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92097发布日期:2024-04-30 17:0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厨用砧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砧板的提手可兼作沥水篮的搁置架和砧板的支架使用。


背景技术:

1、砧板是一种常用的厨房用具,用于食材的切分处理。砧板通常都具有提手,用于拿取和悬挂。

2、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312925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砧板,包括底座、导热部和板体,在板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底座上设置有椭圆形的通孔,以形成把手。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06066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砧板,在砧板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挂钩,方便砧板本体悬挂和晾干。

3、在砧板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使用者在砧板上切完果蔬、鱼虾等水分较多的食材后,会将食材放入沥水篮中沥干,而当砧板使用完毕清洗好后,通常需要将砧板挂起,或另行置备一个砧板支架将砧板支撑起来,以使砧板晾干,减少细菌滋生。可见,现有的砧板单一的功能设计,要求厨房中另行置备沥水篮搁置架、砧板支架等其他厨房用具,对于本就拥挤的厨房操作台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的砧板功能单一,导致需另行置备其他厨房用具与之配套使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其提手能够变换使用状态,从而兼具提手、挂孔、沥水篮搁置架和砧板的支架等功能。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包括板体和活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的提手;

3、所述板体包括上下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及设于四周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对设置;

4、所述提手包括跨接部和所述跨接部两端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端部和第二连杆部的端部分别设有滑扣;

5、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对称地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杆部的滑扣嵌设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杆部的滑扣嵌设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滑槽内,所述滑扣可沿所述滑槽滑动,也可在所述滑槽内转动,以使所述提手滑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

6、第一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靠近所述第四侧边的端部,所述提手收纳在所述板体的周边,所述跨接部抵靠所述第三侧边;

7、第二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靠近所述第三侧边的端部,所述提手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一个搁置口;

8、第三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同侧的端部,所述提手相对所述板体转动形成一个支撑角。

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板体呈矩形;所述提手呈u形,所述跨接部、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一体折弯成型;所述跨接部两端分别设有支撑耳;第二状态下,所述搁置口呈矩形。

10、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板体的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上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三侧边;第一状态下,所述提手的跨接部抵靠所述第三侧边,所述跨接部的顶边超过所述沉槽的上表面。

11、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提手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分别包括靠近端部的连接段,以及靠近所述跨接部的搁置段;

12、第二状态下,两所述连接段分别抵靠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两所述搁置段、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跨接部围成所述搁置口;

13、两所述搁置段和所述跨接部的下侧设有搁置沿,第二状态下,所述搁置沿露出于所述搁置口;

14、两所述搁置段的上侧开设有若干狭缝,第二状态下,所述狭缝露出于所述搁置口。

1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包括板体和活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的提手;

16、所述板体呈矩形,包括上下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及设于四周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对设置;

17、所述提手呈u形,包括跨接部和所述跨接部两端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端部和第二连杆部的端部分别设有滑扣;

18、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对称地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杆部的滑扣嵌设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杆部的滑扣嵌设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滑槽内,所述滑扣可沿所述滑槽滑动,也可在所述滑槽内转动,以使所述提手滑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

19、第一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靠近所述第四侧边的端部,所述提手收纳在所述板体的周边,所述跨接部抵靠所述第三侧边;

20、第二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靠近所述第三侧边的端部,所述提手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一个搁置口;

21、第三状态下,两所述滑扣分别位于两所述滑槽同侧的端部,所述提手相对所述板体转动形成一个支撑角。

2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板体的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上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三侧边;第一状态下,所述提手的跨接部抵靠所述第三侧边,所述跨接部的顶边超过所述沉槽的上表面。

23、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提手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分别包括靠近端部的连接段,以及靠近所述跨接部的搁置段;

24、第二状态下,两所述连接段分别抵靠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两所述搁置段、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跨接部围成所述搁置口;

25、两所述搁置段和所述跨接部的下侧设有搁置沿,第二状态下,所述搁置沿露出于所述搁置口;

26、两所述搁置段的上侧开设有若干狭缝,第二状态下,所述狭缝露出于所述搁置口。

2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板体的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的四周设置有凸沿;

28、第三状态下,所述提手相对所述板体转动形成一个支撑角,所述第一连杆部的端部和第二连杆部的端部抵靠于所述凸沿。

2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具有多功能提手的砧板,包括板体和活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的提手;

30、所述板体包括上下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及设于四周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对设置;

31、所述提手包括跨接部和所述跨接部两端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端部转动铰接在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一铰接点上,所述第二连杆部的端部转动铰接在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二铰接点上;

32、所述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分别偏心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且靠近所述第三侧边,以使所述提手偏心地转动铰接在所述板体上;

33、第一状态下,所述提手位于所述第四侧边的一侧,并收纳在所述板体的周边,所述跨接部抵靠所述第四侧边;

34、第二状态下,所述提手转动至位于所述第三侧边的一侧,所述提手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一个搁置口;

35、第三状态下,所述提手转动至靠近所述第四侧边,并相对所述板体形成一个支撑角。

3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板体呈矩形;所述提手呈u形,所述跨接部、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一体折弯成型;所述提手的跨接部两端分别设有支撑耳;

37、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部抵靠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连杆部抵靠所述第二侧边;第二状态下,所述搁置口呈矩形。

3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提手的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分别包括靠近端部的连接段,以及靠近所述跨接部的搁置段;

39、第二状态下,两所述连接段分别抵靠所述板体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两所述搁置段、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跨接部围成所述搁置口;

40、两所述搁置段的至少一侧开设有若干狭缝。

41、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提手的一侧设有搁置沿,第一状态下,所述搁置沿抵靠在所述板体的边沿,第二状态下,所述搁置沿露出于所述搁置口。

4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板体的第一板面或第二板面的四周设置有凸沿;

43、第一状态下,所述提手抵靠于所述凸沿;第三状态下,所述提手相对所述板体形成一个支撑角,所述第一连杆部的端部和第二连杆部的端部抵靠于所述凸沿。

4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手在三种状态下切换,以实现其四种功能,即:第二状态下,可将一沥水篮搁置在搁置口中,板体放置在水槽旁侧,沥水篮架设在水槽的上方。使用者在板体上切分完食材,可随时用切刀拨入沥水篮中进行沥水,无需另行设置沥水篮架,也无需繁琐地将板体上的食材一遍遍地转移到与砧板相隔一定距离的单独设置的沥水篮中,整个食物切分、转移的过程变得更加方便快速、整洁利落。

45、此外,在第二状态下,搁置口中未放置沥水篮时,也可以作为提手本身的提拎功能使用,还可以作为挂钩将板体挂设起来使用。同时,当不使用提手时,可以将其恢复到第一状态收纳在板体的周边,以节省操作平台空间。

46、进一步在第三状态下,提手相对板体转动形成一个支撑角。此时,提手可将板体以支撑脚的角度斜撑于平台上,免除了另行购置砧板支架的不必要开支,不仅能使板体斜撑沥干,减少细菌滋生,还能进一步节省收纳空间。自此,实现了提手的第四个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