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儿童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儿童变形椅。
背景技术:2.儿童椅是一种最常用的儿童家具,儿童椅包括椅座、椅背和扶手,椅背和扶手固定在椅座的上端面。目前,现有的儿童椅主要是用于让儿童的坐着休息,其功能较为单一,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增加儿童椅的功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变形椅。
4.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变形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儿童变形椅,包括座椅、椅背和扶手;所述扶手的一端与座椅铰接,另一端与椅背连接;所述扶手与座椅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扶手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当扶手旋转至椅背抵靠在座椅上时,用于固定扶手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当扶手向外翻转至椅背与座椅上端平行时,用于固定扶手的第二固定状态。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变形椅的扶手,扶手从第一固定状态转变为第二固定状态,再通过固定组件对扶手进行固定,椅背与座椅上端平行,使得椅背能够作为桌板使用,增加了儿童椅的功能。
7.可选的,所述扶手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转动连接于座椅的侧壁;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支撑杆上用于与座椅相抵的紧固螺栓。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支撑杆,能够使得扶手从第一固定状态转变成第二固定状态,并通过紧固螺栓将支撑杆和座椅相固定,将扶手锁定第二固定状态,方便椅背作为桌板使用。
9.所述座椅上开设有供紧固螺栓插入的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当扶手处于第一固定状态时,紧固螺栓与第一插接槽处于同轴位置;当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紧固螺栓与第二插接槽处于同轴位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扶手处于第一固定状态时,通过紧固螺栓与支撑杆螺纹连接并穿过第一插接槽,将支撑杆和座椅相固定;当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通过紧固螺栓与支撑杆螺纹连接并穿过第二插接槽,将支撑杆和座椅相固定。
11.可选的,所述扶手包括伸缩杆以及用于锁定伸缩杆长度的锁定件;所述伸缩杆包括外管和内杆;所述内杆滑动连接在外管中;所述内杆伸出外管的一端与椅背连接;外管与支撑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伸缩杆能够根据使用者所需调节椅背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并使用锁定件固定伸缩杆的长度,使得椅背在当作桌板使用时,能够根据儿童的高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13.可选的,所述锁定件包括锁块;所述外管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锁块滑动连接
于安装槽中;所述内杆上开设有多个供锁块的插入的锁定槽;多个所述锁定槽沿内杆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锁定件还包括设置于安装槽中,用于驱动锁块插入锁定槽内的弹性件;所述锁块靠近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有拉绳;所述外管上开设有与安装槽连通、供拉绳穿过的通道;所述拉绳的一端与锁块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通道伸出外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调节伸缩杆长度时,抽拉拉绳,使得拉绳带动锁块离开锁定槽,随后通过内杆和外管的滑动来调节伸缩杆长度,调节好伸缩杆的长度后,松开拉绳,能够通过弹性件和锁块的配合,弹性件驱使锁块插入锁定槽以固定伸缩杆的长度。
15.可选的,所述椅背与内杆相连接的一侧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椅背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内杆伸出外管的一端固定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所述滑块上螺纹连接有用于锁定滑块的锁定螺栓。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滑块在与滑块相匹配的滑动槽内滑移,能够使得椅背朝靠近或者远离使用者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锁定螺栓能够对滑块起固定作用,使得椅背能够根据使用者所需进行适应性的调节。
17.可选的,所述滑动槽上开设有多个与滑块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开设有与锁定螺栓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椅背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时,使用者只需上抬椅背使得滑块离开限位槽,使滑块能够在滑动槽内滑移,并在滑块调节至所需位置时,下放椅背,滑块能够卡在限位槽内,对滑块进行限位,而后旋紧锁定螺栓,将滑块固定在椅背上,实现椅背的调节和固定。
19.可选的,所述座椅下方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置物箱。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座椅下空腔内放有置物箱,能够充分利用座椅多余的空间。
21.可选的,所述伸缩杆的外管远离的一端设有脚垫。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管远离椅背的一端与地面抵接的一瞬间,脚垫能够起缓冲作用,减少外管的磨损以及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并且增大了外管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整体变形椅更加稳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对儿童椅的使用功能进行延伸,增加了儿童椅的功能性;
25.2.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能够根据使用者所需调整椅背与使用者的距离以及椅背的高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扶手处于第一固定转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扶手处于第二固定转态时体现紧固螺栓的爆炸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伸缩杆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椅背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椅背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座椅;2、椅背;3、支撑杆;4、伸缩杆;5、外管;6、内杆;7、紧固螺
栓;8、弹簧;9、拉绳;10、锁块;11、锁定槽;12、通道;13、拉环;14、滑动槽;15、滑块;16、锁定螺栓;17、限位槽;18、脚垫;19、安装槽;20、第一螺纹孔;21、第一插接槽;22、第二插接槽;23、第二螺纹孔;24、置物箱;25、转轴;26、圆球。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儿童变形椅。参照图1、2,儿童变形椅包括座椅1、椅背2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座椅1两侧的扶手。扶手的一端与座椅1铰接,另一端与椅背2连接。扶手与座椅1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扶手。固定组件包括当扶手旋转至椅背2抵靠在座椅1上时,用于固定扶手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当扶手向外翻转至椅背2与座椅1上端平行时,用于固定扶手的第二固定状态。
34.通过向外转动变形椅的扶手,使得椅背2与座椅1上端平行时,通过固定组件对扶手进行固定,使得椅背2能够作为桌板使用。
35.参照图2、3,扶手包括支撑杆3;支撑杆3的一端通过转轴25转动连接于座椅1的侧壁。固定组件包括紧固螺栓7,支撑杆3上开设有供紧固螺栓7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20;座椅1上开设有第一插接槽21和第二插接槽22。在扶手处于第一固定状态时,第一螺纹孔20与第一插接槽21处于同轴位置,此时紧固螺栓7与第一螺纹孔20螺纹连接并插入第一插接槽21,即可实现扶手的固定。同样,在扶手处于第二固定状态时,第一螺纹孔20与第二插接槽22处于同轴位置,此时紧固螺栓7与第一螺纹孔20螺纹连接并插入第二插接槽22,即可实现扶手的固定。紧固螺栓7远离座椅1的一端固定有圆球26,旋转圆球26能够方便使用者调节紧固螺栓7。
36.参照图2、3,扶手还包括伸缩杆4以及锁定件,锁定件能够锁定伸缩杆4的长度。伸缩杆4包括外管5和内杆6,内杆6滑动连接在外管5内。内杆6伸出外管5的一端与椅背2连接,外管5的一端与支撑杆3垂直焊接。通过内杆6在外管5中的滑移,以调节伸缩杆4的长度,能够在椅背2作为桌板时,改变椅背2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37.参照图3,锁定件包括锁块10,锁块10用于锁定伸缩杆4长度。外管5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19;锁块10滑动连接于安装槽19中。内杆6上开设有多个供锁块10插入的锁定槽11,锁定槽11沿内杆6长度方向均匀分布。锁定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包括安装在安装槽19内的弹簧8。弹簧8能够驱使安装槽19中的锁块10插入锁定槽11内。锁块10靠近弹簧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绳9,外管5外侧壁开设有与安装槽19连通的通道12,拉绳9的一端与锁块10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通道12伸出外管5,拉绳9伸出外管5的一端上连接有拉环13。
38.通过抽拉拉绳9上的拉环13,使得拉绳9带动锁块10离开锁定槽11,随后通过内杆6和外管5的滑动来调节伸缩杆4长度,调节好伸缩杆4的长度后,松开拉环13,弹簧8驱使锁块10向锁定槽11移动,锁块10插入锁定槽11以固定伸缩杆4的长度。
39.参照图4、5,内杆6伸出外管5的一端设有滑块15;椅背2与内杆6开设有与滑块15适配的滑动槽14,滑动槽14沿椅背2的宽度方向延伸,滑块15滑移设置于滑动槽14内。滑动槽14上开设有多个与滑块15匹配的限位槽17,限位槽17的槽底开设第二螺纹孔23,滑块15上螺纹连接有锁定螺栓16,锁定螺栓16穿过滑块与第二螺纹孔23螺纹连接。
40.调节椅背2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时,上抬椅背2使得滑块15离开限位槽17,滑块15
能够在滑动槽14内滑移,调整好距离后,下放椅背2,滑块15能够卡在对应的限位槽17内,实现对滑块15进行限位,而后旋紧锁定螺栓16,锁定螺栓16穿过滑块15并与第二螺纹孔23螺纹连接,从而将滑块15固定在限位槽17内。
41.参照图1、2,座椅1下方开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置物箱24,置物箱24与空腔的结合,能够充分提高座椅1空间的利用率。
42.参照图1、2,伸缩杆4的外管5远离椅背2的一端设有脚垫18,当外管5远离椅背2的一端与地面抵接的一瞬间,脚垫18能够起缓冲作用,减少外管5的磨损以及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并且增大了外管5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整体变形椅更加稳定。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儿童变形椅的实施原理为:转动圆球26松开紧固螺栓7,转动扶手,使扶手从第一固定状态转变为第二固定状态。向外拉动拉环13,调节伸缩杆4的长度以调整椅背2的高度;松开拉环13,锁定伸缩杆长度。旋开锁定螺栓16,上抬椅背2,滑块15在滑动槽14内滑移以调整椅背2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而后下放椅背2,旋紧锁定螺栓16。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