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盖和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1424发布日期:2023-01-25 10:36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盖和锅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和锅具。


背景技术:

2.锅具包括锅盖和锅体,为便于在烹饪过程中对锅盖或锅体的取放,锅盖上设置有盖耳,锅体上设置有锅耳。现有技术中,盖耳通过连接杆与锅盖本体连接,连接杆与盖耳和锅盖本体焊接,因此锅盖的生产组装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盖和锅具,该锅盖便于生产组装。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锅盖,所述锅盖包括:本体和盖耳,所述本体沿周向设置有封边,所述盖耳与所述本体连接,且所述盖耳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封边能够伸入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封边的侧壁过盈配合;
5.其中,所述安装槽具有沿所述锅盖的径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沿所述锅盖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尺寸。
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封边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盖耳不易与封边分离,同时锅盖的组装较为简单快捷,从而降低了锅盖的生产成本。使至少部分的第一侧壁的尺寸大于第二侧壁的尺寸,从而增加第一侧壁与封边的接触面积,使盖耳与封边及本体的连接较为可靠。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封边包括卷绕部,所述卷绕部能够伸入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过盈配合;沿所述锅盖的径向,所述安装槽的宽度d1与所述卷绕部的宽度d2满足:0.1mm≤d2-d1≤0.5mm。
8.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覆盖了本体的边缘并隐藏卷绕部的边缘,从而在保护本体的同时使金属材质的卷绕部不易划伤使用者,使用体验较好。卷绕部与安装槽的侧壁过盈配合,从而使卷绕部不易从安装槽中脱落,使得盖耳与封边的连接较为可靠。安装槽的宽度d1与卷绕部的宽度d2的差值满足:0.1mm≤d2-d1≤0.5mm时能够在保证盖耳与封边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降低锅盖的装配难度。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耳上设置有限位筋,所述盖耳用于与锅体的锅耳配合时,所述限位筋用于伸入所述锅耳与所述锅体的主体之间的限位凹口。
1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限位筋设置于盖耳上,使锅耳表面较为平整,使用者在通过锅耳移动锅体时,锅耳与手的贴合面积较大,手受到的来自锅耳的压强较小,使用体验较好。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耳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
12.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设置于限位筋与第一侧壁之间,在使用者抓握盖耳时,使用者的手能够伸入凹槽中,从而增大手与盖耳的接触面积,使用者能够更可靠地拿起并移动
锅盖,从而降低摔坏锅盖的概率,使用体验较好。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安装槽沿所述锅盖的周向的边缘呈弧形。
14.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呈圆形,围绕在本体外周的封边呈圆环状,因此安装槽沿锅盖的周向边缘呈弧形能够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封边的贴合程度更好,从而使盖耳与封边、本体的连接更加可靠。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锅盖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盖耳连接。
16.在本实施方式中,盖耳上靠近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孔,连接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伸入第二安装孔,使盖耳与本体稳固连接。具体地,连接件和第一侧壁的两个端部,三者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因此盖耳与本体的连接较为可靠。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锅盖,所述锅盖能够与所述锅体配合。
18.在本实施方式中,锅盖能够与锅体配合,以封闭锅体的开口,便于对锅体内的食材进行烹饪。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锅体包括主体和锅耳,所述锅耳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锅耳与所述主体之间具有限位凹口,所述盖耳上设置有限位筋;所述盖耳搭接于所述锅耳时,所述限位筋伸入所述限位凹口,以使所述锅盖与所述主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盖耳未搭接在所述锅耳上时,所述锅盖封闭所述主体的开口。
20.在本实施方式中,锅耳设置于主体的两侧,通过锅耳可以方便地抬起或移动锅体,盖耳设置于本体的两侧,通过盖耳可以方便地拿起或移动锅盖。限位筋伸入限位凹口时,限位筋与锅耳的侧壁抵接,锅耳限制盖耳的移动,进而限制锅盖相对锅体的移动,此时锅盖与主体之间具有间隙,倾转锅具,主体内的水可经间隙流出,由于间隙较小,主体内的食材等会留在主体内,从而实现滤水的功能。当需要对主体密封以保证烹饪效果时,可以将锅耳与盖耳错开放置,此时锅盖封闭主体的开口。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锅盖的厚度方向,所述间隙的尺寸d3满足:2mm≤d3≤6mm。
22.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的尺寸d3满足:2mm≤d3≤6mm时能够在保证食材的损失较小的同时提高滤水速度。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耳的宽度小于所述限位凹口的宽度,所述盖耳能够伸入所述限位凹口,以使所述锅盖相对所述锅体倾斜放置。
2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锅盖的盖耳插入限位凹口中,可以将锅盖固定于锅体。在烹饪结束后或对锅具进行清洗后,使锅盖相对锅体倾斜放置,从而无需将锅盖放置在操作台上,更加卫生。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锅盖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锅盖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盖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本体和封边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30.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锅盖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图5中盖耳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图5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33.图8为本技术所提供锅盖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所提供锅具中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所提供锅具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图10中锅耳与盖耳配合的放大图;
37.图12为图10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38.图13为本技术所提供锅具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图13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40.图15为本技术所提供锅具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
42.1-锅盖;
43.11-本体;
44.12-封边;
45.121-卷绕部;
46.13-盖耳;
47.131-安装槽;
48.131a-第一侧壁;
49.131b-第二侧壁;
50.132-限位筋;
51.133-凹槽;
52.134-第二安装孔;
53.14-连接件;
54.2-锅体;
55.21-主体;
56.22-锅耳;
57.23-限位凹口。
5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6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62.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3.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64.本技术提供一种锅盖1,如图1~图4所示,锅盖1包括:本体11和盖耳13,本体11沿周向设置有封边12,盖耳13与本体11连接,且盖耳13与本体1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131,封边12能够伸入安装槽131,安装槽131与封边12的侧壁过盈配合。其中,安装槽131具有沿锅盖1的径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且第一侧壁131a位于第二侧壁131b的外侧,沿锅盖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的第一侧壁131a的尺寸大于第二侧壁131b的尺寸。
6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沿锅盖1的径向,安装槽131具有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31b的外侧指沿锅盖1的径向远离本体11的一侧,因此第一侧壁131a与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侧壁131b与本体11之间的距离。封边12伸入安装槽131,封边12与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抵接。封边12的侧壁与安装槽131过盈配合,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与封边12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盖耳13不易与封边12分离,同时锅盖1的组装较为简单快捷,从而降低了锅盖的生产成本。
66.沿锅盖1的厚度方向,封边12的上表面与本体1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较短,第二侧壁131b与封边12接触的面积有限,因此使至少部分的第一侧壁131a的尺寸大于第二侧壁131b的尺寸,从而增加第一侧壁131a与封边12的接触面积,使盖耳13与封边12及本体11的连接较为可靠。
6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封边12包括卷绕部121,卷绕部121能够伸入安装槽131,并与安装槽131的侧壁过盈配合。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卷绕部121覆盖了本体11的边缘并隐藏卷绕部121的边缘,从而在保护本体11的同时使金属材质的卷绕部121不易划伤使用者,使用体验较好。卷绕部121与安装槽131的侧壁过盈配合,从而使卷绕部121不易从安装槽131中脱落,使得盖耳13与封边12的连接较为可靠。
69.如图3所示,安装槽131的宽度d1满足:2.5mm≤d1≤2.9mm。例如,d1具体可以为2.5mm、2.6mm、2.8mm、2.9mm等。优选的,d1为2.7mm。
70.如图4所示,卷绕部121的宽度d2满足:2.8mm≤d2≤3.2mm。例如,d2具体可以为2.8mm、2.9mm、3.1mm、3.2mm等。优选的,d2为3.0mm。
7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锅盖1的径向,安装槽131的宽度d1与卷绕部的宽度d2满足:0.1mm≤d2-d1≤0.5mm。例如,d2-d1具体可以为0.1mm、0.2mm、0.4mm、0.5mm等。
72.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槽131的宽度d1与卷绕部的宽度d2的差值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若该差值过大(例如,d2-d1>0.5mm),则卷绕部121难以装进安装槽131中,增加了锅盖1装配的难度,且在将卷绕部121装进安装槽131的过程中易损坏卷绕部121;若该差值过小(例如,d2-d1<0.1mm),则卷绕部121与安装槽131之间的挤压力过小,盖耳13与封边12的连接可靠性较差。
73.因此,安装槽131的宽度d1与卷绕部的宽度d2的差值满足:0.1mm≤d2-d1≤0.5mm时能够在保证盖耳13与封边12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降低锅盖1的装配难度。
7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盖耳13上设置有限位筋132,盖耳13用于与锅体2的锅耳22配合时,限位筋132用于伸入锅耳22与锅体2的主体21之间的限位凹口23。
7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限位筋132由盖耳13的下表面朝向锅体2所在方向延伸,限位筋132伸入限位凹口23时,限位筋132与锅耳22抵接,从而限制锅盖1相对锅体2的移动。锅体2中一般盛有液体或食材,锅体2的重量较大,因此将限位筋132设置于盖耳13上,使锅耳22表面较为平整,使用者在通过锅耳22移动锅体2时,锅耳22与手的贴合面积较大,手受到的来自锅耳22的压强较小,使用体验较好。
7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盖耳13上还设置有凹槽133,凹槽133位于限位筋132与第一侧壁131a之间。
7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凹槽133设置于限位筋132与第一侧壁131a之间,在使用者抓握盖耳13时,使用者的手能够伸入凹槽133中,从而增大手与盖耳13的接触面积,使用者能够更可靠地拿起并移动锅盖1,从而降低摔坏锅盖1的概率,使用体验较好。
7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6所示,安装槽131沿锅盖1的周向的边缘呈弧形。
7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6所示,本体11呈圆形,围绕在本体11外周的封边12呈圆环状,因此安装槽131沿锅盖1的周向边缘呈弧形能够使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31b与封边12的贴合程度更好,从而使盖耳13与封边12、本体11的连接更加可靠。
8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锅盖1还包括连接件14,本体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连接件14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盖耳13连接。
8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盖耳13上靠近第二侧壁131b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34,连接件14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伸入第二安装孔134,使盖耳13与本体11稳固连接。具体地,连接件14和第一侧壁131a的两个端部,三者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因此盖耳13与本体11的连接较为可靠。第二安装孔134为盲孔,从锅盖1的上方看锅盖1时,连接件14被盖耳13遮挡,使用者不会看到连接件,较为美观。
82.此外,如图8所示,一个盖耳13可以与两个连接件14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盖耳13与本体11连接的可靠性。
8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盖耳13的材质为硅胶或电木。
84.在本实施方式中,盖耳13的材质可以选取可发生较小变形的硅胶或电木,从而在卷绕部121伸入安装槽131时,盖耳13能够发生微小变形以容纳卷绕部121,便于锅盖1的组装。
8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锅具,如图9和图10所示,锅具包括:锅体2和锅盖1,锅盖1能够与锅体2配合。
86.在本实施方式中,锅盖1能够与锅体2配合,以封闭锅体2的开口,便于对锅体2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此外,锅盖1的本体11一般为玻璃,便于通过锅盖1观察锅体2内食材的情况。
8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锅体2包括主体21和锅耳22,锅耳22设置于主体21,锅耳22与主体21之间具有限位凹口23,盖耳13上设置有限位筋132。盖耳13搭接于锅耳22时,限位筋132伸入限位凹口23,锅盖1与主体21之间具有间隙,用于锅具滤水时;盖耳13未搭接在锅耳22上时,锅盖1封闭主体21的开口。
8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锅耳22设置于主体21的两侧,通过锅耳22可以方便地抬起或移动锅体2,盖耳13设置于本体11的两侧,通过盖耳13可以方便地拿起或移动锅盖1。如图10~图11所示,限位筋132伸入限位凹口23时,限位筋132与锅耳22的侧壁抵接,锅耳22限制盖耳13的移动,进而限制锅盖1相对锅体2的移动,此时锅盖1与主体21之间具有间隙,倾转锅具,主体21内的水可经间隙流出,由于间隙较小,主体21内的食材等会留在主体21内,从而实现滤水的功能。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需要对主体21密封以保证烹饪效果时,可以将锅耳22与盖耳13错开放置,此时锅盖1封闭主体21的开口。
8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沿锅盖1的厚度方向,间隙的尺寸d3满足:2mm≤d3≤6mm。例如,间隙的尺寸d3具体可以为2mm、3mm、5mm、6mm等。
9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间隙的尺寸d3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若间隙的尺寸d3过大(例如,d3>6mm),则在使用锅具滤水时,体积较小的食材易从间隙流出,造成食材的损失;若间隙的尺寸d3过小(例如,d3<2mm),则在使用锅具滤水时,水流出的速度较慢,滤水时间较长,使用体验较差。因此,间隙的尺寸d3满足:2mm≤d3≤6mm时能够在保证食材的损失较小的同时提高滤水速度。
9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盖耳13的宽度小于限位凹口23的宽度,盖耳13能够伸入限位凹口23,以使锅盖1相对锅体2倾斜放置。
9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通过将锅盖1的盖耳13插入限位凹口23中,可以将锅盖1固定于锅体2。在烹饪结束后或对锅具进行清洗后,按照图15所示状态放置锅具,从而无需将锅盖1放置在操作台上,更加卫生。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