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5251发布日期:2022-11-02 20:01阅读:48来源:国知局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盖设在煲体上的上盖,在电压力锅烹饪食物的过程中,锅内压力持续升高,食材在煲体内不断的翻滚。
3.在相关技术中,烹饪完成后为实现快速降低煲体内压力,在煲体的底部设置有驱动件,利用驱动件实现发热件的上下升降,从而快速降低煲体的发热件的高度,防止发热件利用余热持续地向煲体的内锅传送热量延迟开盖时间。
4.但是,相关技术中存在发热件在升降过程中易晃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发热件在升降过程中易晃动的问题。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煲体,煲体包括:壳体;内锅,设置在壳体内;发热件,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内锅的下方,发热件具有与内锅的底壁相贴合的上升位置以及与内锅的底壁相分离的下沉位置;升降组件,包括电机、第一转轴、两个驱动轮以及两个第一连杆,电机设置于壳体并与第一转轴驱动连接,第一转轴沿横向延伸并位于发热件的下方,两个驱动轮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两个驱动轮与两个第一连杆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杆的下端与驱动轮相铰接,第一连杆的上端与发热件相铰接,以驱动发热件在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煲体包括壳体、内锅、发热件以及升降组件,在烹饪完成之后,利用升降组件中的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进行转动,第一转轴上的驱动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连杆进行运动,由于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轮和发热件相铰接,从而驱动轮能够通过第一连杆驱动发热件向下运动,进而能够将发热件移动至与内锅分离的下沉位置,减少发热件对内锅的热量传递,实现快速开盖。在需要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带动驱动轮转动,使得驱动轮利用第一连杆驱动发热件向上移动至与内锅贴合的上升位置,此时可以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并且,由于升降组件包括两个驱动轮和两个第一连杆,在利用驱动轮和第一连杆传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两个驱动轮和两个第一连杆同时对发热件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提升发热件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避免发热件在升降过程中晃动。
8.进一步地,驱动轮为主动锥齿轮,升降组件还包括从动锥齿轮、第二转轴以及第二连杆,第二转轴沿横向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从动锥齿轮设置在第二转轴上并与主动锥齿轮相啮合,第二连杆的下端与从动锥齿轮相铰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发热件相铰接。在壳体上横向设置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设置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相啮合,主动锥齿轮转动时带动从动锥齿轮旋转,从动锥齿轮与第二连杆的下端相铰接,第二连杆的上
端与发热件相铰接,从动锥齿轮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杆使发热件实现上下移动,利用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传动啮合,传动结构设计简单,进而实现发热件的平稳升降。
9.进一步地,发热件包括盘体以及设置在盘体上的连接件,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上端均与连接件相铰接。在发热件的盘体上设置连接件,利用连接件同时与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上端相铰接,能够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进行运动时能够带动盘体实现发热件的升降,进而提升发热件升降的平稳性。
10.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连接座以及两个呈夹角设置的铰接轴,两个铰接轴均沿横向延伸,一个铰接轴与第一连杆的上端相铰接,另一个铰接轴与第二连杆的上端相铰接。在连接件上设置连接座,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带动发热件升降时起到支撑连接作用,防止发热件受力面积较小导致其损坏,在连接座上设置两个呈夹角设置的铰接轴,利用两个铰接轴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上端相铰接,使装配结构简单,便于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进行安装固定。
11.进一步地,主动锥齿轮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摆臂,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第一摆臂相铰接,从动锥齿轮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摆臂,第二连杆的下端与第二摆臂相铰接。在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便于主动锥齿轮与第一连杆的下端相铰接,从动锥齿轮与第二连杆的下端相铰接,进而主动锥齿轮转动并啮合从动锥齿轮进行旋转,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实现发热件的升降功能,保证发热件升降的稳定性。
12.进一步地,主动锥齿轮的转动轴线与从动锥齿轮的转动轴线相垂直。通过对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的位置限定,保证齿轮传动平稳,进而能够保证发热件的升降平稳。
13.进一步地,电机设置于壳体的一侧。通过在壳体的侧面放置电机,进而对第一转轴进行传动,能够降低煲体的高度,并减小产品的体积。
14.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检测第一转轴的转动角度的检测件。利用检测件对第一转轴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能够控制第一转轴的转动角度,进而实现对发热件的升降行程的控制。
15.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检测固定架,检测固定架设置在壳体上,检测件设置在检测固定架上,第一转轴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检测固定架,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一转轴的另一端驱动连接;和/或,检测件和电机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通过设置检测固定架,能够对检测件进行固定,由于检测固定架设置在壳体上,第一转轴的一端与电机驱动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检测固定架,进而使第一转轴能够稳固地设置在发热件的下方,实现对发热件的升降,将检测件和电机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能够使第一转轴能够穿设在发热件下方,且分别与检测件和电机连接,检测件和电机侧边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产品体积。
16.进一步地,发热件和壳体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柱和导向孔,导向柱设置在发热件和壳体的其中一个上,导向孔设置在发热件和壳体的另一个上。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热件和壳体之间设置导向结构,使发热件在导向结构的作用下平稳的进行升降,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设置在壳体上,导向孔设置在发热件上。
17.进一步地,发热件包括发热盘;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保温罩,内锅和发热件均设置在保温罩内,电机、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均位于保温罩的下方;升降组件还
包括电机安装板和电机固定板,电机安装板与保温罩连接,电机设置在电机固定板上,电机固定板与电机安装板连接;保温罩的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座,第二转轴可转动地穿设于安装座;升降组件还包括传动件,传动件的两端分别与电机的电机轴和第一转轴连接;升降组件包括对应设置的两个主动锥齿轮和两个从动锥齿轮,两个主动锥齿轮间隔设置在第一转轴上。发热件包括发热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将壳体分体设置为外壳和保温罩,便于利用保温罩对电机等部件进行装配,通过设置电机安装板和电机固定板,电机固定板用来固定电机,并利用电机安装板使电机与电机固定板能够固定在保温罩上,保证电机工作时不会脱落,且能够使电机固定在煲体侧边位置,利用在保温罩的底壁上安装座,能够将第二转轴穿设于安装座内,对第二转轴进行限位,过设置传动件能够在电机轴进行转动时带动第一转轴同步转动,保证传动结构的稳定性,在第一转轴设置两个主动锥齿轮和两个从动锥齿轮,能够使发热盘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提升发热盘升降的稳定性。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上盖;煲体,上盖可开合地盖设于煲体,煲体为上述提供的煲体。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在利用驱动轮和第一连杆传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两个驱动轮和两个第一连杆同时对发热件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提升发热件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避免发热件在升降过程中晃动。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爆炸图;
2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和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和发热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和发热件的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和发热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升降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示出了图8中a-a处的剖视图;
29.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发热件位于上升位置的仰视图;
30.图11示出了图10中b-b处的剖视图;
31.图12示出了图11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13示出了图10中c-c处的剖视图;
33.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发热件位于下沉位置的仰视图;
34.图15示出了图14中d-d处的剖视图;
35.图16示出了图15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17示出了图14中e-e处的剖视图;
37.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俯视图;
38.图19示出了图18中f-f处的剖视图;
39.图20示出了图18中g-g处的剖视图;
40.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煲体的发热件位于上升位置的俯视图;
41.图22示出了图21中i-i处的剖视图;
42.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43.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4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5.10、壳体;11、外壳;12、保温罩;121、安装座;
46.20、内锅;
47.30、发热件;31、盘体;32、连接件;321、连接座;322、铰接轴;33、发热盘;
48.40、升降组件;41、电机;411、电机轴;42、第一转轴;43、驱动轮;431、主动锥齿轮;4311、第一摆臂;432、第一连杆;44、从动锥齿轮;441、第二摆臂;442、第二转轴;443、第二连杆;45、检测件;46、检测固定架;461、架体;462、盖板;47、电机安装板;48、电机固定板;49、传动件;
49.60、上盖;
50.70、煲体;
51.80、测温组件;81、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3.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煲体,该煲体包括壳体10、内锅20、发热件30以及升降组件40,内锅20设置在壳体10内,发热件30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内锅20的下方,发热件30具有与内锅20的底壁相贴合的上升位置以及与内锅20的底壁相分离的下沉位置,升降组件40包括电机41、第一转轴42、两个驱动轮43以及两个第一连杆432,电机41设置于壳体10并与第一转轴42驱动连接,第一转轴42沿横向延伸并位于发热件30的下方,两个驱动轮43间隔设置在第一转轴42上,两个驱动轮43与两个第一连杆43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杆432的下端与驱动轮43相铰接,第一连杆432的上端与发热件30相铰接,以驱动发热件30在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54.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煲体,该煲体包括壳体10、内锅20、发热件30以及升降组件40,在烹饪完成之后,利用升降组件40中的电机41带动第一转轴42进行转动,第一转轴42上的驱动轮43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连杆432进行运动,由于第一连杆432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轮43和发热件30相铰接,从而驱动轮43能够通过第一连杆432驱动发热件30向下运动,进而能
够将发热件30移动至与内锅20分离的下沉位置,减少发热件30对内锅20的热量传递,实现快速开盖。在需要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电机41通过第一转轴42带动驱动轮43转动,使得驱动轮43利用第一连杆432驱动发热件30向上移动至与内锅20贴合的上升位置,此时可以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并且,由于升降组件40包括两个驱动轮43和两个第一连杆432,在利用驱动轮43和第一连杆432传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两个驱动轮43和两个第一连杆432同时对发热件30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提升发热件30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避免发热件30在升降过程中晃动。
55.具体地,在发热件30位于上升位置时,发热件30与内锅20进行贴合,此时煲体处于正常烹饪工作状态,在发热件30位于下沉位置时,发热件30与内锅20进行分离,此时发热件30较少余热传递至内锅20,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发热件30升降,保证煲体的烹饪效果。
56.如图2至图9所示,驱动轮43为主动锥齿轮431,升降组件40还包括从动锥齿轮44、第二转轴442以及第二连杆443,第二转轴442沿横向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从动锥齿轮44设置在第二转轴442上并与主动锥齿轮431相啮合,第二连杆443的下端与从动锥齿轮44相铰接,第二连杆443的上端与发热件30相铰接。在壳体上横向设置第二转轴442,第二转轴442上设置从动锥齿轮44,从动锥齿轮44与主动锥齿轮431相啮合,主动锥齿轮431转动时带动从动锥齿轮44旋转,从动锥齿轮44与第二连杆443的下端相铰接,第二连杆443的上端与发热件30相铰接,从动锥齿轮44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杆443使发热件30实现上下移动,利用主动锥齿轮431与从动锥齿轮44传动啮合,传动结构设计简单,进而实现发热件30的平稳升降。
57.如图2至图5所示,发热件30包括盘体31以及设置在盘体31上的连接件32,第一连杆432的上端和第二连杆443的上端均与连接件32相铰接。在发热件30的盘体31上设置连接件32,利用连接件32同时与第一连杆432的上端和第二连杆443的上端相铰接,能够在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进行运动时能够带动盘体31实现发热件30的升降,进而提升发热件30升降的平稳性。
58.需要说明的是,主动锥齿轮431和从动锥齿轮44在转动过程中,利用电机进行正反转,实现主动锥齿轮431和从动锥齿轮44转动角度的变化,使其相连的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实现角度和高度的同时变化,并通过连接件32实现发热件30的上下升降。
59.如图2至图8所示,连接件32包括连接座321以及两个呈夹角设置的铰接轴322,两个铰接轴322均沿横向延伸,一个铰接轴322与第一连杆432的上端相铰接,另一个铰接轴322与第二连杆443的上端相铰接。在连接件32上设置连接座321,使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带动发热件30升降时起到支撑连接作用,防止发热件30受力面积较小导致其损坏,在连接座321上设置两个呈夹角设置的铰接轴322,利用两个铰接轴322分别与第一连杆432的上端和第二连杆443的上端相铰接,使装配结构简单,便于对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进行安装固定。
60.如图2至图6所示,主动锥齿轮43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摆臂4311,第一连杆432的下端与第一摆臂4311相铰接,从动锥齿轮4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摆臂441,第二连杆443的下端与第二摆臂441相铰接。在主动锥齿轮431和从动锥齿轮44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摆臂4311与第二摆臂441,便于主动锥齿轮431与第一连杆432的下端相铰接,从动锥齿轮44与第二连杆443的下端相铰接,进而主动锥齿轮431转动并啮合从动锥齿轮44进行旋
转,通过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实现发热件30的升降功能,保证发热件30升降的稳定性。
61.如图3至图8所示,主动锥齿轮431的转动轴线与从动锥齿轮44的转动轴线相垂直。通过对主动锥齿轮431与从动锥齿轮44的位置限定,保证齿轮传动平稳,进而能够保证发热件30的升降平稳。
62.如如图11至图13、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推动发热件30上升,发热件30升起与内锅20贴合时第一摆臂4311与第一连杆432的夹角为钝角,此时发热件30升起与内锅20贴合时发热件30底部与保温罩12底部的间距达到最大,即发热件30位于上升位置,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推动发热件30下沉,发热件30下沉与内锅20分离时第一摆臂4311与第一连杆432的夹角为锐角,此时发热件30下沉与内锅20分离时发热件30底部与保温罩12底部的间距最小,即发热件30位于下沉位置。
63.如图3至图6所示,电机41设置于壳体10的一侧。通过在壳体10的侧面放置电机41,进而对第一转轴42进行传动,能够降低煲体的高度,并减小产品的体积。
64.如图2至图6所示,升降组件40还包括检测第一转轴42的转动角度的检测件45。利用检测件45对第一转轴42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能够控制第一转轴42的转动角度,进而实现对发热件30的升降行程的控制。
65.如图2至图6、图13以及图17所示,升降组件40还包括检测固定架46,检测固定架46设置在壳体10上,检测件45设置在检测固定架46上,第一转轴42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检测固定架46,电机41的电机轴411与第一转轴42的另一端驱动连接。通过设置检测固定架46,能够对检测件45进行固定,由于检测固定架46设置在壳体10上,第一转轴42的一端与电机41驱动连接,第一转轴4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检测固定架46,进而使第一转轴42能够稳固地设置在发热件30的下方,实现对发热件30的升降。
66.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固定架46包括架体461和盖板462。利用架体461对检测件45进行安装固定,盖板462盖设在检测件45上,能够避免检测件45在与第一转轴42旋转配合时脱落。
67.具体地,检测件45和电机41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侧。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转轴42能够穿设在发热件30下方,且分别与检测件45和电机41连接,检测件45和电机41侧边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产品体积。
68.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件30和壳体10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柱和导向孔,导向柱设置在发热件30和壳体10的其中一个上,导向孔设置在发热件30和壳体10的另一个上。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热件30和壳体10之间设置导向结构,使发热件30在导向结构的作用下平稳的进行升降,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设置在壳体10上,导向孔设置在发热件30上。
69.如图1、图3、图18以及图21所示,发热件30包括发热盘33,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70.如图18至22所示,壳体10包括外壳11以及设置在外壳11内的保温罩12,内锅20和发热件30均设置在保温罩12内,电机41、第一转轴42以及第二转轴442均位于保温罩12的下方。将壳体10分体设置为外壳11和保温罩12,便于利用保温罩12对电机41等部件进行装配。
71.如图1、图2、图3、图13、图15、图17以及图20所示,升降组件40还包括电机安装板47
和电机固定板48,电机安装板47与保温罩12连接,电机41设置在电机固定板48上,电机固定板48与电机安装板47连接。通过设置电机安装板47和电机固定板48,电机固定板48用来固定电机41,并利用电机安装板47使电机41与电机固定板48能够固定在保温罩12上,保证电机41工作时不会脱落,且能够使电机41固定在煲体侧边位置。
72.如图2至图6所示,保温罩12的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座121,第二转轴442可转动地穿设于安装座121。利用在保温罩12的底壁上安装座121,能够将第二转轴442穿设于安装座121内,对第二转轴442进行限位。
73.需要说明的是,保温罩12下方设置测温组件80,发热盘33的中部设置避让孔81,测温组件80的上端穿设于避让孔81,利用测温组件80对内锅20进行测温。
74.如图1、图2、图13、图17以及图20所示,升降组件40还包括传动件49,传动件49的两端分别与电机41的电机轴411和第一转轴42连接。通过设置传动件49能够在电机轴411进行转动时带动第一转轴42同步转动,保证传动结构的稳定性。
75.如图2至图7、图9、图10、图13、图14以及图17所示,升降组件40包括对应设置的两个主动锥齿轮431和两个从动锥齿轮44,两个主动锥齿轮431间隔设置在第一转轴42上。通过在第一转轴42设置两个主动锥齿轮431和两个从动锥齿轮44,能够使发热盘33在第一连杆432和第二连杆443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提升发热盘33升降的稳定性。
76.需要说明的是,内锅20包含内锅提手,能够使内锅20能够搭置壳体10上,方便对内锅20进行拿取。
77.如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上盖60和煲体70,上盖60可开合地盖设于煲体70,煲体70为上述提到的煲体。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由于升降组件40包括两个驱动轮43和两个第一连杆432,在利用驱动轮43和第一连杆432传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两个驱动轮43和两个第一连杆432同时对发热件30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提升发热件30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避免发热件30在升降过程中晃动。
78.在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电压力锅。
7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8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8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
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8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8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