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枕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升降式枕头。
背景技术:2.目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枕头作为生活中的一种日常用品,也被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用者在睡眠中,仰卧和侧卧姿势需要经过更换,在仰卧时,枕头受到的压力较大,长时间后,枕头塌陷;在侧卧时,由于肩膀的支撑,头部对枕头的压力较小,同时需要对头部的支撑高度也需要更高。因此,两种睡姿对枕头的高度要求也不同。目前,市场上的枕头往往高度一定,因此,在用户休息过程在,从仰卧更换至侧卧姿势,往往需要自己再垫一层枕头。而用户在休息过程中,调节枕头的高度较为麻烦,影响睡眠质量与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便于调节枕头高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与睡眠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式枕头与枕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一种升降式枕头,包括上枕垫、下枕垫以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以及气弹簧;所述下枕垫包裹在下支撑板外部,所述上枕垫包裹在上支撑板外部;所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连接有交叉架,所述交叉架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以保持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相互平行;所述气弹簧的一端与上支撑板铰接,另一端与下支撑板铰接,所述气弹簧用于驱使上支撑板朝远离下支撑板移动;所述气弹簧在其有效行程内的收缩量与上支撑板受到朝向下支撑板方向的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5.可选的,所述交叉架包括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中心处通过连接轴相互铰接,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下支撑板,另一端滑动连接于上支撑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上支撑板,另一端滑动连接于下支撑板。
6.可选的,所述上支撑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滚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所述下支撑板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滚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
7.可选的,所述上枕垫设置有仰卧承托区以及侧卧承托区,所述仰卧承托区设置于上枕垫中部,所述侧卧承托区设置于仰卧承托区的两侧。
8.可选的,所述侧卧承托区包括用于给耳部让位的凹陷槽。
9.可选的,所述上枕垫于仰卧承托区的一侧边沿延伸有用于支撑脖颈的衔接部。
1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1.1.通过气弹簧与交叉架的设置,使得用户在不同的睡姿下,枕头实现自动调节高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与睡眠质量;
12.2.在上枕垫设置仰卧承托区与侧卧承托区,能够提高用户在仰卧睡姿与侧卧睡姿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施例中枕头未升起时的结构图;
14.图2是本实施例中枕头升起后的结构图;
15.图3是本实施例中下枕垫与升降组件的结构图;
16.图4是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板升起后的结构图;
17.图5是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板升起后的正视图;
18.图6是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板处于最低点时的正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1、上枕垫;11、仰卧承托区;12、侧卧承托区;13、衔接部;2、下枕垫;3、下支撑板;31、第一连接块;32、第一滑槽;4、上支撑板;41、第二连接块;42、第二滑槽;5、气弹簧;6、交叉架;61、第一连接杆;62、第二连接杆;63、第一滚轮;64、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升降式枕头,包括上枕垫1、下枕垫2以及升降组件。下枕垫2包裹在下支撑板3周侧以及下支撑板3远离上支撑板4的一侧,两者之间粘接固定;上枕垫1包裹在上支撑板4周侧以及上支撑板4远离下支撑板3的一侧。两者之间同样粘接固定。升降组件包括上支撑板4、下支撑板3以及气弹簧5。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3之间连接有交叉架6,以保持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3相互平行。交叉架6间隔安装有两组。
22.气弹簧5位于两组交叉架6中部位置,以使得上支撑板4相对于下支撑板3移动过程中更为平稳。气弹簧5的一端与上支撑板4远离人体肩部的一侧铰接,另一端与下支撑板3靠近人体肩部的一侧铰接。气弹簧5用于驱使上支撑板4朝远离下支撑板3移动。并且,气弹簧5在其有效行程内的收缩量与上支撑板4受到朝向下支撑板3方向的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其中,气弹簧5的有效行程即为气弹簧5的最大长度压缩至最小长度的长度差。
23.气弹簧5可拆卸安装在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3之间,可根据不同用户跟换不同规格的气弹簧5,以调节枕头在用户不同睡姿下的高度。当用户处于仰卧睡姿时,头部对枕头的压力较大,上支撑板4下降,枕头高度降低;当用户处于侧卧睡姿时,头部在肩部的支撑下,对枕头的下压力较小,相较于仰卧睡姿,枕头高度变高。从而在不同的睡姿下,实现枕头的自动高低调节。
24.具体的,交叉架6包括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2,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2的中心处相互铰接,第一连接杆61的一端铰接于下支撑板3,另一端滑动连接于上支撑板4。第二连接杆62的一端铰接于上支撑板4,另一端滑动连接于下支撑板3。
25.上支撑板4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1,第一连接块3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32,第一连接杆61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滚轮63,第一滚轮63滚动连接于第一滑槽32内。下支撑板3安装有第二连接块41,第二连接块41与第一连接块31平行。第二连接块4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42,第二连接杆62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轮64,第二滚轮64滚动连接于第二滑槽42内。
26.当上支撑板4受到朝向下支撑板3的压力,且压力不断增大后,气弹簧5压缩,上支撑板4朝向下支撑板3移动,两个交叉架6的设置,使得上支撑板4在移动过程中平稳升降。当压力减弱后,气弹簧5伸长,使得上支撑板4朝远离上支撑板4移动。
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2之间通过连接轴相互铰接,其两个铰接点间隔设置,以使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2能够处于水平状态,不受连接杆两端的铰接点的干涉。下压上支撑板4,使其下降至最低点时,气弹簧5、第一连接杆61以及第二连接杆62均呈水平状态。此时,气弹簧5压缩量达到最大,但是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为零,解除对上支撑板4的下压力后,上支撑板4依旧不会上升。随后,通过人手朝远离下支撑板3拨动上支撑板4,则气弹簧5的反作用力分解到竖直方向上,使得上支撑板4能够轻易上升。当用户不需要枕头自动升降时,施力下压上支撑板4,使其降至最低点,并长时间保持在最低点状态;需要枕头自动升降时,拨动上支撑板4向上运动,后续即可在气弹簧5的作用下自动升降。
28.进一步的,上枕垫1设置有仰卧承托区11以及侧卧承托区12。仰卧承托区11位于上枕垫1中部位置,呈球面内凹结构。侧卧承托区12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仰卧承托区11的两侧。并且,侧卧承托区12包括有用于供耳部让位的凹陷槽,凹陷槽的槽底低于仰卧承托区11最低点;使得人体侧卧时,耳部不会被压住,保持舒适的侧卧姿势。
29.进一步的,上枕垫1于仰卧承托区11的侧边延伸有用于支撑脖颈的衔接部13,使得人体仰卧时,衔接部13能够贴合脖颈部位,对其进行支撑,提高舒适性。
3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