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及扫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9991发布日期:2022-11-23 01:2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及扫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庭洗涤、清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及扫地机。


背景技术:

2.扫地机将地面上混有水汽的灰尘等混合物吸入到其内腔中,为了实现对灰尘颗粒物、水汽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目前扫地机中通常采用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3.目前的扫地机,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旋涡过滤分离系统及扫地机器人与设备》,其专利申请号为zl201921208546.0(授权公告号为cn210612041u)公开了一种旋涡过滤分离系统,包括具有漩涡通道腔的过滤结构,与过滤结构嵌合的尘盒结构,用于连接过滤结构与尘盒结构的纱网支架,安装于尘盒结构上的海帕支架;所述尘盒结构设有安装腔,与安装腔连通的尘腔,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尘腔连通的过风通道;所述纱网支架安装有纱网,所述海帕支架安装有海帕;所述过滤结构安装于安装腔,所述漩涡通道腔包括起始端与末端,以及位于起始端和末端之间的若干出口;所述漩涡通道腔的起始端与进风口连接,所述漩涡通道腔的出口通过纱网支架与尘腔连接,所述漩涡通道腔的末端与尘腔连接。上述的分离模块实现了对水、灰尘颗粒的分离,但是当用户将扫地机从地面上拿起或者扫地机出现倾倒的情况下,分离腔(腔室)内的水会流至风机中,从而导致风机中的电机出现失效的情况。
4.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扫地机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扫地机被拿起或者倾倒时避免腔室内的水进入风机中的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在非工作时,扫地机被拿起或倾倒时避免腔室内的水经清洁模块流出至地面的分离模块。
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分离模块的扫地机。
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包括有:
9.壳体,其内部具有用来与扫地机的清洁模块相连通的腔室,所述腔室具有用来与扫地机的风机流体连通的排风口,所述腔室内具有与所述排风口相连通且位于所述排风口上游的过风通道;
10.分离件,至少用来分离灰尘和液体,位于所述腔室内;
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12.滚轮,位于所述分离件之下,且与所述分离件相对固定连接,并且被布置成能相对所述壳体上下运动,在所述滚轮与待清洁地面处于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分离件位于所述过
风通道之上而打开所述过风通道;
13.弹性件,作用于所述滚轮,并被布置成在所述滚轮与地面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下,该弹性件处于蓄能状态,使所述滚轮始终具有向下运动继而带动所述分离件向下运动而阻断所述过风通道的趋势。
14.为了减小腔室内的污水接触联动组件和弹性件,所述分离件通过连杆与所述滚轮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底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滚轮向下穿出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周沿向上延伸形成有环形通道,所述分离件位于所述环形通道之上,所述连杆及弹性件的局部位于所述环形通道内。
15.出风口所在的面可竖向布置,也可以横向布置,但是优选地,所述过风通道之出风口所在的面横向布置,所述分离件为与所述过风通道之出风口所在的面相配合的分离板。
16.为了提高对污水、灰尘等垃圾的分离能力,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呈环状且竖向布置的环形件,所述环形件的环壁环绕在所述排风口的外围,并形成与排风口相连通的流道,所述流道下部区域即为所述的过风通道,所述分离件位于所述环形件的流道中,且在所述分离件打开所述过风通道的状态下,所述分离件的外周壁与所述环形件的内壁面之间留有供风通过的间隔。环形件的存在,进入腔室内的气流沿着环形件流动并与环形件碰撞进行分离。
17.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能力,所述环形件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侧向延伸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至少有两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所述阻挡部之间围合形成有供所述分离件通过的空间。阻挡部的存在,可对被环形件阻挡转向的旋转气流进行再次拦截阻挡,以实现水颗粒的再次折流分离。
18.优选地,所述环形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侧向向外延伸的挡壁。挡壁的存在,当气流与挡壁碰撞进行分离。
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挡壁自上而下逐渐朝外倾斜。
20.优选地,所述环形件的环壁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第一收缩段和第二收缩段,所述第一收缩段自上而下逐渐向内收缩,所述第二收缩段自所述第一收缩段的下周沿自上而下逐渐向内收缩。进入环形件流道内的气流横截面逐渐增大,分离后气流通过的量增大。
21.弹性件的布置方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环形件的内周壁向内延伸形成有凸缘,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滚轮和凸缘之间的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连杆的外围。此外,弹性件还可以采用簧片的形式。
22.为了防止腔室内的水进入环形通道内后经开口流出,所述凸缘呈环状,所述凸缘和连杆之间设置有用来实现两者密封的密封圈。
23.为了将腔室内的污水及时排出,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竖向布置,且该排污通道的顶部敞口为排污口,所述排污口处覆盖有挡板,所述挡板被布置成在所述排污口所在的面内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污口。挡板的存在,防止扫地机倾倒时,腔室内的垃圾从排污口流出。
24.为了在扫地机倾倒时,减少腔室内的水流进入风机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过风通道流体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至少局部位于所述过风通道之上,且该排风通道内设置有过滤件。挡板的存在,防止扫地机倾倒时,腔室内的垃圾从排污口流出。
2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分离模块具有用
来与扫地机的清洁模块相连通的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被布置成能相对所述进风通道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通道。
26.实现挡风板转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在气流的作用下转动,也可在驱动源的驱动下转动,还可以通过实现扫地机行走的驱动轮组件实现挡风板转动,但是优选地,所述挡风板的上侧通过转轴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处,且在出口处的流体的推动下转动而打开所述进风通道,所述挡风板朝向出口的第一面之下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之下边沿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磁性吸合而关闭所述进风通道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为磁性件,另一个为磁性件或导磁件。
2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所述的分离模块的扫地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风机,沿着流体流动路径,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下游。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用于扫地机的分离模块中的分离件在滚轮的带动下实现对过风通道的打开或阻断,即在扫地机的滚轮与地面相接触,滚轮向上运动,弹性件处于蓄能状态,带动分离件向上运动而使过风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在扫地机正常运行时,实现对分离后的气流的排出;在扫地机被抬起或者倾倒而使滚轮与地面处于非接触的离地状态下,滚轮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带动分离件向下运动而阻断过风通道,防止腔室内的污水、垃圾经过风通道流出后、经排风口与风机相接触而影响风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施例的扫地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中过风通道处于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31.图3为图1中部分结构中过风通道处于阻断状态的剖视图;
32.图4为图1中分离模块的部分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33.图5为图1中分离模块的部分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扫地机包括有机体6、用来清扫待清洁地面的清洁模块03、分离模块和风机。分离模块相对固定在机体6之上,沿着气流流动路径,分离模块位于清洁模块03和风机02之间,清洁模块03位于分离模块的上游。分离模块具有与清洁模块相连通的进风通道14,分离模块的排出口与风机02的进口相连通。在风机的作用下,会使清洁模块和分离模块内形成负压,从而将灰尘、水、颗粒等垃圾经清洁模块的吸尘口吸入清洁模块内,随后将经分离模块进行分离后的气体排出,分离后的污水储存在分离模块的腔室内。
36.如图2至图5所示,上述分离模块包括有壳体1、分离件及弹性件。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的内部具有用来与扫地机的清洁模块相连通的腔室10,腔室10具有用来与扫地机的风机02流体连通的排风口101,排风口101所在的面横向布置,壳体1内具有与腔室10相连通的排风通道107,排风通道107局部位于排风口101之上,沿着流体流动路径,排风口101位于排风通道107的上游。上述的排风通道107内设置有过滤件,过滤件为过滤网9,风机02位于
过滤网9的下游。
37.如图3所示,上述腔室10内具有与排风口101相连通且位于排风口101上游的过风通道102,过风通道102之出风口1021所在的面横向布置。具体地,腔室10内设置有呈环状且竖向布置的环形件13,环形件13的环壁环绕在排风口101的外围,并形成与排风口101相连通的流道130。前述的环形件13的环壁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第一收缩段13a和第二收缩段13b,第一收缩段13a自上而下逐渐向内收缩,第二收缩段13b自第一收缩段13a的下周沿自上而下逐渐向内收缩,流道130的下部区域即为上述的过风通道102。如图2和图3所示,环形件1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侧向向外延伸的挡壁132,挡壁132设置在第一收缩段13a和第二收缩段13b的连接处,且自上而下逐渐朝外倾斜。
38.如图2至图5所示,分离件至少用来分离灰尘和液体,前述的分离件位于环形件13的内围中,且位于过风通道102之上,并为与过风通道102之出风口1021所在的面相配合的分离板5。环形件13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侧向延伸的阻挡部131,阻挡部131至少有两个,本实施例中的阻挡部131有四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阻挡部131之间围合形成有供分离板5通过的空间。环形件1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侧向向外延伸的挡壁132,挡壁132设置在第一收缩段13a和第二收缩段13b的连接处,且自上而下逐渐朝外倾斜。
39.如图2所示,壳体1的底壁上开设有供滚轮2向下穿出的开口12,开口12的周沿向上延伸形成有环形通道121,分离板5位于环形通道121之上。环形通道121的内周壁向内延伸形成有凸缘122,凸缘122呈环状,滚轮2位于分离板5之下,且通过竖向布置的连杆51与分离板5相对固定连接,并能相对壳体1转动,上述的机体在对应滚轮2的位置上开设有供滚轮2向下穿出的避让口。上述的连杆51及弹性件的局部位于环形通道121内。前述的凸缘122和连杆51之间设置有用来实现两者密封的密封圈7。
40.为了在滚轮处于与地面非接触的离地状态下,使滚轮2向下运动,第一弹性件作用于滚轮2,被布置成在滚轮2与待清洁地面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下,弹性件处于蓄能状态。该弹性件在蓄能状态下使滚轮2始终具有向下运动继而带动分离板5向下运动而阻断过风通道102趋势。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弹性件位于滚轮2和凸缘122之间的弹簧4,弹簧4位于连杆51的外围。如此,在滚轮2处于离地状态下,在弹簧4的作用下,滚轮2向下运动。在滚轮2与待清洁地面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下,滚轮2向上运动压缩弹簧4,继而带动分离板5向上运动而打开过风通道102,因此,分离板5被布置成能相对过风通道102上下运动而打开或关闭过风通道102。在分离板5打开过风通道102的状态下,分离板5的外周壁与环形件13的内壁面之间留有供风通过的间隔。
41.为了将分离模块之腔室内的污水等排出,如图4所示,壳体1上设置有与腔室10相连通的排污通道104,腔室10的底面之上局部为自上而下逐渐朝排污通道104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06。排污通道104竖向布置,且该排污通道104的顶部敞口为排污口1041,排污口1041处覆盖有挡板105,挡板105被布置成在排污口1041所在的面内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排污口1041。实现挡板105转动的形式有多种,可采用手动转动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挡板105转动的形式,只要能实现挡板105转动即可。
42.上述壳体1的横截面面积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横截面面积呈圆形。如图5所示,壳体1具有连通腔室10和扫地机之清洁模块的进风通道14,进风通道14用来供风切向进入腔室10内,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进风通道14依次包括有横截面面积不变
的平直段141、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的缩小段142及环绕环形件13布置的弧形段143。为了防止在扫地机被抬起或者扫地机倾倒,腔室10内的污水经进风通道14、清洁模块流出至待清洁地面上而污染地面。进风通道14设置有能相对该进风通道14转动而用来连通或阻断该进风通道14的挡风板15,挡风板15具有在扫地机完全与待清洁地面接触时打开进风通道14的第一状态及在扫地机脱离与待清洁地面接触的状态下关闭进风通道14的第二状态。实现挡风板15转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的形式,本实施例中的挡风板15的上侧通过转轴(未标出)能转动地安装在进风通道14之弧形段143的出口处,且在出口处的流体的推动下转动而打开进风通道14之出口,挡风板15朝向出口的第一面之下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53,进风通道14的出口之下边沿设置有能与第一连接件153磁性吸合而关闭进风通道14的第二连接件144,第一连接件153和第二连接件144中的一个为磁性件,另一个为磁性件或导磁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153和第二连接件144均为磁铁。
43.上述实施例中,扫地机的行进方向为前。
44.当扫地机被抬起或者扫地机倾倒而使滚轮2与待清洁地面处于非接触的离地状态,滚轮2在弹簧4的作用下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分离板5向下运动而关闭过风通道的出口,防止腔室内的污水、垃圾经过风通道102流出后与风机02相接触而影响风机02的使用寿命。而在扫地机放置在待清洁面上而其滚轮2与待清洁面接触时,滚轮2向上运动,并通过第一连杆31带动分离板5向上运动而打开过风通道102的出风口,从而在扫地机正常工作时,分离后的气体经过风通道102流出,随后经排风口101、排风通道107、风机02后流出。
45.当扫地机正常工作时,经清洁模块03清扫的混合气流推动挡风板15,挡风板15克服第一连接件153和第二连接件144的吸引转动而打开进风通道14,随后混合气流经进风通道14流入至腔室10内;当扫地机不工作时或者在扫地机被抬起或者扫地机倾倒时且风机不工作时,无混合气流推动挡风板15,挡风板15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且通过第一连接件153和第二连接件144的磁性吸合而关闭进风通道14。
46.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