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进出支架、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5205发布日期:2022-12-24 03:36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介质进出支架、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清洁仪器,特别涉及一种介质进出支架、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


背景技术:

2.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作为一种可将液体介质和气体介质进行混合后泵出的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比如卸妆液机,由于卸妆液机是一种可对面部的化妆品进行清洁的液体泵出仪器,其原理是通过介质泵出机构,比如隔膜泵,吸取油相介质、水相介质和气体介质,并将这些介质进行混合后泵出,从而可产生对面部进行清洁的卸妆液。
3.然而,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卸妆液机在吸取不同介质时,需要在设备内部设置储存不同液体介质的储液容器,同时对应不同的储液容器还需要单独设置管路组件,这样才能满足介质泵出机构对不同液体介质的吸取,但是,这样会导致整个卸妆机的结构较为复杂,且体积较大,不利于卸妆机的安装和放置。另外,过于复杂的结构,还不利于对储液容器进行更换,从而对用户的使用造成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涉及一种介质进出支架、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不但简化了整个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使得整个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而且还便于用户对储液容器进行更换。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质进出支架,包括:
6.支架本体,具有第一安装侧和第二安装侧;
7.至少一个进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侧;
8.至少一个出液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侧;
9.其中,所述第一安装侧和所述第二安装侧之间设置至少一条输送通道,所述输送通道连接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
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包括:
11.壳体,具有容置空间;
12.如上所述介质进出支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3.至少一个储液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一安装侧;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各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储液容器可拆卸连接;
14.介质泵出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二安装侧;介质泵出机构具有介质泵出端、吸气端、至少一个吸液端,所述吸液端与所述出液端可拆卸连接;
15.所述介质泵出机构用于通过各所述吸液端吸取各所述储液容器内的液体介质,还用于通过所述吸气端吸取气体介质;
16.所述介质泵出机构还用于将吸取的各液体介质与气体介质进行混合,并用于将混合后的介质通过所述介质泵出端泵出。
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壳体内设置介质进出支架,并且,介质进出支架第一安装侧、远离第一安装侧的第二安装侧,同时,第一安装侧具有至少一个进液端,而第二安装侧具有至少一个出液端,同时,各进液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储液容器,而各出液端分别可拆卸的连接介质泵出机构,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介质进出支架可完成多个储液容器和介质泵出机构在壳体内的安装,不但简化了整个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且体积更小,并且,由于体积上的减小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更容易对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进行放置。
18.另外,所述吸液端的数量与所述出液端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所述吸液端均与唯一对应的所述出液端可拆卸连接;
19.所述进液端、所述出液端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其中,各所述进液端均与唯一对应的各所述出液端之间均设置一条所述输送通道;
20.或者,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的数量不同,各所述进液端和各所述出液端之间设置至少一条所述输送通道。
21.另外,各所述进液端均凸出于所述第一安装侧,各所述出液端均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侧。
22.另外,所述支架本体还设置至少一个输液通道,所述输液通道的数量与所述进液端、所述出液端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
23.各所述输液通道分别将唯一对应的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连通。
24.另外,所述介质进出支架还包括:
25.至少一个进气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侧;
26.至少一个出气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侧;各所述出气端分别与所述介质泵出机构的其中一个吸气端连接。
27.另外,各所述出气端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侧。
28.另外,所述第一安装侧和所述第二安装侧彼此相对设置。
29.另外,各所述储液容器包括:
30.容器本体,用于存储液体介质;
31.盖体,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上的盖体,并封闭所述容器本体;
32.吸管,与所述盖体连接并插入所述容器本体内;
33.其中,所述盖体上设置连接所述吸管和所述进液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还用于使所述吸管和所述进液端连通。
34.另外,所述盖体上还设置补气口,所述补气口用于介质泵出机构通过所述吸液端吸取液体介质时,向所述容器本体内补气。
35.另外,各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可拆卸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封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补气口。
36.另外,所述第一安装侧还有部分凸出,形成用于连接所述盖体的环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进液端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所述环形连接部分别与唯一对应的所述进液端同轴设置。
37.另外,所述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还包括:
38.喷嘴,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介质泵出机构的所述介质泵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喷嘴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喷嘴具有与所述壳体相对的出液侧,所述出液侧至少有部分为一斜面,所述斜面自上而下逐渐朝靠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所述斜面设置可喷出介质的出液口;
39.感应模块,设置于壳体内,且具有暴露于所述喷嘴下方的感应端。
40.另外,所述壳体包括:
41.上壳,具有上开口;所述介质泵出机构设置于所述上壳内;
42.下壳,具有下开口;各所述储液容器和所述介质进出支架设置于所述下壳内;
43.其中,所述上壳从所述下开口插入所述下壳内。
44.另外,所述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还包括:
45.磁吸部件,设置于所述上壳内,用于所述上壳插入所述下壳内时,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二安装侧磁吸连接;
46.另外,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上壳,所述下壳具有所述下开口的一侧为下开口侧,所述下壳的所述下开口侧设置可被所述喷嘴插入的凹槽。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进出支架的轴侧示意图;
48.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4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进液端的数量少于出液端的数量时介质进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进液端的数量多于出液端的数量时介质进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另一种介质进出支架的轴侧示意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53.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机构、介质进出支架、磁吸部件和电控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54.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55.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介质进出支架与储液容器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5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储液容器的爆炸示意图;
5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轴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59.实施例一
60.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介质进出支架,用于安装至少一个出液容器和介质泵出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介质进出支架1包括:支架本体11、至少一个进液端12、至少一个出液端13。
61.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架本体11具有第一安装侧111和第二安装侧112。并且,第一安装侧111与第二安装侧112之间设置至少一条输送通道14,并且,输送通道连接进液端12和出液端13。
62.在应用时,通过各进液端12可将储液容器安装至第一安装侧111,同时,通过各出液端 13可与介质泵出机构的各吸液端连接,可将介质泵出机构安装至第二安装侧112,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可完成多个储液容器和介质泵出机构在壳体4内的安装,不但简化了整个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且体积更小,并且,由于体积上的减小,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更容易对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进行放置。
63.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进液端12与出液端13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进液端12分别与唯一对应的出液端13连通。各进液端12均与唯一对应的各出液端 13之间均设置一条输送通道14。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进液端12和出液端13的数量不同,各进液端12和各出液端13之间设置至少一条输送通道14。
64.由此不难看出,当进液端12与出液端13的数量相同时,如图2所示,使得各输液通道 14均为独立的通道,并与其它输液通道14隔开,使得介质泵出机构在工作时,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的各输液通道14可实现对各种液体介质的独立输送。而当进液端12与出液端13的数量不同时,比如说,当进液端12的数量少于出液端13的数量,例如:进液端12设有一个,而出液端13设有两个时,如图3所示,当介质泵出机构开始工作时,此时,输送通道14可对两个进液端12吸取液体介质进行分流,并可将分流后的介质分别通过各出液端13送入介质泵出机构中。反之,当进液端12的数量多余出液端13不同时,例如:出液端12设有一个,而进液端设有两个时,如图4所示,当介质泵出机构开始工作时,此时,输送通道14可对两个进液端12吸取的不同介质进行混合,并当不同介质在混合后,又可将混合后的介质通过出液端13送入介质泵出机构中。
65.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各进液端12均凸出于第一安装侧111,同时,各出液端13 均凸出于第二安装侧112。从而可方便各进液端12与各储液容器3出口进行对接,同时,可方便各出液端13与介质泵出机构的吸液端连接。
66.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介质进出支架11的第一安装侧111和第二安装侧112彼此相对设置,彼此相对设置可以使介质泵出机构和出液容器相对分布安装,整体沿竖向设置,而非横向设置,可减小整机体积,从而使得各进液端12的进液方向与各出液端13的出液方向均能够朝同一方向,因此介质进出支架1在分别与各储液容器和介质泵出机构完成安装后,整个设备是紧密的有序的排布于介质进出支架1相对的两侧,从而使得整机的结构更为紧凑。
67.另外,为了能够方便第一安装侧111对储液容器的安装,以及为了方便第二安装侧112 对介质泵出机构的安装,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安装侧111设有部分凸出,形成环形连接部113,并且,环形连接部113的数量可与进液端12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并且,各环形连接部113还分别与唯一对应的进液端12同轴设置。比如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 和
图2所示,环形连接部113的内壁可设有内螺纹114,通过内螺纹114可使环形连接部113 与储液容器之间实现螺纹连接,并且,当环形连接部113与储液容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与该环形连接部113唯一对应的进液端12可直接接入储液容器内,实现与储液容器的对接。
68.然而,作为一种替换方案,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进出支架1还包括:至少一个进气端(图中未表示)、至少一个出气端15,其中,各进气端均设置于第一安装侧111,而各出气端15均设置于第二安装侧112,并且,各出气端15分别与介质泵出机构的其中一个吸气端连接,从而使得介质泵出机构在工作时,可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上的进气端即可实现对气体介质的吸取。而为了能够方便出气端15与介质泵出机构的吸气端的连接,各出气端 15还均凸出于第二安装侧112形成凸起部。
69.实施例二
70.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壳体 4、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介质进出支架1、至少一个储液容器3、介质泵出机构2。
71.其中,如图6所示,壳体4具有容置空间41,并且,介质进出支架1设置于容置空间41 内,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可将容置空间41分隔第一腔体411和第二腔体412。另外,各储液容器3设置于第一腔体411内,且可拆卸地安装于支架本体11的第一安装侧111。并且,支架本体11的进液端12与储液容器3可拆卸连接。
7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介质泵出机构2设置于第二腔体412内,且介质泵出机构2可拆卸地安装于支架本体11的第二安装侧112。并且,介质泵出机构2具有介质泵出端22、吸气端24、至少一个吸液端21。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吸液端21的数量与介质进出支架1的出液端13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吸液端21均与唯一对应的出液端13可拆卸连接,同样的,吸气端24的数量与出气端15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吸气端24均与唯一对应的出气端15可拆卸连接。当然,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吸液端21的数量与介质进出支架1的出液端13的数量也可不同,同样的,吸气端24的数量与出气端15的数量也可不同,比如说,吸液端21的数量可少于出气端15的数量,同样的,吸气端24的数量也可少于出液端13的数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使得介质泵出机构2的各吸液端21可选择性地与不同的出液端13进行连接,而各吸气端24也可选择性地与不同的出气端15进行连接。
73.因此,当介质泵出机构2工作时,结合图6和图7所示,可通过各吸液端21吸取各储液容器3内的液体介质,通过吸气端24吸取气体介质,介质泵出机构2还用于将吸取的各液体介质与气体介质进行混合,并用于将混合后的介质通过介质泵出端22泵出。
74.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通过各进液端12可将储液容器安装至第一安装侧111,同时,通过各出液端13可与介质泵出机构2的各吸液端21连接,可将介质泵出机构2安装至第二安装侧112,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可完成多个储液容器3和介质泵出机构2 在壳体4内的安装,不但简化了整个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且体积更小,并且,由于体积上的减小,使得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更容易对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进行放置。
75.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储液容器3包括:容器本体31、盖体32和吸管33。其中,容器本体31用于存储液体介质,而盖体32设置于容器本体31上,通过盖体32可对容器本体31实现封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吸管 33设置于容器本体31内,且吸管33还与盖体32连接。并且,为了能够使介质进出支架1 的进液端12可
与储液容器3实现连接,如图9所示,盖体32上还设置连接吸管33和进液端 12的连接部34,通过该连接部34可使吸管33和进液端12连通,因此,进液端12可在介质泵出机构2的吸液端21的吸力作用下,通过吸管33实现对容器本体31内液体介质的吸取。
76.并且,通过图9和图10不难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32包括:盖板321、绕盖板 321的周向环设的侧壁322,而容器本体31上对应盖体32具有可插入盖体32内的环形凸起 311,且环形凸起311与盖体32的侧壁322卡接连接。此外,为了使连接部34可分别与吸管 33和介质进出支架1的进液端12实现连接,如图9所示,该连接部34为盖板321有部分朝容器本体31的内部凸出形成,从而使得盖板321的顶部形成可被进液端21插入的上连接槽 325,同时,连接部34朝向容器本体31的一侧还设置可被吸管33插入的下连接槽341,通过上连接槽325和下连接槽341可使连接部34分别实现与吸管33、进液端12的连接。
77.另外,为了能够使介质进出支架1在吸取容器本体31内的液体介质的同时,避免容器本体31内产生负压,且结合图10所示,盖体32上还设置补气口324,且补气口324用于介质泵出机构2通过吸液端21吸取液体介质时,向容器本体31内补气。
78.然而,作为优选的方案,如图10所示,各储液容器3包括:可拆卸地密封件35,且密封件35用于封闭上连接槽325和补气口324,从而避免储液容器3在运输时出现泄漏现象,而在安装储液容器3时,又可拆除密封件35,使得介质泵出机构2的进液端21可插入连接部34的上连接槽325内。
79.此外,为了实现支架本体11与各储液容器3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支架本体11的第一安装侧111还有部分凸出,形成环形连接部113。并且,环形连接部113的数量与进液端12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环形连接部113分别与唯一对应的进液端12 同轴设置,并且,各环形连接部113均用于连接储液容器3的盖体32。
80.具体地说,如图9和图10所示,各环形连接部113均包括:绕进液端12环绕形成的内壁1131、与内壁1131相对的外壁1132,同时,为了实现环形连接部113与储液容器3的盖体32的连接固定,结合图9所示,内壁1131上设有内螺纹114,而盖体32对应内螺纹114 设有可与内螺纹114旋合的外螺纹323,借助内螺纹114与外螺纹323的旋合,使得各环形连接部113与储液容器3的盖体32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实现安装固定。当然,在实际应用时,环形连接部113与盖体32之间也可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环形连接部113与盖体32之间的连接方式作具体限定。
81.另外,在实际使用时,当介质进出支架1包括多个进液端12,使得介质进出支架1可连接多个储液容器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可作为卸妆机使用,即其中至少一个储液容器3可用于存储水相液体介质,至少一个储液容器3用于存储油相液体介质,从而使得泵入到介质泵出机构2的介质包含油相液体介质、水相液体介质和气体介质,这些介质在后续的装置和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混合液或泡沫液,例如卸妆液。
82.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对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进行拆卸和安装,同时为便对储液容器3进行更换,如图8所示,壳体4包括:上壳42、下壳43。其中,上壳42具有上开口421,而下壳43具有下开口431,并且,上壳42还可从下壳43的下开口431插入下壳43内,因此,可将介质泵出机构2设置于上壳42内,使得介质泵出机构2与上壳42可共同构成一个上安装模块。同时,可将各储液容器3和介质进出支架 1设置于下壳43内,使得各储液容器3、介质进出支架1和下壳43可共同构成一个下安装模块。因此,当
上壳42插入下壳43时,介质泵出机构2的各吸液端21可直接与介质进出支架 1的各出液端13实现对接。
83.然而,作为优选地方案,为了能够在上壳42插入下壳43的过程中,方便对上壳与下壳 43的安装实现定位,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还包括:磁吸部件5,并且,该磁吸部件5可设置于上壳42内,同时,支架本体11的第二安装侧112为另一磁性侧,因此,当上壳42插入下壳43至预设位置时,可由磁吸部件5与支架本体11的第二安装侧112实现磁吸固定,从而即可对上壳42与下壳43之间的安装实现定位。
84.另外,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该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上壳42内的电池模块6,以及由主控板71、按键模块72、感应模块73构成的电控装置7,并且,主控板71还分别与电池模块6、按键模块72、感应模块73和介质泵出机构2电连接,使得主控板71可对介质泵出机构2、按键模块72、感应模块73进行供电,以保证介质泵出机构2、感应模块73和按键模块72的正常工作。在应用时,可由感应模块73感应在预设的范围内是否人手靠近,并在感应到有人手靠近时,可向主控板71发送感应信号,而主控板 71在接收到由感应模块73发出的感应信号后,可驱动介质泵出机构2,使介质泵出机构2可通过介质进出支架1吸取一个或多个储液容器3内的液体介质和气体介质,并对吸取的各介质进行混合,且在混合后通过介质泵出端22泵出。同时,主控板71还能可在按键模块72的信号控制下,执行整机的开机和关机操作。
85.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还包括:喷嘴8,且该喷嘴8设置于壳体4上,并与介质泵出机构2的介质泵出端22连接,该喷嘴8用于接收从介质泵出端22泵出的液体介质,并可将接收到液体介质喷出。并且,如图11所示,该喷嘴8凸出于壳体4,使得该喷嘴8具有与壳体4相对的出液侧81、朝向上开口421设置的底侧82、与底侧82相对的顶侧83,且出液侧81至少有部分为一斜面,而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整个出液侧81可均为一斜面,且该斜面自上而下逐渐朝靠近壳体4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并且,该斜面上设置可喷出介质的出液口84。
86.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出液口84是设置在出液侧81的斜面上,且该斜面自上而下逐渐朝靠近上壳42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因此该斜面是朝下设置的,使得出液口84在喷出液体介质时,液体介质是朝下喷出的,从而在方便液体介质喷出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介质中的泡沫出现挂液的现象。
87.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感应模块73设置于壳体4内,且感应模块73还具有一感应端731,该感应模块73可通过感应端731感应是否有人手靠近,即感应模块73可通过感应端731检测在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遮挡物。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时,感应模块73可采用红外检测模块、光电检测模块等检测元件,同时,感应端731暴露于喷嘴8的下方,使得感应模块 73在感应人手时,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更加方便感应人手的靠近。
88.此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1所示,喷嘴8设置于上壳 42,同时,下壳43具有下开口431的一侧为下开口侧432,且该下开口侧432对应喷嘴8还设置凹槽433,使得上壳42在通过下壳43的下开口431插入下壳43内时,设置于上壳42 上的喷嘴8可插入凹槽433内,因此,通过喷嘴8与凹槽533的配合,可避免上壳42与下壳 43装配时造成相互干涉的现象,在方便上壳42与下壳43拆装的同时,还可使上壳42在与下壳43装配时,上壳42能够尽可能的完全插入下壳43中,从而使得本实施方式的介质混合及泵出设备的结
构更为紧凑,具有更小的体积。
89.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