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置物架。
背景技术:2.置物架是使用十分广泛的用于保存物品的装置,其具有在安装好用于放置物品时非常便利、物品可分类放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等优点,利用置物架放置物品可以很好地保持物品的整洁。但是,当前市面上已有的置物架安装复杂且难以调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在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因此,市面上急需一种安装简单且可调节的置物架,以满足用户在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置物架安装复杂且难以调节,提供一种置物架。
4.一种置物架,包括:置物组件,所述置物组件用于放置物品;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对位置可调,所述置物组件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置物组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
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置物架,仅由置物组件和固定组件两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固定组件由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组成,通过把置物组件分别安装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即可完成置物架的组装,安装方式简单,例如,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分别开设安装孔,安装时只需把置物组件穿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的安装孔即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的相对位置可调,用户能够根据放置在置物组件上的物品重量来调整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的相对位置,例如,若用户在置物组件中央放置质量较重的物品,此时可以通过减少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相对距离,以提高固定组件对置物组件受力严重部位的支撑作用,通过置物组件与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的相互配合,形成用途广泛的置物架,结构简单,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相应的调节,提高置物架的灵活性,增强产品实用性。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组件不限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还可以增设第三支撑架,虽然增设第三支撑架能提高置物架的最大承受重量,但是极大地增加了成本。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物组件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所述置物组件之间相对设置,相邻所述置物组件之间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置物组件的数量不少于两个,本实施例中,置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置物组件和固定组件之间形成三层置放物品的空间,其中,靠近地面的一个置物组件与置物架放置的地面之间形成第一层置物空间,两个置物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层置物空间,远离地面的一个置物组件形成第三置物空间,形成多层置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对置物架上的物品按照个人及需求进行分类,而且提高了物品放置的容量,同时置物组件可根据实际需求,可单独使用其中一个置物组件,也可以两个置物组件同时使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置物组件的数量不限于两个,还可以是三个或是多个,置物组件的数量越多,置物架形成的置物空间层数就越多,相应地,每层对应的置物空间就越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架形成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相对设置,所述置物组件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和第三通孔的宽度,所述置物组件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置物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可运动。通过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分别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三通过,把置物组件分别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并相抵于两个通孔的内壁,通过简单的结构,即使没有采用卡扣、螺栓等紧锁结构仍然实现置物组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三者之间的安装,同时,置物组件与相对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可运动,通过改变置物组件与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整置物组件各个方向的最大承受重量。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架形成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相对设置,所述置物组件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宽度和第四通孔的宽度,所述置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置物组件贯穿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置物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可运动。通过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分别形成第二通孔和第四通过,把一个置物组件分别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并相抵于两个通孔的内壁,通过简单的结构,即使没有采用卡扣、螺栓等紧锁结构仍然实现置物组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三者之间的安装,同时,置物组件相对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均可运动,通过改变置物架与第二通孔或第四通孔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整置物组件各个方向的最大承受重量,同时,由于置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第一个置物组件安装在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上,第二个置物组件安装在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上,两个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的安装过程可独立进行,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保护垫,所述保护垫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保护垫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处,所述保护垫与所述置物组件相适配。通过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套设保护垫,不仅能够减少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的摩擦,而且能够避免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在拆装过程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中的棱角容易对人体造成割伤。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物组件两侧内翻形成翻边,所述翻边至少部分相抵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
13.通过把置物组件的两侧向内翻折形成翻边,置物组件中的翻边直接与固定组件相抵接,相抵接固定组件的翻边作为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支撑点,其承受的重力压力最大,通过内翻形成翻边,相当于加厚置物组件两侧的宽度,增强强度,提高置物组件两侧的最大承受重量,从而加强置物组件的置物能力,同时,置物组件两侧向内弯折形成翻边,翻边具有一定弧度,使得置物组件棱角处的线条圆滑流畅,即使发生碰撞情况时,弧度角能够降低碰撞的受力情况,避免出现割伤,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呈弧形,所述翻边具有弹性。通过翻边呈弧形且具有弹性,当置物组件上放置物品时,物品的重力导致翻边发生弹性形变,当物品的重力越
大,翻边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就越深,翻边的弧形随即发生变化,当置物组件上的重力逐渐减少,翻边的弹性形变程度减弱,通过在置物组件的两侧形成翻边能够使置物架在满足承受一定重量的前提下,减少对置物组件的材料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翻边根据置物架上的物品重量自适应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长期处于硬接触,提高置物组件的使用寿命。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物组件呈矩形。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物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为可拆卸连接。通过置物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解决了置物架在运输或者移动时,由于置物架整体体积较大从而占用大量的空间,有效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支撑主体和底座,所述支撑主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主体截面呈椭圆形,所述底座相抵于所述支撑主体的一侧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支撑主体相适配,所述底座远离所述支撑主体的一侧为平面。通过凹陷部与支撑主体相适配,使得底座与支撑主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底座底部采用平面设计,使得置物架与其放置的地面之间的接触更加平稳,不易摇晃,提高了置物架的稳定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主体与底座为一体成型,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支撑主体与底座一体成型,极大地提高了固定组件的稳定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主体的形状不限于椭圆形,还可以是方形、矩形或圆形等,当支撑主体采用方形或矩形,则可以不用设置底座,支撑主体直接与地面接触。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宽度小于所述支撑主体的宽度。通过把底座的宽度做的比支撑主体的宽度小,能够在满足支撑主体与底座稳定连接和底座与地面平稳接触的前提下,减少底座的制作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21.图1为置物架的第一方向立体图;
22.图2为置物架的第二方向立体图;
23.图3为置物架的第三方向立体图;
24.图4为固定组件的立体图;
25.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6.1置物组件,111翻边;
27.2固定组件,21第一支撑架,22第二支撑架,23支撑主体,24底座,25保护垫,201第一通孔、202第二通孔、203第三通孔、204第四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
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置物架。
3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置物架,包括:置物组件1,置物组件1用于放置物品;固定组件2,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相对设置,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相对位置可调,置物组件1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1上,置物组件1远离第一支撑架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架22上。
3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置物架,仅由置物组件1和固定组件2两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固定组件2由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组成,通过把置物组件1分别安装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上即可完成置物架的组装,安装方式简单,例如,在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上分别开设安装孔,安装时只需把置物组件1穿过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上的安装孔即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的相对位置可调,用户能够根据放置在置物组件1上的物品重量来调整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的相对位置,例如,若用户在置物组件中央放置质量较重的物品,此时可以通过减少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的相对距离,以提高固定组件2对置物组件1受力严重部位的支撑作用,通过置物组件1与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的相互配合,形成用途广泛的置物架,结构简单,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相应的调节,提高置物架的灵活性,增强产品实用性。
33.可选的,固定组件不限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还可以增设第三支撑架,虽然增设第三支撑架能提高置物架的最大承受重量,但是极大地增加了成本。
34.如图1至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置物组件1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置物组件1之间相对设置,相邻置物组件1之间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置物组件1的数量不少于两个,本实施例中,置物组件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置物组件1和固定组件2之间形成三层置放物品的空间,其中,靠近地面的一个置物组件1与置物架放置的地面之间形成第一层置物空间,两个置物组件1之间形成第二层置物空间,远离地面的一个置物组件1形成第三置物空间,形成多层置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对置物架上的物品按照个人及需求进行分类,而且提高了物品放置的容量,同时置物组件1可根据实际需求,可单独使用其中一个置物组件1,也可以两个置物组件1同时使用。
35.可选的,置物组件1的数量不限于两个,还可以是三个或是多个,置物组件1的数量越多,置物架形成的置物空间层数就越多,相应地,每层对应的置物空间就越小。
36.如图1至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支撑架21形成第一通孔201,第二支撑架22形成第三通孔203,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孔203相对设置,置物组件1宽度小于第一通孔201的宽度和第三通孔203的宽度,置物组件1贯穿于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孔203,置物组件1相对于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孔203可运动。通过在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上分别形成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过,把置物组件1分别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孔203,并相抵于两个通孔的内壁,通过简单的结构,即使没有采用卡扣、螺栓等紧锁结构仍然实现置物组件1、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三者之间的安装,同时,置物组件1与相对于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202均可运动,通过改变置物组件1与第一通孔201或第二通孔202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整置物组件1各个方向的最大承受重量。
37.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支撑架21形成第二通孔202,第二支撑架22形成第四通孔204,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相对设置,置
物组件1宽度小于第二通孔202的宽度和第四通孔204的宽度,置物组件1的数量为两个,置物组件1贯穿于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置物组件1相对于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可运动。通过在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上分别形成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过,把一个置物组件1分别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并相抵于两个通孔的内壁,通过简单的结构,即使没有采用卡扣、螺栓等紧锁结构仍然实现置物组件1、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三者之间的安装,同时,置物组件1相对于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均可运动,通过改变置物架与第二通孔202或第四通孔204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整置物组件1各个方向的最大承受重量,同时,由于置物组件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个置物组件1安装在第一通孔201和第三通孔203上,第二个置物组件1安装在第二通孔202和第四通孔204上,两个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的安装过程可独立进行,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38.如图1至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固定组件2还包括保护垫25,保护垫25数量为四个,四个保护垫25分别设置在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和第四通孔204处,保护垫25与置物组件1相适配。通过在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和第四通孔204分别套设保护垫25,不仅能够减少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之间的摩擦,而且能够避免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在拆装过程中,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和第四通孔204中的棱角容易对人体造成割伤。
39.如图3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置物组件1两侧内翻形成翻边111,翻边111至少部分相抵于第一支撑架21和/或第二支撑架22。通过把置物组件1的两侧向内翻折形成翻边111,置物组件1中的翻边111直接与固定组件2相抵接,相抵接固定组件2的翻边111作为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之间支撑点,其承受的重力压力最大,通过内翻形成翻边111,相当于加厚置物组件1两侧的宽度,增强强度,提高置物组件1两侧的最大承受重量,从而加强置物组件1的置物能力,同时,置物组件1两侧向内弯折形成翻边111,翻边111具有一定弧度,使得置物组件1棱角处的线条圆滑流畅,即使发生碰撞情况时,弧度角能够降低碰撞的受力情况,避免出现割伤,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40.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翻边111呈弧形,翻边111具有弹性。通过翻边111呈弧形且具有弹性,当置物组件1上放置物品时,物品的重力导致翻边111发生弹性形变,当物品的重力越大,翻边111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就越深,翻边11的弧形随即发生变化,当置物组件1上的重力逐渐减少,翻边111的弹性形变程度减弱,通过在置物组件1的两侧形成翻边能够使置物架在满足承受一定重量的前提下,减少对置物组件1的材料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翻边111根据置物架上的物品重量自适应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长期处于硬接触,提高置物组件1的使用寿命。
41.如图1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置物组件1呈矩形。
42.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为可拆卸连接。通过置物组件1与固定组件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解决了置物架在运输或者移动时,由于置物架整体体积较大从而占用大量的空间,有效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
43.如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支撑架21和/或第二支撑架22包括支撑主体23和底座24,支撑主体23设置在底座24上,支撑主体23截面呈椭圆形,底座24相抵于支撑主体23的一侧形成凹陷部,凹陷部与支撑主体23相适配,底座
24远离支撑主体23的一侧为平面。通过凹陷部与支撑主体23相适配,使得底座24与支撑主体23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底座24底部采用平面设计,使得置物架与其放置的地面之间的接触更加平稳,不易摇晃,提高了置物架的稳定性。
44.可选的,支撑主体与底座为一体成型,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支撑主体与底座一体成型,极大地提高了固定组件的稳定性。
45.可选的,支撑主体的形状不限于椭圆形,还可以是方形、矩形或圆形等,当支撑主体采用方形或矩形,则可以不用设置底座,支撑主体直接与地面接触。
46.如图1至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底座(24)的宽度小于支撑主体(23)的宽度。通过把底座24的宽度做的比支撑主体23的宽度小,能够在满足支撑主体23与底座24稳定连接和底座24与地面平稳接触的前提下,减少底座24的制作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4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