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2230发布日期:2022-12-28 04:0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筷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筷子。


背景技术:

2.筷子是一种用于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的食具,通常由两根细长的杆状部件组成并配合使用。用筷子时需要手部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动作;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儿童而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筷子的使用姿势,为了让儿童快速的形成正确的用筷姿势,市面上出现一些儿童筷子,用于辅助儿童学习使用筷子,但现有的辅助儿童使用的筷子只有基础的使用方式的训练,当儿童初步掌握筷子的使用方式时则没有配套的训练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筷子,实现了辅助幼儿学习使用筷子。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筷子,包括:第一筷子本体和第二筷子本体,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一端为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筷子本体的一端为第二夹持端;连接主体,所述连接主体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筷子本体的另一端均连接,通过所述连接主体能够使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筷子本体移动;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连接,所述抵接部具有第一受力面,使用者的第一手指向所述第一受力面施力时,所述第一夹持端向接近所述第二夹持端的方向移动。
5.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抵接部包含向远离所述第二筷子本体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和向接近所述第二筷子本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远离所述第一夹持端的一面为所述第一受力面,所述第二凸起的靠近所述第一夹持端的一面为第二受力面;使用者的第二手指向所述第二受力面施力时,所述第一夹持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的方向移动;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凸起上且距离所述第一筷子本体最远的点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抵接部的靠近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的交点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交点中的一个交点为第一交点,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交点与在所述第一凸起上且距离所述第一筷子本体最远的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
°‑
60
°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凸起上且距离所述第一筷子本体最远的点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抵接部的靠近所述第一夹持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的交点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交点中的一个交点为第二交点,第二交点与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交点与在所述第二凸起上且距离所述第一筷子本体最远的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
°‑
55
°

6.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相比于所述第一受力面所述第二受力面更靠近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夹持端。
7.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第一受力面的中心处具有凹陷,所述第一受力面通过所述凹陷能够与使用者的第一手指的指肚相贴合。
8.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连接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另一端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伸入至所述连接主体内;所述连接主体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开口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空腔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厚度,当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转动时,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
9.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连接主体的内部设有凸块,当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时,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能够绕所述凸块转动,所述空腔配合所述凸块能够限制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转动方向使所述第一筷子本体在转动时不会相对于所述第二筷子本体错位;优选地,所述空腔内设有弹件,所述弹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所述弹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接触后能够限制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与所述第二筷子本体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所述弹件的另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出至所述连接主体外。
10.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上具有安装段,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其中一段的外围尺寸缩小形成所述安装段,所述安装段用于安装所述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还具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均与所述第一套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套管能够套设在所述安装段处;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与所述安装段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套管为硅胶材质。
11.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还包括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连接;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一环部和第二环部,所述第一环部能够插入使用者的第一手指,所述第二环部能够插入使用者的第二手指,通过所述辅助机构,使用者能够使所述第一夹持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环部和所述第二环部均位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远离所述第二筷子本体的一侧;优选地,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二套管,所述第一环部和所述第二环部均与所述第二套管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第一环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之间的连线在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环部的圆心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之间的连线所述第一筷子本体轴线方向上的投影的夹角为70
°‑
110
°
;所述第二套管为硅胶材质。
12.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均设有摩擦凸起组,两个所述摩擦凸起组的朝向相对。
13.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筷子中,所述第二筷子本体上设有第三环部,所述第三环部内能够插入使用者的第三手指。
14.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延伸段、第一凸起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位于所述抵接部上且靠近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二筷子本体的一面为第三受力面,所述第一受力面和所述第三受力面组成主受力面,从所述第一凸起至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主受力面与所述第一筷子本体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
15.进一步地,所述主受力面向所述第一筷子本体的方向凹陷。
16.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筷子,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幼儿提供不同的辅助工具,从而使幼儿更快的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18.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装抵接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装辅助机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筷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主体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22.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部和弹件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23.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抵接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筷子本体;2第二筷子本体;3第一凸起;4第二凸起;5第一套管;6连接主体;7第三环部;8弹件;9第一环部;10第二环部;11第二套管;12安装段;13摩擦凸起组;14空腔;41第一延伸段;42第二延伸段;100主受力面;31第一受力面;51第三受力面。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6.所附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示例。详细描述使用了数字和字母标记来指代附图中的特征。附图和描述中的相似或类似标记的已经用于指代本实用新型的相似或类似的部分。如本文所用的那样,用语“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等可互换地使用,以将一个构件与另一个区分开,且不旨在表示单独构件的位置或重要性。
27.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筷子,包括:第一筷子本体1和第二筷子本体2,第一筷子本体1的一端为第一夹持端、第二筷子本体2的一端为第二夹持端;连接主体6,连接主体6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另一端和第二筷子本体2的另一端均连接,通过连接主体6能够使第一筷子本体1相对于第二筷子本体2移动;抵接部,抵接部可拆卸地与第一筷子本体1连接,抵接部具有第一受力面,使用者的第一手指向第一受力面施力时,第一夹持端向接近第二夹持端的方向移动,在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当幼儿能够初步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时,通过抵接部能够更好的模拟真实使用筷子时的施力与握持状态,从而方便幼儿进一步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第一手指为食指,第二手指为
中指。
28.优选地,抵接部包含向远离第二筷子本体2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3和向接近第二筷子本体2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4;第一凸起3的远离第一夹持端的一面为第一受力面,第二凸起4的靠近第一夹持端的一面为第二受力面;使用者的第二手指向第二受力面施力时,第一夹持端向远离第二夹持端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可以使使用者更好的操作第一筷子本体1。
29.优选地,在第一凸起3上且距离第一筷子本体1的最远的点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抵接部的靠近连接主体6的一端与第一平面的交点的数量为两个,交点中的一个交点为第一交点,第一交点与第一凸起3位于第一筷子本体1的同一侧,第一交点与在第一凸起3上且距离第一筷子本体1的最远的点的连线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
°‑
60
°
,夹角可选为20
°
、30
°
、40
°
、50
°
、60
°
,优选为30
°
,当夹角为20
°‑
60
°
时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加舒适,操控性更好;优选地,在第二凸起4上且距离第一筷子本体1的最远的点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抵接部的靠近第一夹持端的一端与第一平面的交点的数量为两个,交点中的一个交点为第二交点,第二交点与第二凸起4位于第一筷子本体1的同一侧,第二交点与在第二凸起4上且距离第一筷子本体1的最远的点的连线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
°‑
55
°
,夹角可选为15
°
、25
°
、35
°
、45
°
、55
°
,优选为25
°
,当夹角为15
°‑
55
°
时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加舒适,操控性更好。
30.优选地,第一受力面的中心处具有凹陷,第一受力面通过凹陷能够与使用者的第一手指的指肚相贴合,通过附加的凹陷能够使第一手指的施力更加舒适。
31.优选地,连接主体6的朝向第一筷子本体1的一侧设有开口,第一筷子本体1的另一端能够通过开口伸入至连接主体6内;连接主体6的内部具有空腔14,开口与空腔14连通;空腔14的厚度大于第一筷子本体1的厚度,当第一筷子本体1转动时,第一筷子本体1的一部分位于空腔14内,空腔14的厚度具体是指在图4中空腔14在垂直于图片的方向上的长度,第一筷子本体1的厚度具体是指在图4中第一筷子本体1在垂直于图片的方向上的长度。第一筷子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凹槽,连接主体的内部设有凸块,当第一筷子本体1与连接主体连接时,凸块位于凹槽内,第一筷子本体1能够绕凸块转动,空腔14配合凸块能够限制第一筷子本体1的转动方向使第一筷子本体1在转动时不会相对于第二筷子本体2错位。
32.优选地,空腔14内设有弹件8,弹件8的一端与连接主体6连接,弹件8的另一端从开口伸出至延伸部外,弹件8的另一端与第一筷子本体1接触后能够限制第一筷子本体1与第二筷子之间的距离。使用者通过第一筷子本体1和第二筷子本体2夹持后,弹件8会由于弹性形变将第一筷子本体1和第二筷子本体2分开至一定距离,从而便于使用者再次夹持使用。
33.优选地,第一筷子本体1上具有安装段12,第一筷子本体1的其中一段的外围尺寸缩小形成安装段12,安装段12用于安装抵接部;抵接部还具有第一套管5,第一凸起3与第二凸起4均与第一套管5一体成型,第一套管5能够套设在安装段12处;第一套管5的长度与安装段12的长度相同;第一套管5为硅胶材质。通过第一套管5的方式方便第一筷子本体1与抵接部的安装,第一套管5为硅胶材质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便于将第一套管5套设于第一筷子本体1上。
34.优选地,还包括辅助机构,辅助机构可拆卸地与第一筷子本体1连接;辅助机构包括第一环部9和第二环部10,第一环部9能够插入使用者的第一手指,第二环部10能够插入
使用者的第二手指,通过辅助机构,使用者能够使第一夹持端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端;第一环部9和第二环部10均位于第一筷子本体1的远离第二筷子本体2的一侧;
35.优选地,辅助机构包括第二套管11,第一环部9和第二环部10均与第二套管11一体成型;第二套管11为硅胶材质;通过第一环部9和第二环部10能够使刚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的幼儿更容易抓持筷子,能够方便幼儿从零开始学习使用筷子。
36.优选地,第一环部9的圆心与第一筷子本体1之间的连线在第一筷子本体1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环部10的圆心与第一筷子本体1之间的连线第一筷子本体1轴线方向上的投影的夹角为70
°‑
110
°
,夹角可选为70
°
、80
°
、90
°
、100
°
、110
°
,优选为90
°

37.优选地,第一夹持端和第二夹持端均设有摩擦凸起组13,两个摩擦凸起组13的朝向相对。通过摩擦凸起组13可以增大被夹持物与第一筷子本体1和第二筷子本体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方便夹持。
38.优选地,第二筷子本体2上设有第三环部7,第三环部7内能够插入使用者的第三手指。第三手指一般为使用者的拇指,第三环部7能够为第三手指提供支撑点,从而方便使用者控制第二筷子本体2。
39.优选地,抵接部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延伸段41、第一凸起3和第二延伸段42;第一凸起3向远离第二筷子本体2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段41位于抵接部上且靠近连接主体6的一端;第一延伸段41远离第二筷子本体2的一面为第三受力面51,第一受力面31和第三受力面51组成主受力面100,从第一凸起3至第一延伸段41,主受力面100与第一筷子本体1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具体是指主受力面100与第一筷子本体1的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使用时使用者的食指放在主受力面100上,主受力面100有一定的长度,食指在放置在主受力面100上时有一定的余量,使抵接部不过多地对使用者的食指位置做限定,从而训练使用者掌握在使用筷子时食指如何发力。
40.优选地,主受力面100向第一筷子本体1的方向凹陷,向第一筷子本体1方向的凹陷能够更好的适应使用者的手指形状,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
41.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辅助机构能够辅助没有筷子使用经验的幼儿学习使用筷子,通过抵接部能够使有一定筷子使用经验的幼儿进一步地学习使用筷子,使幼儿逐步学会如何使用普通筷子,抵接部的第一凸起3和第二凸起4,提供了使用普通筷子时的用力点,能够让幼儿更快的掌握筷子的使用。
4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幼儿提供不同的辅助工具,从而使幼儿更快的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