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5316发布日期:2023-02-21 17:0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折叠桌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折叠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叠桌。


背景技术:

2.桌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具;折叠桌凭借其体积小、便于收纳的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旅行、日常使用中,都有折叠桌的身影。目前,市面上折叠桌的种类特别多,但是折叠桌和凳子搭配使用的产品在并不常见。上述产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种种类上:
3.第一种,在椅子上集成桌子的功能,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0720196119.6连体式折叠桌椅;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公开了在椅子上设置折叠桌板的技术方案;
4.第二种,将凳子、桌子设置为能够折叠,并提供不同高度的功能;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1610019844.x一种折叠机构以及折叠桌凳,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将支撑桌板的桌脚设置为伸缩结构,借助伸缩结构来完成桌板能够形成不同的高度;
5.第三种,将桌板设置为能够折叠的情况,然后将桌脚设置在折叠之后的桌板之间,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1920909653.x一种折叠凳/桌及其折叠框架,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两块能够对折的桌板之间,设置了一个能够转动至和桌板贴合的桌腿,如此在两个桌板展开之后,桌腿能够从和桌板相互贴合的状态转动至和桌板相互垂直的状态。
6.从上述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发现并没有将桌板和桌腿全部设置为能够折叠的技术方案;在第一种设计方案中,仅仅是在椅子上,设置了一个可以翻转的桌板,所以折叠之后,体积变化并不大;第二种设计方案中,在最小状态下,能够将桌子设置为最低的状态,但是桌板因为伸缩结构设置的缺陷,所以桌板无法进行折叠;第三种设计方案中,在展开状态下,桌腿和桌面为相互贴合的状态,而在合拢状态,桌腿转动至和桌板相互贴合的状态,但是整个桌腿并没有折叠,所以合拢状态下,整个装置的体积还是比较大;同时,在第三种设计方案中,桌腿是连接在桌板上的零件,并且也是属于常见的支腿,所以这种设计方案中,难以给用户提供凳子的用途(凳面和桌面不能共用一个面)。
7.同时,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对于桌子的折叠方案中,对于桌板和桌腿的折叠并不够彻底;同时,支撑桌板的桌腿为与桌板相连的支撑装置,并没有考虑到采用能够伸缩的伸缩凳来支撑桌板,以形成桌子的技术方案。
8.为此,市面尚未存在在桌板宽度的不会限制桌脚的长度,而在合拢时,桌板还能够对折的折叠桌。


技术实现要素:

9.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10.为了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桌,包括
11.伸缩凳,伸缩凳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12.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壁和与第一支撑壁边缘相连的第一连接壁;
13.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壁和与第二支撑壁边缘相连的第二连接壁;
14.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构成绕转动轴线转动的转动连接;
15.其中,相对转动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转动至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相互堆叠时,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之间形成容纳折叠状态的伸缩凳的容纳空间;
16.相对转动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转动至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相互贴合时,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构成桌板,且伸缩凳调节至展开状态并与桌板可拆卸连接以构成桌子。
17.本技术所提供的桌板展开装置,在展开时架设在伸缩凳上与伸缩凳组成桌子,而在转动至相对的状态时,形成收拢伸缩凳的空间;所以,可以将伸缩凳作为桌脚,以用于支撑桌子;而在收拢状态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将会转动至端面相互配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形成存放折叠状态下伸缩凳的空间;所以本技术所提供的桌板展开装置在配合伸缩凳进行使用时,能够通过伸缩凳和桌面均进行了收拢和折叠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收拢之后的大小;同时,采用伸缩凳作为桌腿,并且让伸缩凳和桌板分离,从而能够单独将伸缩凳作为凳子使用。
18.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转动至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相互贴合时架设在展开状态的伸缩凳上以构成桌子。
19.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凸部,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转动至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的端面齐平的状态时,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伸缩凳顶端的空间。
20.进一步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与伸缩凳过盈配合以连接伸缩凳。
21.进一步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上均设置有固定装置,展开状态的伸缩凳通过固定装置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连。
22.进一步的,固定装置包括与第一定位凸部或第二定位凸部相连的固定壳、与固定壳相连的弹性件、以及与弹性件相连的锁定件,弹性件推动锁定件与伸缩凳的侧面抵接以固定伸缩凳。
23.进一步的,伸缩凳在展开状态下的侧壁为连续的,锁定件与伸缩凳的侧壁抵接。
24.进一步的,伸缩凳在展开状态下的侧壁开设有与锁定件相互对应的槽。
25.进一步的,锁定件和伸缩凳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斜部,斜部远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为倾斜设置。
26.进一步的,固定壳包括与第一支撑壁相连的下壳体、与下壳体相连的上壳体,下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容纳锁定件和弹性件的空间,上壳体上设置有缺口,斜部从缺口中透出;上壳体上还设置有通槽,锁定件上设置有从通槽中透出的拨动部。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桌板宽度的不会限制桌脚的长度、而在合拢时,桌板还能够对折的的桌板展开装置。
附图说明
2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29.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30.在附图中:
31.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折叠桌板处于张开状态和伸缩凳配合的整体示意图;
32.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示出了连接片附近的结构;
33.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折叠桌板处于收拢状态下和伸缩凳配合的整体示意图;
34.图4是图3中所示的折叠桌板和折叠状态的伸缩凳的爆炸图;
35.图5是图1中的仰视图;
36.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示出了拉紧件附近结构;
37.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折叠桌板处于张开状态并和伸缩凳的凳板配合的立体图;
38.图8为图7中d处放大图,示出了固定装置附近的结构;
39.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上壳体、锁定件、以及弹性件的立体图;
40.图10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相互对齐的立体图;
41.图11是图10中的俯视图;
42.图12是图11中,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相互错开的立体图;
43.图13是图12中,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中间部分的放大图;
44.图14是图1中c处放大图,示出了固定槽和卡接块附近的结构;
45.图15是伸缩凳展开状态的正视图;
46.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47.100、折叠桌板;
48.1、第一支撑件;11、第一支撑壁;12、第一连接壁;13、第一定位凸部;14、固定件;141、固定块;
49.2、第二支撑件;21、第二支撑壁;22、第二连接壁;23、第二定位凸部;24、限位件;241拉紧斜面;201、通口;
50.3、伸缩凳;301、凳板;302、凳腿;303、底座;31、固定槽;31a、卡接块;32 带体;321、贴合部;322、拿取部;323、固定钉;
51.4、合页;
52.5、固定装置;51、固定壳;511、上壳体;512、下壳体;513、缺口;514、通槽;
53.52、弹性件;53、锁定件;531、导向杆;532、斜块;
54.6、拉紧件;61、第一杆体;62、第二杆体;621、开口;62a、导向斜部;
55.71、第一定位件;711、第一半盘状部;712、第一支撑部;713、第一导向板;714、第一导向槽;715、第一限位片;716、第一限位板;717、第一卡扣;718、第一卡块; 72、第一定位结
构;721、第一定位槽;7、第一固定凸起;
56.81、第二定位件;811、第二半盘状部;812、第二支撑部;813、第二导向板;814、第二导向槽;815、第二限位片;816、第二限位板;817、第二卡扣;818、第二卡块;82、第二定位结构;821、第二定位槽;
57.9、连接口;91、连接片;92、连接绳;
58.1a、转动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60.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6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63.如图1、图3、图5所示,本技术的折叠桌板包括: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相互贴合的状态之后,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形成容纳伸缩凳3的空腔;为此,当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展开180
°
之后,将处于收缩状态的伸缩凳3展开,然后伸缩凳3在延长之后,伸缩凳3能够形成支撑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凳脚。
64.第一支撑件1包括第一支撑壁11和沿着第一支撑壁11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壁12;第二支撑件2包括第二支撑壁21和沿着第二支撑壁21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壁22,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构成绕转动轴线1a的转动连接;如此,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折叠贴合的状态时,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之间将会存在间距,间距为第一支撑壁11到转动轴线1a的最小距离加上第二支撑壁21到转动轴线1a的最小距离。如此,上述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于放置处于压缩状态的凳子。进而,只需要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相互转动至相互贴合的状态之后,就能让伸缩凳3容纳至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内;
65.此时,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以及伸缩凳3三者处于一个较小、并整体收纳体积较小的一个状态。而当需要将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以及伸缩凳3组成一个桌子时,只需要将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绕着转动轴线1a转动至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张开的角度处于平角的状态,此时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将可以形成桌面,而伸缩凳3则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取下,进而将伸缩凳3拉长之后,将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形成的桌面架设在伸缩凳3上就能够组成常规认知的桌子。
66.为此,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的端面齐平时,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架设在伸缩凳3上,就能够组成桌子,此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张开状态;
67.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相互配合,以使得形成用于容纳折叠状态的伸缩凳3的空间时,此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转动至收拢状态。
68.进一步的,张开状态下,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端面均与第一连接壁12绕着第二连接壁22转动的转动轴线1a平行;如此,在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组成桌面之后,桌面为平整的端面。
69.进一步的,张开状态下,第一连接壁12绕着第二连接壁22转动的转动轴线1a与伸缩凳3的伸缩方向相互垂直;如此架设在伸缩凳3上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能够形成面积最大的桌面。
70.进一步的,收拢状态下,第一支撑壁11至转动轴线1a的最小距离加上第二支撑壁21 至与转动轴线1a的最小距离大于伸缩凳3折叠状态的高度;如此,在收拢状态下,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的最小高度大于伸缩凳3在伸缩状态下的最大厚度,保证了伸缩凳3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进行固定。
71.进一步的,收拢状态下,折叠状态下的伸缩凳3位于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 之间。
72.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线1a将第一连接壁12划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下部分为远离第一支撑壁11的一侧;转动轴线1a将第二连接壁22划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下部分为远离第二支撑壁21的一侧,第一连接壁12的下部分和第二连接壁22的下部分相互错开;如此,保证了将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转动至相互对应的状态时,能够保证第一连接壁12的下部分和第二连接壁22的下部分不会相互干涉。
73.在实际的设置中,下部分通常为设置上述连接壁末端的合页4,合页4在设计时,就采用了错开存在干涉部分的设计方案。
74.进一步的,第一连接壁12的形成方向和第一支撑壁11的形成方向相互垂直;第二连接壁22的形成方向和第二支撑壁21的形成方向相互垂直;如此,保证了在第一连接壁12 和第二连接壁22转动至相互贴合的状态时,第一支撑壁11和第二支撑壁21能够形成表面平整的端面。
75.进一步的,收拢状态下,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张开的角度为180
°
;进一步的,张开状态下,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张开的角度为0
°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如下将展开至平角状态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与伸缩凳3的连接方案,以让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并不是直接架在伸缩凳3 上,而是让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所组成的桌面能够和伸缩凳3可拆卸连接。
77.参考图4,第一支撑壁1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凸部13,第二支撑壁2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凸部23,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伸缩凳3顶端的空间,当伸缩凳3和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组成桌子时,伸缩凳3的端面和第一支撑壁11与第二支撑壁21的底端抵接,则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均和伸缩凳3的侧壁相互对应。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定位凸部13、第二定位凸部23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让桌子和伸缩凳3组成过盈配合,此时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与伸缩凳3的侧壁相互贴合。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上设置固定装置5,通过固定装置5能够将伸缩凳3和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所组成的桌面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上均设置有固定装置5,本技术以第一定位凸部13上的固定装置5为对象,对固定装置5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80.参考图7至图9,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壳51、弹性件52、以及锁定件53;其中,固定壳51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凸部13上,锁定件53滑动设置在固定壳51上,弹性件52一端和固定壳51相连,另一端和锁定件53相连,在弹性件52的推动下,锁定件53会向着布置伸缩凳3的方向所移动。
81.为此,基于上述结构,固定装置5还存在如下实现方案,弹性件52直接推动锁定件 53和伸缩凳3的侧壁相互贴合;如此,能够让锁定件53和伸缩凳3的侧面相互抵接,进而锁定件53和伸缩凳3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让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以及伸缩凳3 组合在一起。
82.参考图15,伸缩凳3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凳板、凳腿以及底座,其中凳腿主要为伸缩结构,凳面和底座为设置在凳腿两端的部分;为此,可以将伸缩凳3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伸缩凳3的侧面整体为连续的结构,并没有开设相应的槽和沟。第二类,在伸缩凳3的侧面上形成有槽,进而通过在上述槽内插入卡块,如此就能够起到支撑伸缩凳3的作用。参考中国专利文献(cn111904195a一种伸缩凳),所提供的伸缩凳3中,该伸缩凳3整体为圆形,凳板的直径大于凳腿的直径,并且凳板的侧面和凳腿的侧面并不是连续的,如此伸缩凳3所形成的整体就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槽。为此,在将这类伸缩凳3和本技术所公开的折叠桌板相互结合时,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架设在凳板上,此时,第一定位凸部13、第二定位凸部23位于凳板的侧面,锁定件53在弹性件52的推动移动至凳板下方,此时凳板将会被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以锁定件53夹住。
83.所以让弹性件52推动锁定件53和伸缩凳3侧面抵接的方式,适合第一类伸缩凳3(伸缩凳3的侧壁为连续的);弹性件52推动锁定件53移动至凳板下方的方式适合第二类伸缩凳3(伸缩凳3的侧壁为不连续的)。
84.参考图8和图9,下面对固定装置5中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该固定装置5 主要是针对第二类伸缩凳3。固定壳51包括下壳体512和上壳体511,下壳体512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壁11上,并且下壳体512位于第一定位凸部13的一侧;上壳体511固定连接在下壳体512上,上壳体511和下壳体512之间形成有容纳锁定件53和弹性件52的空间。上壳体511上开设有缺口513,锁定件53从缺口513中透出,锁定件53从缺口513 中透出部分设置有斜块532,斜块532背离第一支撑壁11的一侧为倾斜设置,锁定件53 上远离斜块532的一侧固定有导向杆531,弹性件52设置为弹簧,弹性件52套设在导向杆531上,弹性件52和上固定壳51的内壁相互抵接。如此,在弹性件52推动下,锁定件 53能够从缺口513中透出,因为斜块532远离第一支撑壁11的一侧为倾斜设置,所以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展开之后,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按压在伸缩凳3上,就能够让伸缩凳3的凳板将锁定件53自动推开,锁定件53上因为设置了斜块,如此,锁定件53会在伸缩凳3的推动下,向着弹性件52的一侧移动,然后当锁定件53对着缺口或者凳板不再和锁定件53抵接时,弹性件52会推动锁定件移动至缺口内,或者移动至凳板下方。
85.更进一步的,在上固定壳51上还设置有通槽514,锁定件53还设置有拨动部,拨动
部从上述通槽514中透出,如此在将锁定件53解锁时,可以通过拉动从上述通槽514中透出的拨动部,进而能够移动锁定件53,以让锁定件53松开对凳板的限位。
8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本能够让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在张开之后能够和伸缩凳3形成稳定的连接,而在闭合时能够形成容纳伸缩凳3的空间。
87.但是,因为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设置为转动连接,在实际设置中,通常都是采用合页4、铰链的零件实现具体的转动连接,所以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转动呈平角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些间隙是用于保证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转动时,具有移动的转动空隙,这是转动设置中必然会存在的缺陷。
88.针对这一问题,本技术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以保证第一支撑件 1和第二支撑件2在展开之后所形成的桌面上的缝隙尽可能的小。
89.参考图5和图6,折叠桌板还包括拉紧件6,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均设置有固定件14和限位件24,其中第一支撑件1上的固定件14和第二支撑件2上的限位件24为相对布置,固定件14与限位件24均与拉紧件6构成拆卸连接,如此,拉紧件6一端和固定件14相连,另一端和24相连,就能够将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连,并且固定件14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也就是在将拉紧件6的首尾两端分别和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2构成拆卸连接时,让拉紧件6分别和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才能够
90.更进一步的,拉紧件6上设置有导向斜部62a,固定件14和/或限位件24被构造有与导向斜部62a相互对应的拉紧斜面241,如此拉紧件6的导向斜部62a向着拉紧斜面241 推动时能够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对向运动,进而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 2之间所出现的裂缝所合拢。
91.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紧件6被构造为杆状结构,拉紧件6包括第一杆体61和第二杆体62,第一杆体61和第二杆体62相互垂直,第二杆体62的侧面设置有开口621,开口621的侧壁形成了上述的导向斜部62a。固定件14被构造为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壁11 上固定块141,固定块141设置有两块,两块固定块141为对向布置,两块固定块141相对的一侧的壁设置为弧形,进而在弧形的起始端形成有挡部。限位件24被构造为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壁21上的限位件,限位件远离第一支撑壁11的一侧壁被构造为倾斜设置,如此限位件2上的倾斜壁形成上述的拉紧斜面241。
92.进而,拉紧件6在转动时,第一杆体61转动至两块对向布置的固定块141之间,同时第二杆体62的开口621的导向斜部62a转动至和限位件的拉紧斜面241相互抵接的状态,在导向斜部62a和拉紧斜面241开始配合时,第一杆体61已经卡入了两块固定块141之间了,所以拉紧件6和固定件14相互配合的一端被固定,进而在导向斜部62a和拉紧斜面241 不断贴合的过程中,能够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互拉紧。
93.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的底端通过合页4铰接,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上形成有供拉紧件6穿过的通孔;固定件14至少设置有两对,第一对固定件14用于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张开时用于固定拉紧件6。第二对固定件14用于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合拢时用于固定拉紧件6。
94.上述的第一定位凸部13和第二定位凸部23对展开的伸缩凳3的定位作用,应当是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展开之后的中心位置。而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转动至合拢状态时,伸缩凳3的位置是需要一定的偏置的,所以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 2还
需要重新设置一个定位结构以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合拢时,用于定位折叠的伸缩凳3。
95.参考图1、图10、图11、图12,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上设置有定位装置,在折叠状态下,定位装置用于定位折叠之后的伸缩凳3的上端和下端,在展开状态下,定位装置用于设置在伸缩凳的下端,成为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展开之后所形成的桌子的底座。因此第一定位装置7和第二定位装置8需要根据伸伸缩凳3的的上端结构和下端结构所设置。
96.为此,将定位装置设置为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针对的伸缩凳3的上端和下端基本相同,为此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设置为相同的结构;当然,在其余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
97.参考图11,第一定位装置7包括第一定位件71和第一定位结构72,第一定位件71包括第一半盘状部711和沿着第一半盘状部711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撑部712,第一半盘状部711和第一支撑部712能够和折叠之后的伸缩凳3形成过盈配合,以定位伸缩凳3的上端,第一定位件71通过第一定位结构72与第一支撑件1可拆卸连接。
98.第一定位结构72被构造为开设在第一支撑壁11上的第一定位槽721和设置在第一定位件71上的第一固定凸起,第一固定凸起插入至第一定位槽721内之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让第一定位件71和第一支撑件1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凸起为形成在第一定位件71表面向一端延伸的凸起。
99.参考图11,第二定位装置8包括第二定位件81和第二定位结构82,第二定位件81包括第一半盘状部811和沿着第一半盘状部811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部812,第二半盘状部811和第二支撑部812能够和折叠之后的伸缩凳3形成过盈配合,以定位伸缩凳3的下端,第二定位件81通过第二定位结构82与第二支撑件2可拆卸连接。第二定位结构82 被构造为开设在第二支撑壁21上的第二定位槽821和设置在第二定位件81上的第二固定凸起,第二固定凸起插入至第二定位槽821内之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让第二定位件 81和第二支撑件2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二固定凸起为形成在第二定位件81表面向一端延伸的凸起。
100.参考图3图12,上述的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在设置时只能够包裹住伸缩凳 3的部分侧面,为此在实际设置中,将第一定位件71的第一支撑部712和第二定位件81 的第二支撑部812均设置在远离第一连接壁12与第二连接壁22的一侧,为此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合拢并将伸缩凳3通过第一定位装置7和第二定位装置8进行定位时,伸缩凳3的侧壁将直接对着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2。为此,在第一连接壁12和/ 或第二连接壁上开设出通口201;如此,如果在伸缩凳3上设置带体32,带体32就能够从通口201中透出,进而该带体32就能够起到手提的作用;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201上均设置有通口201,第一连接壁201和第二连接壁202上的通口能够在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处于折叠状态时,相互连通;进而以让带体从通口201中透出。
101.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11上的通口201和第二连接件12上的通口201沿着转动轴线对称设置。
102.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转动至折叠状态,伸缩凳3 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时:
103.沿着伸缩凳的径向方向,通口的长度小于伸缩凳的直径。
104.沿着伸缩凳的轴向方向,通口的宽度小于伸缩凳的轴向方向的长度。
105.如此,提拉伸缩凳上的带体,也不会导致伸缩凳从通口中脱出。
106.更进一步的,
107.带体32的两端部分和伸缩凳3的侧壁贴合并连接以形成贴合部321,如此带体32中间和伸缩凳3侧面不贴合的部分形成拿取部322,拿取部322将会和伸缩凳3的侧壁之间形成拿取口,如此拿取部322将会形成拉环。
108.上述设计方案下,贴合部321和伸缩凳3相互接触的部分将会成为主要的受力部分;为此,在实际设置中,带体32绕着伸缩凳3的周向方向布置,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大体32和伸缩凳3的接触面积。
109.并且贴合部321位于开口一侧的部分与伸缩凳的侧面通过固定钉33连接。如此,固定钉33能够形成主要的受力结构,相比较于胶粘或者缝纫连接的方式,通过固定钉33将带体32钉在伸缩凳3上,将具有更好的应力表现。
110.为了增加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以及伸缩凳3所组成的桌子的稳定性,则需要底端所占据的面积足够的大,为此可以在伸缩凳3从第一定位件71、第二定位件81上取下之后,可以将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拼接为座体。
111.参考图10~图12,第一定位件71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导向板713、第一导向槽714、第一限位片715以及第一限位板716;其中第一导向板713、第一导向槽714、第一限位片715 以及第一限位板716依次排布;第一导向板713的下方形成有槽。
112.第二定位件8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导向板813、第二导向槽814、第二限位片815以及第二限位板816;其中第二导向板813、第二导向槽814、第二限位片815以及第二限位板 816依次排布;第二导向板813的下方形成有槽。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互为镜像对称。参考图,将第一定位件71和的第二定位件81相互错开并让侧壁相互贴合之后,将第一定位件71推动至和第二定位件81相互对齐的状态,则第二定位件81的第二限位板 816插入至第二导向板813下方,第二限位片815插入至第一导向槽714内;第一限位片 715插入至第二导向槽814内,第一限位板716插入至第一导向板713的下方。
113.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支撑壁11的一边设置有第一卡扣717另一边设置有第一卡块718,第二支撑壁21的一边设置有第二卡扣817另一边设置有第二卡块818,第一卡扣717、第二卡扣817互为镜像设置。如此,在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拼接为座体之后,第一卡块718插入至第二卡扣817内,第二卡块818插入至第一卡扣717内。
114.参考图14,更进一步的,在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槽31,如此需要在伸缩凳3的底端设置有卡接块31a,通过将卡接块31a卡入固定槽31内的方式,已让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在组成座体之后能够连接伸缩凳3。
115.参考图2,在更为具体的结构中,在第一定位件71上和第二定位件81上均设置有连接口9,连接口9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片91,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上均设置有连接绳92,通过将连接绳92穿过连接口9并绑在连接片91上,如此能够形成牵引底座和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组成桌面的拉力。
116.在更为具体的设置中,为了让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所组成的座体之间连接更紧密,以避免存在过于明显的缝隙,上述的卡扣、卡块、导向槽、限位片之间可以通过斜
面配合的方式,以拉紧第一定位件71和第二定位件81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为在第一限位片715和第二限位片815均设置为倾斜面,而第一导向槽714、第二导向槽814 的内壁设置为和上述的第一限位片715和第二限位片815相互配合的倾斜面。第一限位片 715的倾斜面设置在靠近第一定位件71的一侧,第二限位片815的倾斜面设置在靠近第二定位件81的一侧。
117.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