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0537发布日期:2022-11-09 06:54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有一种食品加工机用于粉碎食材,由于一些食品加工机的杯体底部没有防滑垫,当杯体放置于工作台面工作时,会出现在工作台面打滑的现象,甚至在工作过程中杯体飞出台面导致杯体破裂或伤及用户,用户体验感差、安全感低。
3.现有一种食品加工机在杯体底部设置防滑垫,利用防滑垫加大杯体底部与工作台面的摩擦,这类机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杯体飞出台面,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防滑垫的摩擦力有限,不能有效的避免食品加工机的杯体由于工作产生的震动而导致的位移,且防滑垫也容易从食品加工机杯体上脱落,仍然存在杯体不稳定、晃动的问题,用户需要较大力气按压住杯体,否则机器工作中存在阻力较大也会导致杯体打滑旋转和飞出台面,因此,使用不省心,用户体验差。
4.还有一些食品加工机杯体可以利用防滑垫吸附于工作台面,但是,现有的防滑垫的设计,防滑垫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贴合或两者分别设有相配合的纹路,在下压杯体时,防滑垫与杯底贴合无法变形,导致用户在将杯体放置于工作台面时,依然需要用力下压杯体来使防滑垫吸附于工作台面,下压费力。如果用户按压力度不够,那么防滑垫与工作台面之间的吸附力不足,导致吸附不牢靠、吸附效果差、用户放杯体验差的情况,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吸附效果失效,存在杯体飞出工作台面伤及用户的风险;如果下压力度过大,防滑垫和杯体底部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气体会从防滑垫和杯体底部边缘之间排出,导致防滑垫不能贴合杯体,长期使用后容易在杯体与防滑垫之间藏污,并且难以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用以解决现有食品加工机在放置于工作台面时不稳定、易滑动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切碎杯和设置在切碎杯上方的主机,所述切碎杯中设有由所述主机驱动的搅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碎杯包括杯体和固定在所述杯体底部的防滑垫;
7.所述防滑垫包括远离所述杯体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在所述防滑垫的上表面与所述杯体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所述防滑垫的下表面限定出凹腔以构成与所述辅助变形空间配合的吸附空间,所述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侧向有部分交叠;
8.在所述切碎杯置于工作台面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处于变形状态以使所述辅助变形空间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上。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中,防滑垫包括远离杯体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在防滑垫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防滑垫的下表面限定出
凹腔以构成与辅助变形空间配合的吸附空间。同时,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侧向有部分交叠,使得切碎杯下压吸附空间时,辅助变形空间能在侧向为吸附空间提供形变空间,使得吸附空间能更快、更好地吸附于工作台面上。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侧向有部分交叠指的是两者的侧向投影有部分重叠。所述杯体置于工作台面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处于变形状态以使所述辅助变形空间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上,从而实现了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之间的负压吸附和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与工作台面的直接贴合吸附,有效提升杯体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当切碎杯放置于工作台面的过程中,在杯体重力作用或者用户下压杯体的压力作用下,辅助变形空间压缩从而使得杯体底部与防滑垫之间形成负压,二者之间产生吸附力,实现第一层吸附效果。同时,在压缩过程中,辅助变形空间为第一延伸部提供变形空间,使第一延伸部更顺利地朝向杯体底部形变,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逐渐靠近工作台面以压缩吸附空间,在防滑垫下表面与工作台面之间形成负压,实现第二层吸附效果,直至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上。
10.因此,杯体与工作台面之间利用防滑垫增大摩擦力同时利用防滑垫形成双层吸附力,吸附效果更加持久、可靠,确保整机工作的稳定,避免杯体打滑旋转或飞出台面伤及用户,使用安全、省心。另外,由于防滑垫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为防滑垫吸附空间压缩提供压缩行程,可确保吸附空间能有效压缩,形成吸附力。因此,在切碎杯放置于工作台面的过程中,防滑垫的变形可能加大,变形更顺利,从而实现只需依靠杯体自重或者用户随手施以很小力即可使吸附空间有效压缩,确保防滑垫的下表面与工作台面的吸附效果,使用省心,优化用户放杯体验。
11.优选的,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通过第一延伸部分隔,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2.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通过第一延伸部分隔,使辅助变形空间可以更直接地为第一延伸部提供变形空间,用户放置切碎杯的过程中更顺利地实现吸附效果,吸附更有效;辅助变形空间与吸附空间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实现辅助变形空间的避让空间最大化,确保吸附空间的压缩效果,保证杯体与工作台面的吸附力,保证杯体工作过程中的稳定。
13.优选的,第一延伸部自杯体底部中心朝边缘远离杯体底部延伸。
14.通常防滑垫与杯底的固定连接处位于杯体底部中心,在此基础上,第一延伸部自杯体底部中心朝边缘远离杯体底部延伸,保证防滑垫与杯体底部的固定可靠,另一方面,形成环绕杯体底部中心的环状的辅助变形空间,更全方位的为防滑垫吸附空间压缩提供压缩行程,进一步优化吸附效果。
15.优选的,第一延伸部呈弧状延伸。
16.第一延伸部呈弧状延伸,随着辅助变形空间的压缩,第一延伸部可以具有调整空间,适应性形变,从而保证吸附空间的有效压缩和吸附效果。
17.优选的,防滑垫贯穿设有将辅助变形空间与外界连通的排气孔,切碎杯放置于工作台面的过程中,辅助变形空间内的空气经排气孔排出而实现压缩。
18.若辅助变形空间被压缩而其内空气无法排出时,则吸附空间不能被顺利压缩,会造成杯体与工作台面的吸附效果失效,因此,通过设置排气孔,避免了辅助避让空间积累空气,确保了杯体与工作台面的吸附效果和摩擦力,保证整机工作的稳定和安全。辅助变形空
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孔排出,避免从防滑垫边缘与杯体底部的间隙排出,从而避免该间隙处藏污,方便清洗。
19.优选的,防滑垫还包括与第一延伸部相对的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延伸部外周且与杯体底部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0.上述设计,利于实现辅助变形空间的完整封闭以及辅助变形空间最大化的覆盖杯体底部,优化压缩避让效果,而且,第二延伸部的截面呈碗状,更利于在杯体放置稳定后防滑垫上表面贴合于杯体底部,从而强化第一层吸附效果,强化整机与工作台面的吸附效果。
21.优选的,防滑垫包括位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过渡部,过渡部贯穿设有排气孔;或者,第二延伸部的边缘与杯体底部边缘之间具有排气间隙。
22.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通过过渡部接合,杯体放置于台面时过渡部优先接触台面提供摩擦力,且带动第一延伸部变形实现两个空间压缩,在两个空间压缩过程,辅助变形空间的空气快速通过设于过渡部的排气孔排出,吸附空间的空气自防滑垫与台面间隙排出,确保吸附效果不失效。
23.优选的,防滑垫的下表面凸设有第一环筋,第一环筋和第一延伸部限定出凹腔以构成吸附空间。
24.优选的,第一环筋的位置与第一延伸部的外端位置对应;
25.并且/或者,防滑垫的下表面还设有凹槽,第一环筋环绕于凹槽,以增大吸附空间的吸附高度。
26.通过凸设第一环筋的方式以及与凹槽进一步结合构成吸附空间,从而增大吸附空间的吸附高度,加大防滑垫与台面之间的吸附力,吸附持久牢固。第一环筋的位置与第一延伸部的外端位置对应,从而使吸附空间尽可能扩大,实现更好的吸附效果。
27.优选的,防滑垫的下表面凸设有第二环筋,第二环筋环绕在第一环筋的外周,第二环筋小于第一环筋的凸起高度以使第一环筋先于第二环筋与工作台面接触;
28.并且,防滑垫贯穿设有位于第一环筋与第二环筋之间的排气孔,第一环筋与第二环筋构成排气通道。
29.第一环筋在杯体放置过程中起到增加吸附空间高度和吸附力的效果;第一环筋与第二环筋结合,在杯体放置于工作台面后,一方面实现对杯体的稳定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增大防滑垫与工作台面之间接触面积从而加大摩擦力。防滑垫贯穿设有位于第一环筋与第二环筋之间的排气孔且第一环筋与第二环筋构成排气通道,使得辅助变形空间压缩时的空气顺利排出,从而有效为防滑垫提供变形空间,使吸附空间顺利压缩实现吸附效果。
30.优选的,辅助变形空间的最大压缩距离为0.5-5mm,吸附空间的最大压缩距离为2-10mm;
31.吸附空间的最大直径占防滑垫下表面的直径的1/2-3/4。
附图说明
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食品加工机未放置于工作台面的剖面结构示意
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食品加工机放置于工作台面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仰视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仰视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仰视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垫的仰视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切碎杯;11-搅拌件;12-杯体;13-防滑垫;131-第一延伸部;132-凹腔;133-排气孔;134-第二延伸部;135-过渡部;136-第一环筋;137-第二环筋;138-排气通道;20-主机;30-辅助变形空间;40-吸附空间;50-工作台面;6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4.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切碎杯10和设置在切碎杯10上方的主机20,切碎杯10中设有由主机20驱动的搅拌件11,切碎杯10包括杯体12和固定在杯体12底部的防滑垫13,防滑垫13包括远离杯体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31,以在防滑垫13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30,防滑垫13的下表面限定出凹腔132以构成与辅助变形空间配合的吸附空间40,所述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侧向有部分交叠。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侧向有部分交叠,使得切碎杯10下压吸附空间40时,辅助变形空间30能在侧向为吸附空间40提供形变空间,使得吸附空间40能更快、更好地吸附于工作台面50上。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侧向有部分交叠指的是两者的侧向投影有部分重叠。如图2所示,切碎杯10放置于工作台面50的过程中,辅助变形空间30压缩以为第一延伸部131提供变形空间,使第一延伸部131朝向杯体底部形变,第一延伸部131的下表面逐渐靠近工作台面50以压缩吸附空间,直至第一延伸部131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50上。换句话说,在所述切碎杯10置于工作台面50时,所述第一延伸部31处于变形状态以使所述辅助变形空间30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延伸部31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50上。所述第一延伸部131处于变态指的是,此时,第一延伸部31的上表面最靠近杯底,第一延伸部31的下表面与工作台面50贴合吸附。本方案,实现了第一延伸部31的上表面与杯体12底部之间的负压吸附和第一延伸部31的下表面与工作台面50的直接贴合吸附,有效提升切碎杯的稳定性。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中,防滑垫13包括远离杯体12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31,以在防滑垫13的上表面与杯体12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30,防滑垫13
的下表面限定出凹腔132以构成与辅助变形空间30配合的吸附空间40,当切碎杯放置于工作台面50的过程中,在杯体12重力作用或者用户下压杯体的压力作用下,辅助变形空间30压缩从而使得杯体12底部与防滑垫13之间形成负压,二者之间产生吸附力,实现第一层吸附效果,具体的,在一种状况下,辅助变形空间压缩后,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杯体底部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当然,在另一种状况下,辅助变形空间压缩,第一延伸部与杯体底部不完全贴合。同时,在压缩过程中,辅助变形空间30为第一延伸部131提供变形空间,使第一延伸部131更顺利地朝向杯体12底部形变,第一延伸部131的下表面逐渐靠近工作台面50以压缩吸附空间40,在防滑垫13下表面与工作台面50之间形成负压,实现第二层吸附效果,直至第一延伸部131的下表面吸附于工作台面50上。因此,杯体12与工作台面50之间利用防滑垫13增大摩擦力同时利用防滑垫13形成双层吸附力,吸附效果更加持久、可靠,确保整机工作的稳定,避免杯体12打滑旋转或飞出台面伤及用户,使用安全、省心。另外,由于防滑垫13的上表面与杯体12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30为防滑垫13吸附空间40压缩提供压缩行程,可确保吸附空间40能有效压缩,形成吸附力。因此,在切碎杯放置于工作台面50的过程中,防滑垫13的变形可能加大,变形更顺利,从而实现只需依靠杯体自重或者用户随手施以很小力即可使吸附空间40有效压缩,确保防滑垫13的下表面与工作台面50的吸附效果,使用省心,优化用户放杯体验。
4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通过第一延伸部131分隔,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8.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通过第一延伸部131分隔,使辅助变形空间30可以更直接地为第一延伸部131提供变形空间,用户放置切碎杯的过程中更顺利地实现吸附效果,吸附更有效;辅助变形空间30与吸附空间40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实现辅助变形空间30的避让空间最大化,确保吸附空间40的压缩效果,保证杯体12与工作台面50的吸附力,保证杯体12工作过程中的稳定。
4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131自杯体12底部中心朝边缘远离杯体12底部延伸。
50.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滑垫13与杯底的固定连接处位于杯体12底部中心,如图1中,通过螺钉60固定,在此基础上,第一延伸部131自杯体12底部中心朝边缘远离杯体12底部延伸,保证防滑垫13与杯体12底部的固定可靠,另一方面,形成环绕杯体12底部中心的环状的辅助变形空间30,更全方位的为防滑垫13吸附空间40压缩提供压缩行程,进一步优化吸附效果。
51.实际上,第一延伸部131也可以不采用上述方式延伸,例如,在防滑垫也整体为一个碗状面,第一延伸部131自边缘向中心逐渐远离杯体12底部延伸形成一个圆弧面。从而与杯体底部形成辅助变形空间。
52.进一步优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131呈弧状延伸。
53.第一延伸部131呈弧状延伸,随着辅助变形空间30的压缩,第一延伸部131可以具有调整空间,适应性形变,从而保证吸附空间40的有效压缩和吸附效果。
5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防滑垫13贯穿设有将辅助变形空间30与外界连通的排气孔133,切碎杯10放置于工作台面50的过程中,辅助变形空间30内的空气经排气孔133排出而实现压缩。
55.若辅助变形空间30被压缩而其内空气无法排出时,则吸附空间40不能被顺利压缩,会造成杯体12与工作台面50的吸附效果失效,因此,通过设置排气孔133,避免了辅助避让空间积累空气,确保了杯体12与工作台面50的吸附效果和摩擦力,保证整机工作的稳定和安全,另外,通过设置排气孔133,避免杯体下压困难,优化用户放杯体验,使用省力且吸附效果较好。辅助变形空间30的空气经由排气孔133排出,避免从防滑垫13边缘与杯体12底部的间隙排出,从而避免该间隙处藏污。
56.本实用新型对防滑垫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滑垫13还包括与第一延伸部131相对的第二延伸部134,结合图1和图2,第二延伸部134位于第一延伸部131外周且与杯体12底部的水平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防滑垫仅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杯底之间形成了密封的辅助变形空间,辅助变形空间通过横向扩大、纵向压缩的形变来提供变形空间,弹性大,易于变形,且避免空隙处藏渣。当然,在防滑垫13还包括与第一延伸部131相对的第二延伸部134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排出空气的方式实现辅助变形空间压缩来提供防滑垫变形空间,例如,在第一延伸部131和第二延伸部134的连接处开设排气孔133;或者,第一延伸部131和第二延伸部134直接相连后,第二延伸部与杯底边缘设有排气间隙。
57.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防滑垫13还包括位于第一延伸部131与第二延伸部134之间的过渡部135,优选的,过渡部135横向延伸。在本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过渡部135贯穿设有排气孔133。
58.通过设置过渡部135和排气孔133,使得防滑垫上表面与杯底之间形成了开放式的辅助形变空间,更利于辅助变形空间中空气的直接排出,优化压缩避让效果。而且,第二延伸部134的截面呈碗状,更利于在杯体12放置稳定后防滑垫13上表面贴合于杯体12底部,从而强化第一层吸附效果,强化整机与工作台面50的吸附效果。
59.第一延伸部131和第二延伸部134通过过渡部135接合,杯体12放置于台面时过渡部135优先接触工作台面50提供摩擦力,且带动第一延伸部131变形实现两个空间压缩,在两个空间压缩过程,辅助变形空间30的空气快速通过设于过渡部135的排气孔133排出,吸附空间40的空气自防滑垫13与台面间隙排出,确保吸附效果不失效。
60.关于防滑垫的下表面结构,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防滑垫13的下表面凸设有第一环筋136和环绕在第一环筋136的外周的第二环筋137,第二环筋137小于第一环筋136的凸起高度以使第一环筋136先于第二环筋137与工作台面50接触,第一环筋136和第一延伸部131限定出凹腔132以构成吸附空间40。
61.为增大吸附空间40的吸附高度,防滑垫13的下表面还内陷形成凹槽,第一环筋136环绕于凹槽。
62.通过凸设第一环筋136的方式以及与凹槽进一步结合构成吸附空间40,从而增大吸附空间40的吸附高度,加大防滑垫13与台面之间的吸附力,吸附持久牢固。第一环筋的位置与第一延伸部131的外端位置对应,从而使吸附空间40尽可能扩大,实现更好的吸附效果。
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筋136的位置与第一延伸部131的外端即过渡部135的内端位置对应,具体的,过渡部135的内端的位置和外端位置分别对应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的设置位置,结合图4,在过渡部135开设的排气孔133即位于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
137之间,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构成排气通道138。
64.第一环筋136在杯体12放置过程中起到增加吸附空间40高度和吸附力的效果;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结合,在杯体12放置于工作台面50后,一方面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内外配合支撑杯体12,增大受力面积,保证工作稳定性,实现对杯体12的稳定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增大防滑垫13与工作台面50之间接触面积从而加大摩擦力;再有,即使第二环筋脱离工作台面情况下,第一环筋依然与工作台面牢牢贴合,实现双重保障,保证吸附效果。
65.防滑垫13贯穿设有位于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之间的排气孔133且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构成排气通道138,使得辅助变形空间30压缩时的空气顺利排出,因此,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作为排气通道的引导面,有助于导向排气,使辅助变形空间顺利压缩,从而有效为防滑垫13提供变形空间,使吸附空间40顺利压缩实现吸附效果,且避免杯体12底部与防滑垫13之间藏污。
66.关于防滑垫各部位的设计尺寸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辅助变形空间30的最大压缩距离d1为0.5-5mm,最优选的d1为1.5mm,吸附空间40的最大压缩距离d2为2-10mm,最优选的d2为6mm;吸附空间40的最大直径l1占防滑垫13下表面的直径l2的1/2-3/4,排气孔的径向宽度d3与过渡部宽度d4的比例为0.3-1。最优选的l1为40mm,最优选的l2为60mm。
67.辅助变形空间30的最大压缩距离若小于0.5mm,则不足以为防滑垫13提供变形空间,可能会造成吸附空间40无法压缩,从而吸附效果失效;若大于5mm,会使整机高度随之增加,整机重心变高存在放置稳定性差的问题。吸附空间40的最大压缩距离若小于2mm则会出现吸附效果差的现象,若大于10mm会增大防滑垫13高度和整机尺寸,出现重心不稳情况。因此,辅助变形空间30的最大压缩距离为0.5-5mm,吸附空间40的最大压缩距离为2-10mm,可以确保吸附效果且降低整机高度。需说明,防滑垫13通过第二环筋137支撑,因而防滑垫13下表面的直径即第二环筋137的外径。
68.吸附空间40的最大直径占防滑垫13下表面的直径的1/2-3/4,在受限于防滑垫13自身尺寸的前提下使吸附面积最优化,吸附效果较好、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保证整机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关于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的形态不做限定,在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筋136和第二环筋137均为连续的圆环状结构。实际上,第一环筋136可以为连续的多边形、椭圆状等其他形状;第二环筋137可以由多段非连续筋条组成,多段筋条对称布置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7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排气孔133的设置位置、数量以及形状不做限定,如图3和图4,防滑垫13具有两个对称的长条状的排气孔133,从而实现美观的效果。事实上,也可以在防滑垫沿其周向均匀布置3个或3个以上的排气孔,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助变形空间的排气效果。另外,排气孔可以为圆孔或方形孔等。
71.如图5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筋136为四边形,排气孔133为圆孔,且沿均匀设有四个。
72.如图6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环筋137有三个弧形分段组成,作为优选的,排气孔133靠近相邻弧形分段的间隙处,从而更快速的排出辅助变形空间内的空气。
73.当然,防滑垫13的外表面可以仅设置第一凸筋136来限定出吸附空间,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排气孔133位于第一凸筋136外侧实现辅助变形空间的有效压缩。
74.另外,关于辅助变形空间的有效压缩方式不局限于上述的一种,实际上可以通过防滑垫13的第二延伸部134的边缘与杯体底部边缘之间的排气间隙实现空气排出。避免杯体12下压费力,也保证吸附空间的有效压缩和吸附。
7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水平”、“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6.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77.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