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5728发布日期:2022-11-18 21:1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递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


背景技术:

2.传递窗的应用非常广泛,传递窗作为无尘工作车间中的一种重要辅助设备,主要用于将两个不同工作区域之间的物品传递,便于减少员工外出工作区域的次数,降低无尘工作车间的污染程度。
3.目前大多数传递窗分别具有独立的传递空间,传递空间的顶部设置有内循环的自净装置,在传递空间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接无尘车间以及外部的传递口,传递口通过翻门闭合。这种翻门式的传递窗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在外部的翻门打开过程中,在气流作用下,容易把外部空气的污染物带入传递空间,造成物品以及传递空间的污染;另外,翻门式的传递窗装置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预留翻门的翻转空间,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实现在传递窗装置的进出口处设置推拉门,避免翻门气流对内引入污染物以及细菌,杀菌传递窗装置在安装时无需预留翻门的翻转空间,提高设备的安装便利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包括传递窗主体、设于传递窗主体的顶部的自净装置以及设于传递窗主体的中下部的传递空间,传递空间的对应的两侧分别设有传递进口以及传递出口,传递窗主体靠近传递进口的一侧设有进口滑门,进口滑门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于传递窗主体,并活动盖合于传递进口;传递窗主体靠近传递出口的一侧设有出口滑门,出口滑门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于传递窗主体,并活动盖合于传递出口。
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自净装置位于传递空间的上方,自净装置包括一自净内壳、自净风扇装置以及自净过滤结构,自净内壳的内部形成内壳风道空间,自净风扇装置以及自净过滤结构分别安装于内壳风道空间,自净风扇装置的吹风方向竖直向上设置,自净过滤结构位于自净风扇装置的进风端,以实现内壳风道空间形成向上的气流;传递空间的侧部开设有出风孔隙结构;递窗主体的内部设有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分别连接于出风孔隙结构以及自净内壳的出风端;传递空间的顶面设有进风孔隙结构,进风孔隙结构连通自净内壳的进风端。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传递空间还设有用于灭菌的强紫外灯具。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传递进口以及传递出口的底部边缘分别设有磁性密封条;进口滑门以及出口滑门的底边分别设有另外的磁性密封条,进口滑门与出口滑门下拉闭合时,相应的两个磁性密封条之间作磁吸密封配合。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进口滑门以及出口滑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一推拉把手。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传递空间的底面设有活动传递平台结构,活动传递平台结构包括固定于传递窗主体的固定承台以及滑动平台,滑动平台沿传递空间进出口方向直线滑动设置,固定承台和滑动平台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结构;滑动平台通过两条钢丝线分别连接于进口滑门以及出口滑门,每条钢丝线分别卷绕有至少一个滚轮,滚轮旋转安装于传递空间的侧壁。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进口滑门与滑动平台之间连接有第一联动结构,第一联动结构包括第一滑门连接部、第一滚轮、第二滚轮以及第一滑台连接部,钢丝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滑门连接部、另一端连接第一滑台连接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安装于传递空间的同一侧壁,并且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呈上下设置,钢丝线分别卷绕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出口滑门与滑动平台之间连接有第二联动结构,第二联动结构包括第二滑门连接部、第三滚轮、第四滚轮以及第二滑台连接部,另一钢丝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滑门连接部、另一端连接第二滑台连接部;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分别安装于传递空间的另一侧壁,并且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呈上下设置,这一钢丝线分别卷绕于第三滚轮与第四滚轮。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滑动平台的底面开设有滑动导槽;固定承台对应滑动导槽的位置固定有一导块,导块与滑动导槽滑动配合;滑动导槽的一端连接有一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导块,复位弹簧作拉伸蓄能配合或压缩蓄能配合。
1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装置,通过在杀菌传递装置的进出口分别设置滑动式的窗口门,免除翻门的设置以及免除预留翻门的翻转空间,进一步提高杀菌传递装置的安装便利性;另外,滑动式的窗口门在滑动打开时不会对空气形成气流,减少因窗口门打开时引入外部粉尘或细菌;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分别与进口滑门和出口滑门设有联动结构的活动传递平台结构,进口滑门和出口滑门分别打开时,滑动平台会由相应的滑门带动,而伸出于相应的传递进口或传递出口,避免人员探入传递空间以及引入细菌,并提高物件存取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传递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窗口结构的杀菌传递窗装置,包括传递窗主体1、设于传递窗主体1的顶部的自净装置以及设于传递窗主体1的中下部的传递空间10,传递空间10的对应的两侧分别设有传递进口以及传递出口,传递窗主体1靠近传递进口的一侧设有进口滑门3,进口滑门3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于传递窗主体1,并活动盖合于传递进口;传递窗主体1靠近传递出口的一侧设有出口滑门4,出口滑门4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于传递窗主体1,并活动盖合于传递出口。进口滑门3以及出口滑门4的外侧面分别设有一推拉把手30。本实用新型旨在改进现有的翻门式的杀菌传递窗装置,解决现有的翻门式的杀
菌传递窗装置的安装空间预留问题,以及翻门打开时所形成的气流对传递空间的内部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与现有的翻门式杀菌传递窗装置相比,具有明显的结构改进以及带来了明显的有益效果。
19.具体地,自净装置位于传递空间10的上方,自净装置包括一自净内壳、自净风扇装置2以及自净过滤结构21,自净内壳的内部形成内壳风道空间,自净风扇装置2以及自净过滤结构21分别安装于内壳风道空间,自净风扇装置2的吹风方向竖直向上设置,自净过滤结构21位于自净风扇装置2的进风端,以实现内壳风道空间形成向上的气流;传递空间10的侧部开设有出风孔隙结构101;递窗主体的内部设有风道结构20,风道结构20分别连接于出风孔隙结构101以及自净内壳的出风端;传递空间10的顶面设有进风孔隙结构,进风孔隙结构连通自净内壳的进风端。传递空间10还设有用于灭菌的强紫外灯具。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传递窗装置通过在传递窗主体1的内部设置自循环的过滤气流,使放置于传递空间10的物品在过滤气流的作用下除去表面灰尘,并通过传递空间10内部的抢紫外灯具对进行紫外线灭菌,进一步提高传递窗装置的杀菌效果,避免物品携带外部细菌以及粉尘进入至无尘车间。
20.具体地,传递进口以及传递出口的底部边缘分别设有磁性密封条;进口滑门3以及出口滑门4的底边分别设有另外的磁性密封条,进口滑门3与出口滑门4下拉闭合时,相应的两个磁性密封条之间作磁吸密封配合。由于本传递窗装置是通过自循环的过滤气流进行灰尘的去除,所以对传递空间10的气密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滑门与出口处之间设置磁性密封条,类似于冰柜门的气密设计,能够很好地保证滑门与出口处之间的气密连接,给传递空间10提供足够的气密性能,保证自净装置的运行效果。进口滑门3和出口滑门4设有联动结构的活动传递平台结构,进口滑门3和出口滑门4分别打开时,滑动平台4会由相应的滑门带动,而伸出于相应的传递进口或传递出口,避免人员探入传递空间以及引入细菌,并提高物件存取的便利性。
21.具体地,传递空间10的底面设有活动传递平台结构,活动传递平台结构包括固定于传递窗主体1的固定承台62以及滑动平台61,滑动平台61沿传递空间10进出口方向直线滑动设置,固定承台62和滑动平台61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结构;滑动平台61通过两条钢丝线5分别连接于进口滑门3以及出口滑门4,每条钢丝线5分别卷绕有至少一个滚轮,滚轮旋转安装于传递空间10的侧壁。
22.具体地,进口滑门3与滑动平台61之间连接有第一联动结构,第一联动结构包括第一滑门连接部31、第一滚轮32、第二滚轮33以及第一滑台连接部34,钢丝线5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滑门连接部31、另一端连接第一滑台连接部34;第一滚轮32和第二滚轮33分别安装于传递空间10的同一侧壁,并且第一滚轮32和第二滚轮33呈上下设置,钢丝线5分别卷绕于第一滚轮32与第二滚轮33;出口滑门4与滑动平台61之间连接有第二联动结构,第二联动结构包括第二滑门连接部41、第三滚轮42、第四滚轮43以及第二滑台连接部44,另一钢丝线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滑门连接部41、另一端连接第二滑台连接部44;第三滚轮42和第四滚轮43分别安装于传递空间10的另一侧壁,并且第三滚轮42和第四滚轮43呈上下设置,这一钢丝线5分别卷绕于第三滚轮42与第四滚轮43。
23.具体地,滑动平台61的底面开设有滑动导槽610;固定承台62对应滑动导槽610的位置固定有一导块621,导块621与滑动导槽610滑动配合;滑动导槽610的一端连接有一复位弹簧612,复位弹簧612的另一端连接于导块621,复位弹簧612作拉伸蓄能配合或压缩蓄
能配合。
24.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