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分区双芯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3147发布日期:2023-12-30 01:18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分区双芯枕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寝具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分区双芯枕。


背景技术:

1、枕头的软硬度影响着人体头部的压力舒适感。枕头的软硬度应以适中为宜,略有弹性为佳。枕头太硬,与头的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引起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头部容易凹陷于其中,影响血液循环,且难以维持头颈部合适高度,往往比理论高度低,导致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枕头弹性太大,头部会因不断受到外部弹力的作用而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功能分区双芯枕,采用上下叠置的双枕芯,下枕芯为硬枕芯,上枕芯为软枕芯,硬枕芯奠定枕芯的整体硬度,对头部起到硬度合适的支撑,形成合适的支撑高度和支撑面积,使头颈部得到良好支撑,有利于头颈部血液循环良好,并有利于缓解头颈部疲劳,有利于保护颈椎,而软枕芯则用于提供良好的弹性触感,通过软、硬枕芯的配合,使枕芯整体具有合适的硬度及合适的弹性,有利于避免头颈部受到外部弹力的作用而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并且在仰睡区域和侧睡区域设置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二凹陷区域,进一步增加支撑面积并避免压迫耳朵,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性,并有利于保护头颈部,有利保护颈椎、防止打鼾、防止压纹产生。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多功能分区双芯枕,包括枕套,设置在枕套内的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包括硬枕芯和软枕芯,所述软枕芯叠置于所述硬枕芯上,所述软枕芯和所述硬枕芯设置于所述枕套内,所述枕芯设置仰睡区域、分别位于所述仰睡区域两侧的侧睡区域,所述仰睡区域上设置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一凹陷区域与人体头部的后脑勺形状适配,用于承托后脑勺,所述侧睡区域上设置第二凹陷区域,第二凹陷区域与人体头部的侧面轮廓适配,用于容纳耳朵及面颊。其中,硬枕芯的材质为海绵、记忆棉、乳胶中的一种,软枕芯的材质为海绵、记忆棉、乳胶中的一种。

3、在本技术方案中,包括了一些多种可能的技术方案:对枕芯分区,即硬枕芯分区和软枕芯分区进行具体描述:

4、第一种分区方案为:在软枕芯上设置仰睡区域、侧睡区域,所述仰睡区域以及侧睡区域上分别设置凹陷,形成表层分区。

5、第二种分区方案是在第一种分区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改进方案:在硬枕芯上设置头部凹陷区域(即下文涉及的第三凹陷区域),硬枕芯上的凹陷区域(第三凹陷区域)深度等于软枕芯上的凹陷(第一凹陷区域)深度的1/2,硬枕芯上的凹陷区域的凹陷面积小于软枕芯上的凹陷面积,通过多层次凹陷区域的设置,提高对头部轮廓的适配性。

6、在第一种分区方案和第二种分区方案的基础上又分别形成进一步的第三种分区方案:硬枕芯上也设置仰睡区域和侧睡区域,第三凹陷区域位于硬枕芯的仰睡区域上;提高软枕芯和硬枕芯的贴合度,提高一定的嵌合度,减小脱落、分离的可能。

7、再对上述方案做出综合总结,本技术方案的改进点之一为:枕芯采用上下叠置的双枕芯,且上枕芯为软枕芯,下枕芯为硬枕芯,硬枕芯奠定枕芯的整体硬度,对头部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避免枕芯过硬或过软,对头颈部形成合适的支撑高度和支撑面积,使头颈部得到良好支撑,有利于头颈部血液循环良好,并有利于缓解头颈部疲劳,有利于保护颈椎,而软枕芯则用于提供良好的弹性触感,通过软、硬枕芯的配合,使枕芯整体具有合适的硬度及合适的弹性,有利于避免头颈部受到外部弹力的作用而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因此,本技术方案涉及的产品符合人机工程学。

8、本技术方案的改进点之二在于:设置仰睡区域以及设置在仰睡区域两侧的侧睡区域,并分别设置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二凹陷区域。第一凹陷区域轮廓及形状能够很好的承托后脑勺,增加接触面积。第二凹陷区域能够容纳耳朵,减少甚至避免对耳朵造成压迫,并且第二凹陷区域与头部侧面轮廓适配,能够增大支撑头部侧面的面积。增加界面面积则使头颈部得到良好地支撑,有利于头颈部血液循环良好,并有利于缓解头颈部疲劳。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二凹陷区域的设置使得不管人体是仰睡状态还是侧睡状态,枕头上不同部位不同高度支撑着颈部及头部,使人体的鼻腔与气管保持通畅状态,有利于防止打鼾现象的出现。

9、对于本技术方案涉及的产品适用性而言,通过对产品的功能性的设计分析,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其主要适用于患有或者潜在患有职业亚健康问题的女性及关注睡枕与美容关系的女性,因此,在功能方面上着重于护颈椎、防打鼾、防脸部压纹和颈部压纹等功能性,满足都市成年女性仰睡、侧睡、斜靠等多种需求。当然,也是适用于健康人群提前预防肩颈问题的发生,适合防止侧睡时的压纹日积月累形成皱纹,也适合己患相关疾病的人群用于辅助保健的目的。

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硬枕芯上设置第三凹陷区域,所述第三凹陷区域的形状及深度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形状及深度适配,所述第一凹陷区域叠置于所述第三凹陷区域上。第一凹陷区域叠加第三凹陷区域形成承托头部后脑勺的凹陷区域,这样的设有利于避免对软枕芯厚度的限制,软枕芯的厚度可以根据使用者对枕头整体硬度的需求而设定,当需要较硬的枕头时,软枕芯的厚度相对减弱,当需要相对较软的枕头时,软枕芯的厚度相对较厚。通过叠加形成承托后脑勺的凹陷区域,即保证有足够尺寸的凹陷区域用于承托后脑勺,第三凹陷区域又能够对软枕芯因厚度不足形成充分的补充,其中,第一凹陷区域接触并贴合头部后脑勺,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三凹陷区域配合,能更好承托并贴合形状更为突出的头部后脑勺,更为适用于不同人体的不同性质的头部轮廓,以提高适用性。

11、所述侧睡区域高于所述仰睡区域,所述枕芯的后侧低于所述枕芯的前侧,在所述枕芯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所述软枕芯的顶面的各部位平滑过渡。侧睡时,由于人体的肩部支撑于床垫上,肩部支撑点距离颈部的尺寸较大,因此需要较高的侧睡区域用于支撑,避免侧睡区域与仰睡区域等高时头部处于下垂状态导致血液不流畅、打鼾等情况的出现,有利于提高使用舒适性并防止打鼾的作用。此外,软枕芯的顶面各部位均平滑过渡,避免高低交接部位存在明显棱角,既能将侧睡高度与仰睡高度区分开,又能避免明显过渡而产生不适感的情况出现,还能避免入睡后出现脱枕情况的发生。

12、所述软枕芯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片状的呈三面包围式的罩壳形,所述软枕芯的两端开口,所述软枕芯的立体轮廓与所述硬枕芯的前部、顶部及后部上方的表面适配,所述软枕芯罩扣于所述硬枕芯上。软枕芯为罩壳形,并且是扣在硬枕芯上,在使用过程中,作用于枕芯上的力通常为两长度方向的边及顶面,三面包围的方式刚好配合于受力方向,通过三面包围的方式有利于软枕芯限位在硬枕芯上。对于软枕芯两端为开口方式或封闭方式不做限定。

13、在所述枕芯的前侧还设置颈部承托部,所述颈部承托部外凸于所述仰睡区域,所述颈部承托部的承托面与所述仰睡区域的承托面平滑过渡。由于头部、颈部和背部呈s形,头部和颈部的连接部位形成凹进的颈窝部,颈部承托部则承托在颈窝部,使得颈部、头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承托,进一步提高枕头使用舒适性。

14、所述枕芯上对应于所述颈部承托部的两侧设有竖向设置的肩部抵靠部,所述肩部抵靠部的抵靠面从所述枕芯的两端向中部方向分别渐渐式向后倾斜并与所述颈部承托部的对应侧面弧形平滑过渡,所述肩部抵靠部的抵靠面与所述颈部承托部的对应侧面形成“7”字形,所述肩部抵靠部的抵靠面与所述侧睡区域弧形平滑过渡。弧形平滑过渡,能够避免棱角存在,有利于提高使用舒适性。

15、所述软枕芯的承托面上设置若干条沟槽,每条所述沟槽均沿着所述枕芯的长度方向设置。沟槽的设置,使头部或脸部与枕头之间存在透气通道,有利于提高透气透湿性。沟槽的设置也有利于避免侧脸完全贴合于枕头上,能有效减少脸部和眼角部位受压迫的情况,减少皱纹的形成。

16、所述枕套包括第一枕套和第二枕套,所述硬枕芯设置在第一枕套内,所述软枕芯叠置于套置有所述硬枕芯的第一枕套上,所述软枕芯、套置有所述硬枕芯的第一枕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枕套内。第一枕套的设置方便硬枕芯也能独立使用并保持硬枕芯洁净,提高枕头适用性,适用于多种高度多种情形。第二枕套的设置,则有利于保持硬枕芯和软枕芯结合使用的状态,并保持枕芯洁净。

17、所述硬枕芯上设置第一填充腔,所述第一填充腔设置在所述硬枕芯的底部或顶部,所述第一填充腔用于设置填充物,用于调整所述枕芯的前侧的高度。填充物的形状与第一填充腔的形状适配,填充物可以是颗粒状填充物、软质填充物等使用布袋包装的填充物;也可以是固定形状的填充物,其硬度可以不同于硬枕芯的硬度,用以局部改变枕芯的支撑硬度。

18、进一步优选,当所述第一填充腔设置于所述硬枕芯的顶部时,所述第一填充腔的开口朝上,所述软枕芯的底部上设置第二填充腔,所述第二填充腔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二填充腔与所述第一填充腔扣合,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填充腔并连同硬枕芯套置于所述第一枕套内,所述第二填充腔扣合于套置第一枕套的填充物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填充物不仅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效果与作用,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软枕芯限位、防移位的作用。

1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采用上下叠置的双枕芯,下枕芯为硬枕芯,上枕芯为软枕芯,硬枕芯奠定枕芯的整体硬度,对头部起到硬度合适的支撑,形成合适的支撑高度和支撑面积,使头颈部得到良好支撑,有利于头颈部血液循环良好,并有利于缓解头颈部疲劳,有利于保护颈椎,而软枕芯则用于提供良好的弹性触感,通过软、硬枕芯的配合,使枕芯整体具有合适的硬度及合适的弹性,有利于避免头颈部受到外部弹力的作用而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2、在仰睡区域和侧睡区域设置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二凹陷区域,进一步增加支撑面积并避免压迫耳朵,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性,并有利于保护头颈部,有利保护颈椎、防止打鼾、防止压纹产生。3、侧睡区域高于所述仰睡区域,所述枕芯的后侧低于所述枕芯的前侧,在所述枕芯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所述软枕芯的顶面各部位平滑过渡,有利于使用者血液循环流畅、防止打鼾,并减少脱枕的可能。4、软枕芯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片状的呈三面包围式的罩壳形,有利于限位在硬枕芯上,避免相互移位脱离。5、设置颈部承托部,并与仰睡区域形成波浪形,能够更为贴合仰睡状体的头颈部位,并提供更可靠踏实支撑。6、沟槽的设置,使头部或脸部与枕头之间存在透气通道,有利于提高透气透湿性。沟槽的设置也有利于避免侧脸完全贴合于枕头上,能有效减少脸部和眼角部位受压迫的情况,减少皱纹的形成。7、设置填充腔,用于设置填充物,用于调整枕芯局部硬度、高度,当第一填充腔与第二填充腔的配合时,填充物又能对软枕芯进行限位防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