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4462发布日期:2022-12-28 02:0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杯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螺纹的杯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对杯具的需求比较突出,市面上的杯具的杯体和杯盖之间大多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相互结合,但是螺纹结构制造成本较高。具体地,制造螺纹结构需要用到绞牙模具以及齿轮,此种模具的加工难度偏大,并且加工的费用偏高,从而杯具的制造成本偏高。因此需要改进杯盖与杯体的连接方式,以降低杯具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具,通过改进杯体和杯盖的连接方式来降低杯具的制造成本。
4.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杯具,所述杯具包括杯体和与所述杯体的杯口部连接的杯盖,所述杯盖包括:盖主体、驱动组件和第一卡合部。其中,所述盖主体包括外盖以及连接在所述外盖下侧壁上的内塞,所述内塞的下端能够使所述杯口部密封,所述外盖的下侧壁与所述内塞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内塞的侧壁上设有槽口,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在所述容纳腔中上下移动,第一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驱动组件联动,并能够根据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而从所述槽口伸出或者缩回,其中,所述杯口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互卡合或分开,从而使得所述盖主体与所述杯体结合或分开。
5.根据本技术的杯具,通过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相互卡合能够实现杯盖与杯体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此外,由于杯盖和杯体之间不通过螺纹连接,杯具的制造过程中则无需使用螺纹模具,从而降低制造的成本。
6.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根据所述驱动组件向下运动而从所述槽口缩回,以及能够根据所述驱动组件向上运动而从所述槽口伸出。
7.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形成在所述杯口部的内侧壁上的凸筋,所述第一卡合部为限位筋板,所述限位筋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筋板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槽口处,用于与所述凸筋相互卡合。
8.具体地,所述限位筋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筋板段和第二筋板段,所述第二筋板段相对于所述杯盖横向延伸,用于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所述第一筋板段相对于所述第二筋板段以预定角度向上弯折,并与所述驱动组件活动连接。
9.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相对弯折的两段式结构来形成本技术的限位筋板,能够与后续的导向插槽配合,实现当驱动组件上下运动时,限位筋板的一部分能够从槽口伸出或者缩回。通过设置第二筋板段相对于所述杯盖横向延伸,在使用时,第二筋板段能够从所述槽口横向伸出或者缩回,能够保证与第二卡合部(凸筋)相互卡合的稳定性。
10.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能够在所
述容纳腔中上下移动,所述连接座的外侧壁上设有导向插槽,所述导向插槽相对所述杯具的高度方向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所述第一筋板段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插槽中,
11.在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且压缩地设置在所述内塞的底壁与所述连接座的下表面之间。
12.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塞的底壁与连接座的下表面之间压缩地设置弹性件,能够通过外部施力于弹性件来实现连接座的上下移动,实现方式简单。
13.在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包括连接座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本体上部的按压凸起,所述连接座本体形成为锥状,所述导向插槽形成在所述连接座本体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盖上设有通孔,所述按压凸起的上端能够从所述通孔露出。
14.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可以外露的按压凸起,在使用时,可以在外部操作按压凸起来实现位于容纳腔内部的连接座的上下移动,操作方式简单,并且易于操作。
15.在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凸起的侧壁上形成有止挡凸台,其中,当所述连接座向上运动至最高点时,所述止挡凸台抵接在所述外盖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筋板段的上端保持在导向插槽的中部,所述第二筋板段保持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状态。
16.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按压凸起的侧壁上的止挡凸台,在使用时,止挡凸台会使得按压凸起在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不完全露出,从而保证产品的外观美观。另外,当需要再次按压取下杯盖时,第一筋板段的上端保持在导向插槽的中部,能够为再次按压提供一定的可运动的空间。
17.在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插槽包括沿所述连接座的外侧壁向内延伸的槽底壁以及位于所述槽底壁两侧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导向卡槽,所述第二筋板段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在所述导向卡槽中。
18.在这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导向卡槽,中,当第一筋板段在连接座的导向插槽中滑动时,第一筋板段不易从导向插槽脱离,从而保证第一卡合部与驱动组件联动的可靠性。
19.在实施例中,所述盖主体还包括环状侧壁,所述环状侧壁连接在所述内塞的外侧,所述内塞和所述环状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杯体的杯口部能够插入所述间隙中,使得所述凸筋位于所述槽口的上侧,并与所述槽口相邻设置,所述凸筋在高度方向上呈弧形过渡。
20.在这些实施例中,盖主体还包括环状侧壁,在将杯盖与杯体后,环状侧壁则位于杯体的外部,因而能够在取下杯盖时便于抓握,从而利于实现与杯体分开。另外,环状侧壁可以在外部起到遮挡和保护的作用,使得杯盖更美观,并且防止灰尘进入容纳腔。凸筋在高度方向上呈弧形过渡,第二筋板段会与弧形设置的凸筋逐渐脱离并缩回槽口中,从而避免因两者接触摩擦较大而引起噪音。杯体上的凸筋位于槽口的上端,并与槽口相邻设置,当限位筋板从槽口伸出并结合到杯体上的凸筋的下端,从而使得盖主体与杯体锁定并使得内塞下端的密封端紧紧地挤压在杯体上,进而能够保证杯具的密封性能。
21.在实施例中,所述内塞的下端外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内塞突出的凸缘,所述杯具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凸缘的外周,从而在所述内塞的下端形成有杯口密封部,所述杯口密封部密封所述杯口部。
22.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圈与内塞组合形成的用于密封杯口部的杯口密封部,在使用时,当杯盖结合到杯体上时,密封圈将会被挤压变形在凸缘与杯体的内侧壁之间而
形成周向密封,能够提升杯具的密封性能。另外,杯口密封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23.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2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杯盖与杯体处于相互结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杯盖与杯体处于能够相互分开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座与第一卡合部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筋板段与导向插槽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30.符号说明
31.10、盖主体;11、内塞;111、槽口;112、凸缘;12、外盖;
32.13、环状侧壁;30、杯口密封部;40、容纳腔;
33.50、驱动组件;51、连接座;511、导向插槽;5111、槽底壁;5112、第一槽侧壁;5113、第二槽侧壁;512、连接座本体;513、止挡凸台;514、按压凸起;52、弹性件;
34.60、第一卡合部;61、第一筋板段;62、第二筋板段;
35.100、杯体;110、第二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上”、“下”、“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立放置时的方位进行限定。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解释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时,既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除非明确说明一个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
37.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8.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
39.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6来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具。
40.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杯具。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杯具包括杯体100和与杯体100的杯口部连接的杯盖。其中,杯盖包括盖主体10、驱动组件50以及第一卡合部60。其中,盖主体10包括外盖12以及连接在外盖12下侧壁上的内塞11,内塞11的下端能够使杯体100的杯口部密封,外盖12的下侧壁与内塞11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容纳腔40,内塞11的侧壁上设有与容纳腔40连通的槽口111。驱动组件50设置在容纳腔40中,并能够在容纳腔40中上下移动。第一卡合部60设置在容纳腔40中,并与驱动组件50联动,其中,杯口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卡合部110,第一卡合部60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的移动而从槽口111伸出或者缩
回,以与第一卡合部60相互卡合或分开,从而使得盖主体10与杯体100结合或分开。
41.根据本技术的杯具,通过第一卡合部60和第二卡合部110的相互卡合能够实现杯盖与杯体100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此外,由于杯盖和杯体100之间不通过螺纹连接,杯具的制造过程中则无需使用螺纹模具,从而降低制造的成本。
42.根据本技术,在使用时,第一卡合部60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的移动从槽口111伸出并与杯口部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卡合,从而使得盖主体10的内塞11能够密封在杯体100的杯口部上以实现与杯体100结合。第一卡合部60还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的移动从槽口111缩回并与杯口部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分开,从而使得盖主体10的内塞11能够与杯体100的杯口部分开以实现与杯体100分开。本技术的杯具在使用时,只需驱动驱动组件50便可以带动第一卡合部60和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卡合或分开,操作方式简单,并且不影响杯具的正常功能(例如,饮水、倒水、闭合等功能)。
43.根据本技术,驱动组件50的驱动方式可以分为手动或者电动驱动。在外力的驱动下,驱动组件50能够在容纳腔40中上下运动。由于第一卡合部60与驱动组件50联动,从而在驱动组件50的带动下第一卡合部60能够从内塞11上的槽口111伸出或者缩回以与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卡合或者分开。
44.对于电动驱动方式而言,可以设置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带动第一卡合部60上下运动。为了简化杯盖的结构和制造成本,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示出了手动方式来操作驱动组件50,从而带动第一卡合部60上下移动。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60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下运动而从槽口111缩回,以及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上运动而从槽口111伸出。换句话说,当驱动组件50向下运动时,第一卡合部60会从槽口111缩回,当驱动组件50向上运动时,第一卡合部60会从槽口111伸出。
4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60还可以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下运动而从槽口111伸出,以及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上运动而从槽口111缩回。在下文中,将对前述方式进行具体描述,对于后面提到的方式将不再描述。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前述方式的教导下,足以清楚后面示例的具体实现形式。例如但不限于,通过设置后面将要提到的导向插槽511的延伸方向相对杯具的高度方向向内并向下延伸,从而能够实现第一卡合部60还可以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下运动而从槽口111伸出,以及能够根据驱动组件50向上运动而从槽口111缩回。
47.具体地,第二卡合部110为形成在杯体100的杯口部的内侧壁上的凸筋,第一卡合部60为限位筋板。在实施例中,限位筋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50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筋板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槽口111处,用于与凸筋相互卡合。
48.在实施例中,限位筋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筋板段61和第二筋板段62,第二筋板段62相对于杯盖横向延伸,并用于与第二卡合部110卡合,第一筋板段61相对于所述第二筋板段62以预定角度向上弯折,并与驱动组件50活动连接。驱动组件50包括连接座51,连接座51设置在容纳腔40中,并能够在容纳腔40中上下移动,连接座51的外侧壁上设有导向插槽511,导向插槽511相对所述杯具的高度方向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第一筋板段61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插槽511中。
49.根据本技术,连接座51的外侧壁上的导向插槽511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上面提到
的预设角度(第一筋板段61相对于第二筋板段62的弯折角度)进行设置。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预设角度可以为120
°‑
150
°
。作为示例,第二筋板段62水平放置,第一筋板段61相对于第二筋板段62以120
°
弯折,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导向插槽511相对杯具的高度方向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导向插槽511与杯具的高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
°

50.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相对弯折的两段式结构来形成本技术的限位筋板,能够与导向插槽511配合,实现当驱动组件50上下运动时,限位筋板的一部分能够从槽口111横向伸出或者缩回。
51.为了第二筋板段62能够顺畅地从槽口111进出,在实施例中,槽口111沿着内塞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筋板段62为直条板,且横置在容纳腔40中,并能够从所述槽口111横向伸出或者缩回。
52.在实施例中,槽口111与第二筋板段6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差不大,因而第二筋板段62在槽口111中不具有在高度方向上的运动行程,从而当第一筋板段61沿导向插槽511运动时,第二筋板段62只能沿槽口111横向运动(即,水平运动)。
53.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筋板段62从槽口111横向伸出或者缩回,能够保证与第二卡合部110(凸筋)相互卡合的稳定性。
54.在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0还包括弹性件52。弹性件52设置在容纳腔40中,且压缩地设置在内塞11的底壁与连接座51的下表面之间。
55.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塞11的底壁与连接座51的下表面之间压缩地设置弹性件52,能够使第一卡合部60保持在与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卡合的位置,使杯盖保持在关闭状态。当需要打开杯盖时,能够通过外部施力于弹性件来实现连接座51的上下移动,实现方式简单。另外,弹性件为弹簧,压缩设置的弹簧能够施加给连接座51向外的力,使得连接座51具有向外运动的趋势,从而能够保证第一筋板段61的前端与凸筋卡合的稳定性。
56.根据本技术,弹性件52压缩地设置在内塞11的底壁与连接座51的下表面之间。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塞11的底壁与连接座5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弹性件容纳腔,弹性件52设置在弹性件容纳腔中。如图1所示,内塞11的底壁和连接座51的下表面形成有相互配合的两个围合壁,两个围合壁彼此交叠而形成弹性件容纳腔,将弹性件设置在弹性件容纳腔,从而保证弹性件在上下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为弹簧。
57.根据本技术,当第一卡合部60伸出槽口111并与第二卡合部110卡合时,盖主体10能够结合到杯体100上,此时,由于第二筋板段62向外伸出的运动受限,因而与其联动的驱动组件50也不会发生移动,从而第一卡合部60的第二筋板段62牢固地锁定在杯口部侧壁上的凸筋的下方。因此,根据本技术的杯具,在杯具晃动的情况下,第二筋板段62和凸筋之间的卡合也不会脱离,从而能够保证盖主体10与杯体100结合的稳定性。
58.根据本技术,在使用时,当第一卡合部60缩回至槽口111处时,第一筋板段61的上端保持在导向插槽511中,可以保证与驱动组件50连接的可靠性,第二筋板段62的前端保持在槽口111中(即,第二筋板段62的前端在运动过程中与槽口111不完全脱离)或者保持在与槽口111边缘连接的并朝向安装腔延伸的套筒中,当限位筋板需要再次伸出时,则无需考虑第二筋板段62与槽口111的对位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盖主体10与杯体100在使用过程中多次结合或分开的可靠性。并且,止挡凸台513与外盖12的下表面脱离,能够保证需要再次伸出时,连接座51具有一定的向上的运动行程。
59.众所周知,螺纹盖的杯具在使用时,需要一只手握住螺纹盖,一只手握住杯体,才能将杯盖从杯体上旋下来,而这种操作必须双手进行,使用起来特别不方便。根据本技术,可以在连接座51上设置按钮,从而便于在外部控制连接座51的运动。因而,在使用时,单手操作即可完成杯盖的打开和盖合。
60.在实施例中,连接座51包括连接座本体512以及设置在连接座本体512上部的按压凸起514,连接座本体512形成为锥状,导向插槽511形成在连接座本体512的外侧壁上,外盖12上设有通孔,按压凸起514的上端能够从通孔露出。
61.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可以外露的按压凸起514,在使用时,可以在外部操作按压凸起514来实现位于容纳腔内部的连接座51的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60向内缩回,从而与第二卡合部110脱离卡合,释放对杯体的锁定,使得在单手向下按压按压凸起514的同时能够向上提起杯盖,实现单手打开杯盖的效果。操作方式简单,并且易于操作。
62.在实施例中,按压凸起514的侧壁上形成有止挡凸台513,其中,当连接座51向上运动至预定位置时,止挡凸台513抵接在外盖12的下表面,从而限制连接座51向上运动的最高点。在连接座51位于最高点时,第一筋板段61的上端大概保持在导向插槽511的中部,第二筋板段62保持在与第二卡合部110相互卡合的状态。
63.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按压凸起514的侧壁上设置止挡凸台513,在使用时,止挡凸台513会使得按压凸起514在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不完全露出,从而保证产品的外观美观。另外,当需要再次下压按压凸起514按压取下杯盖时,第一筋板段61的上端保持在导向插槽511的中部,能够为第一筋板段61提供一定的可向上运动的空间,以保证第二筋板段62能够顺利缩回。
64.根据本技术,止挡凸台513设置在按压凸起514的中端,在保证操作便利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得连接座51在安装腔中具有足够长的运动行程。
65.如图3至图6所示,连接座51包括连接座本体512设置在连接座本体512上部的按压凸起514,按压凸起514的侧壁上形成有止挡凸台513。外盖12上设有通孔,当连接座51在容纳腔40向上运动时,按压凸起514的上端能够通过通孔露出。具体地,按压凸起514的上端与外盖12平齐或者突出外盖12。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座本体512呈梯形结构,止挡凸台513为形成在锥状,按压凸起514为形成在锥状上表面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侧壁上形成有止挡凸台513,止挡凸台513止挡在通孔下方,使得按压凸起514不完全露出,以保证产品的外观。外盖12呈板状,通孔在外盖12中沿竖直方向延伸。
66.在实施例中,导向插槽511包括沿连接座51的外侧壁向内延伸的槽底壁5111以及位于槽底壁5111两侧的第一槽侧壁5112和第二槽侧壁5113,第一槽侧壁5112和第二槽侧壁5113上分别形成有导向卡槽,第二筋板段62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向卡槽中。
67.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二筋板段62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导向卡槽,当第一筋板段61在连接座51的导向插槽511中滑动时,第一筋板段61不易从导向插槽511脱离,从而保证第一卡合部60与驱动组件50联动的可靠性。
68.根据本技术,为了保证第一筋板段61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至于从导向插槽511中脱离,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筋板段61的上端在向下运动时不超过导向插槽511的下端。也可以在导向插槽511的下端设置避免第一筋板段61脱离的止挡筋,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将限位筋板安装在导向插槽511之后,在导向插槽511的下端设置避免第一筋
板段61从其内部脱离的止挡筋,从而避免止挡筋的设置影响限位筋板的安装。
69.根据本技术,外盖12和内塞11焊接在一起,能够保证两者结合的稳定性。在实施例中,盖主体还包括环状侧壁13,环状侧壁13连接在内塞11的外侧,内塞11和环状侧壁13之间具有间隙,杯体100的杯口部能够插入间隙中,使得凸筋位于槽口111的上侧,并与槽口111相邻设置,凸筋在高度方向上呈弧形过渡。如图2所示,环状侧壁13与内塞11一体形成,内塞11的上端外侧壁具有向外延伸的支撑凸台,外盖12连接在支撑凸台的上端,从支撑凸台竖直延伸而形成本技术的环状侧壁13。当然,本技术的环状侧壁13还可以与外盖12一体形成。
70.在这些实施例中,盖主体还包括环状侧壁13,在将杯盖与杯体100后,环状侧壁13则位于杯体100的外部,因而能够在取下杯盖时便于抓握,从而利于实现与杯体100分开。另外,环状侧壁13可以在外部起到遮丑的作用,使得杯盖更美观。凸筋在高度方向上呈弧形过渡,第二筋板段62会与弧形设置的凸筋逐渐脱离并缩回槽口111中,从而避免因两者接触摩擦较大而引起噪音。杯体100上的凸筋位于槽口111的上端,并与槽口111相邻设置,当限位筋板从槽口111伸出并结合到杯体100上的凸筋的下端,从而使得盖主体与杯体锁定并使得内塞11下端的密封端紧紧地挤压在杯体100上,进而能够保证杯具的密封性能。
71.根据本技术,杯体100具有杯口部,内塞11的下端能够密封在杯口部中。在实施例中,内塞11的下端外周形成有相对于内塞11突出的凸缘112,杯具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套设在凸缘112的外周,从而在内塞11的下端形成有杯口密封部30,杯口密封部30密封杯口部。根据本技术的凸缘112,可以相对于内塞11的底壁纵向突出,也可以相对于内塞11的侧壁横向突出。
72.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圈与内塞11组合形成的用于密封杯口部的杯口密封部30,在使用时,当杯盖结合到杯体100上时,密封圈将会被挤压变形在凸缘112与杯体100的内侧壁之间而形成周向密封,能够提升杯具的密封性能。另外,杯口密封部30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73.根据本技术,在将杯盖安装到杯体100上时,可以先将杯盖放置在杯体100上,然后向下按压按压凸起514,在按压凸起514的带动下,连接座本体512会向下运动,从而第一筋板段61会沿着导向插槽511运动,从而带动第二筋板段62从槽口111缩回,以使内塞11能够进入杯体100的内部,当第二筋板段62越过杯口部内侧壁上的凸筋时,继而慢慢松开按压凸起514,在弹性件52的作用下,连接座51会向上运动而与杯体100上的第二卡合部110结合,实现将杯盖锁定在杯体100上,此时,内塞11的下端能够与杯体100的杯口部形成良好的密封,保证杯具的封水性能。此时,止挡凸台513的上端与外盖12的下侧壁抵接,使得按压凸起513的上端会与外盖12的上侧面平齐。在需要取下杯盖时,可以通过食指向下按压按压凸起514,连接座51会向下运动,第二筋板段62从槽口111缩回而与杯体100上的第二卡合部110分开,另外的手指握住环状侧壁13,便可以单手将杯盖从杯体上取下。然后,松开按压凸起514,在弹性件52的弹力的作用下,连接座51会向上运动至止挡凸台513与外盖12的下侧壁抵接(杯盖单独放置时所处的状态)。本技术的杯具,便于单手操作,能够满足更多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尤其对于断臂的残疾人更为适用。
74.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