件,103-容污腔,104-腔盖组件,1041-卡接部,105-分离组件,1051-分离件,1052-分离腔,1053-第一对接件,10531-第一口部,10532-第二口部,1054-第一支架,1055-第二支架,106-接污组件,1061-第二对接件,10611-第三口部,10612-密封件,107-容纳腔,108-容污盒,1081-避空部,1082-包绕部,11-污水箱,12-动力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41.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洗地机,如图1至图7构成所示,本方案的洗地机1主要在地面上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并在清洁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收集的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离处理,分离处理后可实现将污水独立的收集到污水箱11内,容污盒108主要实现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临时中转收集效果,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盒108内经过分离组件105的分离处理后,垃圾颗粒物被收集在容污盒108内,污水单独地从容污盒108内来排出进而收集到污水箱11内,整个过程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分类收集效果,同时分离组件105可以更有效的来实现分离处理,且分离组件105较为方便用户来进行维护清洗。
42.本方案的洗地机1,包括清洁模块10,清洁模块10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
洁处理,清洁模块10上设置有清洁腔101,清洁腔101内安装有可运动的清洁件102,清洁机可以在清洁腔101内进行独立的旋转运动,如进行独立的旋转滚动运动或进行独立的水平旋转运动,在清洁件102的一侧设置有容污腔103,容污腔103主要来实现对清洁件102带动的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收集,其中,对污水进行中转收集,对垃圾颗粒物进行直接收集盛放,将容污腔103设置为呈上部开口的敞开结构,容污腔103设置为与清洁腔101呈相连通结构,进而实现用户可以对容污腔103来进行维护处理,同时清洁件102带动的污水和垃圾颗粒物会通过清洁腔101来进入到容污腔103内,实现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被收集到容污腔103内;在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上安装有可拆卸的腔盖组件104,腔盖组件104安装在位时可构成对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的遮挡结构,腔盖组件104的上部顶面位置设置为清洁模块10的上部外表面,腔盖组件104的下端面来构成对容污腔103的遮挡结构,实现对容污腔103的遮挡结构,防止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腔103内外溢,同时,腔盖组件104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分离组件105使得分离组件105可随腔盖组件104同步地来进行安装且使得分离组件105可相对腔盖组件104进行独立的拆卸下,分离组件105的作用为来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离,使得垃圾颗粒物位于分离组件105的外侧,而污水进入到分离组件105的内侧,以便进一步的来对污水进行移送收集,使得污水排出到容污腔103的外部来进行收集盛放,且解决对污水移送过程中出现的堵塞问题。
43.可选地,腔盖组件104包括外盖,外盖构成腔盖组件104的主体结构,分离组件105安装在外盖上,且外盖的顶部端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清洁模块10的顶部外表面的一部分。
44.分离组件105的安装结构部分,分离组件105主要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腔盖组件104上,当分离组件105安装在腔盖组件104上时此时分离组件105可以通过腔盖组件104来进行同步地安装到容污腔103的上方位置,即为腔盖组件104带动分离组件105一起来安装到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上,此时腔盖组件104形成对容污腔103的遮挡结构,且分离组件105位于腔盖组件104与容污腔103之间的空间区域位置内且至少分离组件105的一部分位于容污腔103内,实现分离组件105来位于容污腔103内进行分离过滤处理,当需要来对容污腔103、分离组件105或腔盖组件104进行维护处理时,此时拆卸下腔盖组件104,腔盖组件104带着分离组件105一起从清洁模块10上拆卸下,同时可以将分离组件105再从腔盖组件104上独立的拆卸下,此时用户可以对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进行独立的维护清洗,清洗后可以将分离组件105再安装到腔盖组件104上,同时使得容污腔103的上部开口呈敞开结构,用户可以来对容污腔103进行维护处理,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维护的便捷度。
45.其中,当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均安装在位时使得容污腔103与分离组件105内设置的分离腔1052呈相连通结构,容污腔103与分离组件105内的分离腔1052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使得容污腔103内的污水能够通过分离组件105来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即实现了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分离过滤效果,垃圾颗粒物被分离组件105阻挡而独立的位于分离组件105的外侧且位于容污腔103内,实现容污腔103盛放垃圾颗粒物,而污水在经过分离组件105分离过滤后会被移送到容污腔103外的其他位置上进行收集盛放,实现容污腔103对污水进行临时中转收集的效果。
46.可见,本方案通过设置容污腔103来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临时收集,并实现对污水的中转收集效果,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腔103内通过分离组件105进行分离后,实现垃圾颗粒物单独收集在容污腔103内,污水被进一步收集到污水箱11内,进而方便用户
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类维护处理,且有效降低污水收集堵塞的风险。
47.针对分离组件105的具体结构部分,分离组件105包括分离件1051,分离件1051设置为呈透气结构,分离件1051可以来对污水进行过滤分离,使得污水中的垃圾颗粒物和清洁件102直接带动到容污腔103内的垃圾颗粒物来进行分离过滤处理,使得污水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且分离件1051设置为呈包绕结构或设置为呈环形包绕结构来包绕形成分离腔1052,这样使得分离腔1052可以形成较大的包绕结构的分离面积,实现从包绕结构的多个不同位置来进行分离过滤,提升分离过滤的效果,且可以有效的防止分离件1051被堵塞。
48.其中,包绕结构可以为半圆形结构,环形包绕结构可以设置为整圈的圆形结构,或设置为整圈的方形结构,只需要能够实现增大分离件1051的分离过滤面积即可,进而提升分离件1051进行分离过滤的效率。
49.具体的结构部分,分离组件105还包括第一对接件1053,第一对接件1053的一端与分离腔1052呈相连通结构且第一对接件1053的另一端与分离组件105的外部呈相连通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对接件1053的一端与分离腔1052呈相连通结构来使得污水经过分离过滤后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分离腔1052内的污水可以来通过第一对接件1053的一端位置进入进而通过第一对接件1053来排出到容污腔103的外部,主要为第一对接件1053的另一端与分离组件105的外部呈相连通结构,实现通过第一对接件1053来将污水朝向分离组件105的外部进行排出,进而实现对污水的移送收集效果,容污腔103起到临时中转收集污水的效果。
50.第一对接件1053的具体结构部分,第一对接件1053设置有第一口部10531和第二口部10532,第一口部10531设置为位于第一对接件1053上靠近容污腔103的底面的一端位置上以便容污腔103内的污水经过分离件1051过滤分离后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后能够及时进入到第一口部10531位置,进而方便污水通过第一口部10531来进行移送,当在外力如吸力的作用下时使得污水进入到第一口部10531内,第二口部10532设置为位于第一对接件1053上的另一端位置上,且第一对接件1053设置为呈中空结构来构成第一口部10531与第二口部10532之间的相连通结构,进而使得污水进入第一口部10531内后持续移动来进入到第二口部10532位置,进而通过第二口部10532来向外进行排出,实现将容污腔103内的污水移送到容污腔103的外部进行收集盛放。
51.其中,第一口部10531位于分离腔1052内与分离腔1052相连通,且相对靠近分离腔1052的底部面位置,并相对靠近容污腔103的底部面位置,以便实现将容污腔103内更低位置的污水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能够通过第一口部10531进行排出移送,防止容污腔103内残留过多的污水;第二口部10532位于分离腔1052外,第二口部10532来与外部相连通,进而实现污水通过第一口部10531、第二口部10532来排出到外部的位置上实现收集盛放。
52.具体地,第一口部10531设置为位于分离件1051的内侧的空间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位于分离腔1052内,实现分离件1051将第一口部10531包绕在其内侧的空间区域位置内,并设置第一口部10531与分离腔1052呈相连通结构,以便分离腔1052内的污水能够进入到第一口部10531内,同时,第二口部10532设置为位于分离件1051的外侧的空间区域位置上来构成为位于分离腔1052的外部,并设置第二口部10532与分离组件105的外部呈相连通结构,实现污水从第一口部10531移动到第二口部10532位置,进而通过第二口部10532实现污水向外移送,整体上实现通过第一对接件1053来将容污腔103内分离后的污水进行向外对
接排出,进而降低用户对容污腔103进行维护的频次。
53.可见,本方案的分离组件105的结构,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包绕分离处理,进而实现大面积、多方位的不同位置来进行分离处理,提升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有效分离的效果;同时,分离组件105的安装结构及分离组件105的具体结构部分,可以有效的来拆卸方便用户进行维护清洗,同时可以有效的来对容污腔103进行维护处理,降低用户进行维护的步骤,简化用户维护的过程,用户可以将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一起拆卸下进行维护清洗,也可以单独来拆卸下分离组件105进行清洗,提升用户维护的便捷度。
54.针对将容污腔103内经过分离组件105分离过滤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向外排放来进行收集盛放的结构部分,本方案的清洁模块10上设置有接污组件106,接污组件106来实现对接污水实现容污腔103内的污水经过分离腔1052、第一对接件1053后来进入到接污组件106内后进行排放收集,具体地,主要实现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来进行对接进而实现排放污水进行收集,其中,接污组件106包括第二对接件1061,第二对接件1061上设置有第三口部10611,当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均安装在位时使得第二口部10532与第三口部10611之间形成对接相连通的结构,即可实现形成排放污水进行收集的通道路径,即为容污腔103到分离腔1052,再到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来形成污水向外排放收集的通道路径,实现将容污腔103内临时中转盛放的污水来排出到容污腔103的外部来收集,同时也方便用户来通过分离组件105和腔盖组件104实现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之间的对接相连或脱离对接;当用户操作分离组件105和腔盖组件104安装到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时此时实现第一对接件1053的第二口部10532和第二对接件1061的第三口部10611之间对接相连并形成相连通结构,形成污水排放的通道路径;当用户拆卸取下腔盖组件104且腔盖组件104带动分离件1051一起脱离清洁模块10时此时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自然的脱离对接,用户可以来对分离组件105、容污腔103或腔盖组件104进行维护,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便捷度。
55.可选地,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可以来形成插接对接的结构或形成压接对接的结构,进而方便用户来操作安装时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之间进行对接,也方便用户拆卸时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进行脱离对接,用户无效特意来单独操作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形成对接,提升用户操作的便捷度,降低对接安装的难度。
56.为了防止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之间对接时出现渗出污水或漏污水的问题,本方案在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之间设置有呈柔性结构的密封件10612,且密封件10612还设置为可变形的伸缩结构,以及密封件10612设置为安装于第一对接件1053上或设置为安装于第二对接件1061上,如密封件10612套接在第一对接件1053上,或套接在第二对接件1061上,当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进行对接时形成密封效果;又如,密封件10612位于第一对接件1053或第二对接件1061上的端面位置上,当分离组件105安装在位时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形成对密封件10612的压接效果进而使得第二口部10532和第三口部10611之间形成密封的对接效果,可见密封件10612安装在位的结构来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形成密封对接相连通的结构并使得密封件10612呈压缩结构,实现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之间形成稳定的压缩密封效果。
57.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没有形成对接时,此时密封件10612处于伸张结构,当分离组件105安装在位时,此时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形成对接结构并使得密封件10612呈压缩结构,这样可以形成更可靠稳定的密封效果。
58.为了使得第一对接件1053能够将容污腔103内的更低液面的污水进行有效的排放,本方案设置分离组件105的底部端面位置与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呈相互接触的结构,同时分离组件105的底部端面位置与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之间还设置有侧向贯穿的吸污口,还可以在分离组件105的底部端面位置上设置分离件1051,形成分离组件105的底部端面位置也可以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离过滤,且设置第一口部10531至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的距离小于第一口部10531至容污腔103的顶部端面位置的距离,或设置分离件1051的底部端面位置相对靠近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进而实现容污腔103内更低液位的污水能够通过分离件1051进入到分离腔1052内,以便更低污水液面的污水能够通过第一对接件1053来向外排出。
59.可选地,设置第一口部10531至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的距离小于第一口部10531至容污腔103的顶部端面位置的距离的三分之一,实现更有效的来对低液位面的污水进行吸取进而向外排放。
60.可选地,设置第一口部10531至容污腔103的底部端面位置的距离为1-5毫米,实现更有效的来对低液位面的污水进行吸取进而向外排放。
61.本方案中,分离组件105的安装结构及具体结构部分,分离组件105包括第一支架1054,第一支架1054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第二支架1055,可以在第一支架1054上或第二支架1055上设置卡接结构来形成第一支架1054和第二支架1055之间的安装或拆卸结构,以便用户来对分离组件105进行更好的维护清洗,将第一支架1054和第二支架1055拆卸分离后可以来对分离腔1052进行有效的维护清洗,分离件1051设置为位于第二支架1055上,主要为分流件包绕或呈环形包绕结构来安装到第二支架1055上形成包绕或环形包绕结构的分离腔1052结构,并将第一对接件1053设置为位于第一支架1054上,当第一支架1054与第二支架1055相连安装时形成第一对接件1053上的第一口部10531位于分离腔1052内,进而实现分离腔1052内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一口部10531来向外排放收集,可见,分离组件105的结构使得分离组件105方便用户来进行维护清洗,且分离组件105方便用户安装和拆卸。
62.针对分离组件105可拆卸地安装到腔盖组件104上的结构部分,本方案在腔盖组件104上设置卡接部1041,卡接部1041来实现对分离组件105的卡接相连,当分离组件105安装于腔盖组件104上时卡接部1041构成对第一支架1054和/或第二支架1055的卡接安装结构,腔盖组件104上设置凸起的多个卡接部1041,在第一支架1054上或第二支架1055上设置卡接槽或卡接限位端面,实现与卡接部1041进行卡接相连的结构,且可以将分离组件105进行拆卸时使得卡接相连结构脱离,方便用户来拆卸分离组件105后进行维护清洗。
63.可见,本方案的分离组件105的安装结构及分离组件105的具体结构部分,可以有效的来拆卸方便用户进行维护清洗,同时可以有效的来对容污腔103进行维护处理,降低用户进行维护的步骤,简化用户维护的过程,用户可以将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一起拆卸下进行维护清洗,也可以单独来拆卸下分离组件105进行清洗,提升用户维护的便捷度。
64.本方案的清洁模块10内设置有容纳腔107,容纳腔107内安装有可拆卸的容污盒108,容污腔103设置为位于容污盒108上,实现容污盒108可拆卸地放置在容纳腔107内,方
便对容污盒108进行放置安装和拆卸,进而方便用户来对容污盒108进行维护处理;其中,将第二对接件1061设置为呈凸起结构且设置为位于容纳腔107内,可以更好的来实现第一对接件1053与第二对接件1061的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在容污盒108上设置有用于第二对接件1061贯穿通过的避空部1081,且避空部1081上设置有包绕部1082,包绕部1082设置为沿第二对接件1061朝向上方呈延伸伸出的结构,避空部1081的结构实现第二对接件1061或第一对接件1053穿过容污盒108并通过避空部1081来实现构成第一对接件1053和第二对接件1061的对接相连结构,如第一对接件1053穿过避空部1081来向下与下方的第二对接件1061形成对接结构,如第二对接件1061穿过避空部1081来向上与上方的第一对接件1053形成对接结构;包绕部1082的结构使得容污盒108上的容污腔103具备盛放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容积,使得污水不会从避空部1081位置外溢,形成容污腔103的侧壁的一部分,进而实现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可以位于容污腔103内的盛放。
65.为了提升用户对容污盒108的维护效果,本方案的容污盒108设置为成柔性可变形的结构或设置为呈一次性可更换的结构;如容污盒108设置为平均壁厚为小于0.6毫米的结构使得容污盒108呈柔性结构,方便用户来对容污盒108进行维护清洗和堆叠,且容污盒108的整体成本更低;又如容污盒108设置为一次性可更换的结构,当用户需要维护容污盒108时只需要对当前容污盒108进行丢弃并替换安装新的容污盒108即可,即实现了对容污盒108的更换维护处理。
66.和/或,针对对容污腔103内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地收集盛放效果,即为将容污盒108的容污腔103内临时中转收集盛放的污水进行进一步的收集结构部分,本方案在洗地机1上还设置有污水箱11和动力件12且污水箱11设置为与动力件12相连,污水箱11与第二对接件1061呈相连通结构使得污水箱11通过第二对接件1061和第一对接件1053来构成与容污腔103呈相连通的结构,并使得容污腔103内的清洗液可进入到污水箱11内收集,污水箱11通过管道与第二对接件1061上的第四口部进行对接,第四口部与第三口部10611之间为相连通的结构,当动力件12启动工作时使得容污腔103内的污水依次移动通过进入到分离腔1052、第一对接件1053、第二对接件1061进而进入到污水箱11内收集,实现将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箱11内,用户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污水箱11处理即可。
67.可选地,本方案的清洁件102主要设置为滚筒,滚筒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及以上,滚筒可以设置为由海绵材质构成,也可以设置为由植毛层的结构构成,实现滚筒接触地面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
68.针对滚筒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的结构部分,在清洁模块10上或在洗地机1上设置清水箱,清水箱连接水泵或水阀,进而实现将清水箱内的清水供给到滚筒上来实现对滚筒的清洗,滚筒在清洗的过程中吸附有清水来实现对地面的洗地清洁效果。
69.当然地,也可以设置将清水箱内的清水供给到地面上,实现清洁模块10在地面上移动的过程中来接触到清水后进行吸附进一步地来完成对地面的洗地效果。
70.本方案中,清洁模块10包括外壳和底壳,外壳和底壳共同来构成清洁模块10的主体结构,可以将容纳腔107设置在底壳上,以及实现将腔盖组件104安装到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时实现将腔盖组件104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上,进而实现对腔盖组件104的安装和拆卸,方便用户拆卸腔盖组件104时,使得腔盖组件104和分离组件105一并被拆卸下,同时腔盖组件104拆卸后,用户可以来对容污盒108进行维护处理或更换处理。
71.其中,针对腔盖组件104安装在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的结构部分,可以在外壳上设置卡扣,卡扣设置为可移动的结构,并在腔盖组件104上设置卡槽,当腔盖组件104安装在位时,此时卡扣移动与卡槽之间形成卡接的结构使得腔盖组件104被卡接固定在容污腔103的上部位置上且与外壳之间形成固定相连,当需要将腔盖组件104进行拆卸下时,只需要按动卡扣回移复位即可,此时使得卡扣与卡槽之间脱离分开即可来将腔盖组件104进行拆卸下,用户可以来对腔盖组件104、分离组件105进行维护清洗处理,也可以来对容污盒108进行维护清洗处理或更换维护处理。
72.可选地,本方案的洗地机1可以设置为手持式结构,洗地机1还包括推杆组件,推杆组件可旋转地与清洁模块10相连安装,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推杆组件来操作清洁模块10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效果。
73.其中,可以将清水箱设置在清洁模块10上或设置在推杆组件上来实现供给清水的效果。
74.其中,可以将污水箱11设置在推杆组件上来实现收集污水,容污盒108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临时收集效果,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容污盒108内进行充分的过滤分离后,垃圾颗粒物被单独收集在容污盒108内,污水被进一步吸取收集到污水箱11内,容污盒108对污水起到中转收集的效果,污水最终被收集到污水箱11内,设置污水箱11可用于盛放污水的容积大于容污盒108可用于盛放污水的容积,进而实现污水箱11可以来多次收集盛放容污盒108内的污水,用户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污水箱11进行维护清理即可,可以降低对容污盒108进行维护清理的频次,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75.工作原理:本方案的洗地机1,主要来实现对地面的洗地清洁,具体地,主要设置清洁模块10,清洁模块10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效果,主要设置清洁件102,清洁件102运动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同时在清洁的过程中将污水和垃圾颗粒物临时收集到容污腔103内,且污水和垃圾颗粒物在分离组件105内进行分离过滤后,垃圾颗粒物被单独盛放在容污腔103内,污水被进一步移送到污水箱11内收集,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分类收集效果,同时,分离组件105可拆卸地安装在腔盖组件104上,腔盖组件104来实现对容污腔103的遮挡结构,分离组件105和腔盖组件104可以同步地一起来进行安装和拆卸,且同时分离组件105可相对腔盖组件104来进行独立地拆卸,可以有效提升用户来对分离组件105、腔盖组件104和容污腔103进行维护清洗的便捷度,且分离组件105的整体结构能够实现更好的分离过滤效果,极大的降低收集污水过程中出现的堵塞风险,进而进一步地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76.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