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0124发布日期:2023-03-04 04:4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出水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饮水机或净饮机的加热方式普遍采用热罐加热或即热管加热。热罐加热是将水罐内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待水罐内的水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再进行加热,反复循环加热的方式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存在千滚水的问题;即热管加热是即用即加热,这种加热方式更加节能,且不存在千滚水的问题。但是即热管加热的出水温度较高,会产生大量的蒸汽,用户在饮水机或净饮机的出水嘴处接热水时,经常会出现蒸汽和热水同时排出的现象,蒸汽和热水混合一起从出水嘴排出,容易导致出水不稳、喷泄和溅水等现象,有时甚至会烫伤用户。另一方面,当用户使用净水机的常温水时,由于常温水流量较大,出水会出现喷射、分叉的现象,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出水组件,具有水汽分离、水流不易分叉、使用安全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出水组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出水腔和第一水流管道,所述第一水流管道一端连接出水腔,另一端连接供水管,所述出水腔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出水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一水流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挡板的上部设有连通部以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
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热后的水带有大量蒸汽,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挡板将出水腔分隔为两个腔体,通过在第一挡板的上部设置连通两个腔体的连通部,从而使得水流经第一水流管道至第一腔体内,由第一出水口排出,而水蒸气会通过上方的连通部至第二腔体内由第一出口排出,能够实现水汽分离,而当第一水流管道内流动的是常温水时,水流量大于热水水流量,第一出水口来不及排出大流量常温水,第一腔体内的部分水流会经连通部至第二腔体内,由第一出口排出,不影响出水组件的正常出水,使用方便、安全性较高。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口下口沿连接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第一出水通道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一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将第一出水通道分为若干个流道。
7.通过设置柱形的第一出水通道,不仅能够汇集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水流,并且将第一出口出来的蒸汽与第一出水口的水流分隔开,蒸汽排出更加充分快速,出水效果更好;通过在第一出水通道内设置第一分流板,第一分流板能够将水流中的大气泡刺破,水流流动更好。
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壳体下方,水流同轴度更好,不易分散。
9.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部连接有底盖,底盖套设于第一出水通道外,底盖与第一出水通道之间形成有连通腔,连通腔与第一出口相连通,底盖上还设有与连通腔相连通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外界相连通,第二出口围绕第二出水口设置。通过连通腔及第二出口,第一出口排出的水流能够与第二出水口排出的水流汇集,从而形成单一水柱出水。
10.更进一步的,所述底盖上形成有通孔和形成于通孔下口沿的第一环形体,所述通孔正对第一出水通道设置以供其穿设,第一出水通道的底面不低于第一环形体的底面,所述第一环形体形成为第二出口;即第一出水通道的第二出水口位于第二出口下方,第一出水通道内的水流不会在第二出口处分散。
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沿出水腔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一挡板两端分别与出水腔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挡板顶面与出水腔顶部之间有间隙以形成为所述连通部;水蒸气或第一腔体内溢出的水流可以从间隙处流动至第二腔体,再由第二腔体内的第一出口排出,实现水汽分离。
12.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朝向第一腔体的开口角度为90
°
~180
°
;所述出水腔开口处盖合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水流管道一端与出水腔连通,另一端设置有水管接口用于连接供水管,所述出水腔开口处盖合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水流管道一端与出水腔连通,另一端设置有水管接口用于连接供水管;所述第一环形体内壁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阻隔件,所述阻隔件与第一出水通道外壁避空设置,阻隔件的设置,当大通量水通过第一出水口,有部分水流会由第一出口排至连通腔,连通腔内的水流会从阻隔件与第一出水通道之间的避空区域通过,最终沿第一出水通道外侧与第二出水口的水流汇集,阻隔件能够使第二出口流出的水流与第二出水口流出的水流汇集成同一水流柱,并且阻隔件使底盖相对第一出水通道能够定位安装。
13.更进一步的,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水流管道,出水腔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将出水腔分隔形成第三腔体,第二挡板的高度高于第一挡板的高度,以使第三腔体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不连通设置,第一水流管道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二水流管道与第三腔体连通,第三腔体的内壁形成有第三出水口。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口的下口沿和第三出水口的下口沿分别设置有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第二出水通道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
1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分流板将第二出水通道分为若干个流道。
16.更进一步的,所述出水腔开口处盖合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的底面与第二挡板的顶面抵触,以使第三腔体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隔,所述第一挡板顶面与第二盖板之间有间隙以形成为所述连通部。
17.更进一步的,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环形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和第一出口位于第二环形体的围设范围内。
18.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出水组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出水腔和第一水流管道,通过第一挡板将出水腔分为两个腔体,通过在第一挡板上部设置有连通两个腔体的连通部;当第一水流管道内为小流量开水时,水流至第一腔体内由第一出水口排出,水蒸气则由连通部至第二腔体内由第一出口排出,实现水汽分离;当第一水流管道内为大流量常温水时,水流由第一腔体内的第一出水口至第一出水通道排出,而有部分水流由于来不
及排出,经连通部至第二腔体内,水流经第二腔体内的第一出口至底盖的连通腔内,最终沿第一出水通道外壁与第二出水口的水流汇集成单一水柱,解决大流量水流容易分叉出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底部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公开一种出水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25.图7是本公开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另一种出水组件的爆炸视图(一);
27.图9是另一种出水组件的爆炸视图(二);
28.图10是另一种出水组件的剖视图;
29.图11是另一种出水组件的爆炸视图(三);
30.图12是另一种出水组件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壳体;2、第一水流管道;21、水管接口;3、第一挡板;4、第一腔体;41、第一出水口;5、第二腔体;51、第一出口;6、连通部;7、第一出水通道;71、第二出水口; 72、第一分流板;73、缺口;8、底盖;81、连通腔;82、通孔;83、第一环形体;84、阻隔件;9、第一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实施例一:
35.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出水组件,包括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出水腔和第一水流管道2,出水腔开口处盖合有第一盖板9;第一水流管道2一端连接出水腔,另一端设置有水管接口21用于连接供水管,供水管通过第一水流管道2给出水腔输送水流。
36.如图2和图3所示,出水腔内设置有第一挡板3,第一挡板3沿出水腔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一挡板3两端分别与出水腔内壁连接,第一挡板3将出水腔分隔为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第一挡板3朝向第一腔体4的开口角度为120
°
,第一腔体4内设置有第一出水口41,第二
腔体5内设置有第一出口51,如图6所示,第一腔体4与第二腔体5的底部朝向第一挡板3倾斜设置,使得出水腔内的水流能够汇集于第一挡板3处,再由第一出水口41或第一出口51流出;
37.第一腔体4与第一水流管道2连通,第一水流管道2内的水流通过第一腔体4内的第一出水口41流出,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挡板3的上部设有连通部6以连通第一腔体4与第二腔体5,第一挡板3顶面与出水腔顶部之间有间隙以形成为连通部6;当第一水流管道2内为带有水蒸气的热水时,热水先进入第一腔体4内,水蒸气经连通部6至第二腔体5内由第一出口51排出,热水则从第一腔体4内的第一出水口41流出,能够实现水汽分离;而当第一水流管道2出大流量常温水时,区别于热水需要先加热后出水,常温水流量要远大于热水流量,第一出水口41来不及排出,则水流在第一腔体4内聚集,第一腔体4内溢出的水流经连通部6至第二腔体5内由第一出口51排出,不影响出水组件的正常出水。
38.如图4所示,第一出水口41下口沿连接有第一出水通道7,第一出水通道7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壳体1下方,第一出水通道7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第一出水通道7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一出水口41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口71,第二出水口71处设置有缺口73;第一出水通道7内设置有第一分流板72,第一分流板72为人字形,第一分流板72将第一出水通道7分为三个面积相同的流道,水流经第一出水口41进入第一出水通道7内,经过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分流板72,第一分流板72将水流内的大气泡刺破,水流流动更好,再由第二出水口71流出。
39.如图5和图7所示,壳体1底部连接有底盖8,底盖8套设于第一出水通道7外,底盖8 与第一出水通道7之间形成有连通腔81,连通腔81与第一出口51相连通,即第二腔体5内的水蒸气或水流经第一出口51至连通腔81内,连通腔81内的水流能够经第一出水通道7外壁流动,通过缺口73与第二出水口71处的水流汇集;底盖8上形成有通孔82和形成于通孔 82下口沿的第一环形体83,第一环形体83形成为与连通腔81相连通的第二出口,连通腔 81内的水蒸气或水流由第二出口排出;通孔82正对第一出水通道7设置,第一出水通道7 穿过通孔82及第一环形体83,第二出口与外界相连通,第二出口围绕第二出水口71设置,连通腔81内的水流能够与第二出水口71排出的水流汇集,从而形成单一水柱出水;如图6 所示,第一出水通道7的第二出水口71位于第二出口下方,第一出水通道7内的水流不会在第二出口处分散。
40.第一环形体83内壁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阻隔件84,阻隔件84与第一出水通道7外壁避空设置;当大通量水通过第一出水口41,有部分水流会由第一出口51排至连通腔81,连通腔 81内的水流会从阻隔件84与第一出水通道7之间的避空区域通过,最终沿第一出水通道7 外侧与第二出水口71的水流汇集,阻隔件84能够使第二出口流出的水流与第二出水口71流出的水流汇集成同一水流柱,并且阻隔件84使底盖8相对第一出水通道7能够定位安装。
41.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出水组件,通过第一挡板3将出水腔分为两个腔体,通过在第一挡板3上部设置有连通两个腔体的连通部6,当第一水流管道2内为小流量开水时,水流至第一腔体4内由第一出水口41排出,水蒸气则由连通部6至第二腔体5内由第一出口51排出,实现水汽分离;当第一水流管道2内为大流量常温水时,水流由第一腔体4内的第一出水口41至第一出水通道7排出,而有部分水流由于来不及排出,经连通部6至第二腔体5内,水流经第二腔体5内的第一出口51至底盖8的连通腔81内,最终沿第一出水通道7外壁与第二出水口71的水流汇集成单一水柱,解决大流量水流容易分叉出水的问题。
42.实施例二:
43.如8-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出水组件,其大致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但区别在于: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水流管道12,出水腔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11,第二挡板11将出水腔分隔形成第三腔体10,第二挡板11的高度高于第一挡板3的高度,以使第三腔体10 分别与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不连通设置,第一水流管道2与第一腔体4连通,第二水流管道12与第三腔体10连通,第三腔体10的内壁形成有第三出水口13,其中第一腔体可作为热水腔,第三腔体10作为冷水腔,从而使得水龙头可出热水或冷水,达到使用方便的性能,其中,壳体1、第一水流管道和第二水流管道12相互结合为一体式结构,并且一般为塑料材质制成,同时,所述出水腔开口处盖合有第二盖板16,第二盖板16的底面与第二挡板11的顶面抵触,以使第三腔体10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隔,所述第一挡板3顶面与第二盖板16之间有间隙以形成为所述连通部6,第二盖板16也为塑料材质制成,第二盖板16在出水腔的开口处固定时可采用胶水粘接或焊接固定,连通部6的设置使得热水腔水流过大时,可从第一出口51溢流而出,当水流小时,第一出口可作用透气口,避免热水腔内压力过大。
44.请参阅图,所述第一出水口41的下口沿和第三出水口13的下口沿分别设置有第二出水通道14,所述第二出水通道14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其设置主要对第三出水口13出水时对水流进行引导作用,以形成水柱,而且第一出水通道与第二出水通道相互联。
45.所述第二出水通道14内设置有第二分流板141,所述第二分流板141将第二出水通道14 分为若干个流道,第二出水通道14出水时通过第二分流板141分流,避免水流过激,从而提升使用效果。
46.壳体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环形体15,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14和第一出口51位于第二环形体15的围设范围内,第二环形体15的设置主要对第一出口所出的水进行限制,防止第一出口出水过激时而发生溅水现象。
47.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