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洗碗机,具体指一种用于清洗餐具、果蔬的清洗机。
背景技术:
1、洗碗机已经在家庭厨房中应用广泛。洗碗机中一般设置有用于喷射水柱的喷淋臂,在箱体底部设置下凹的回水区域,回水区域的顶部覆盖有过滤板,利用水泵将回水区域的水泵至过滤板之上的喷淋臂中,实现洗涤水的循环喷射。
2、采用开放式水泵为喷淋臂汲水,可以大大缩短回水路径,提高回水效率,且便于对水泵进行维护。但是,与采用封闭式水泵的洗碗机相比,由于采用开放式水泵的洗碗机需要将水泵安装在回水区域之内,受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其对回水区域结构的要求更高。
3、授权公告开号为cn215838898u的《一种清洗机》(申请号:cn202023352193.7)披露了一种用于安装开放式水泵的水杯结构,其整体上呈类半圆状造型,考虑到喷淋臂需要相对于箱体居中布置才能更好的覆盖餐具清洗范围,需要将回水区域偏置在箱体底壁上,位于喷淋臂旁侧的集渣篮也在箱体底壁上偏置。在回水过程中,比较理想的效果是回水经集渣篮过滤残渣之后进入回水区域,再经开放式水泵位于回水区域中的吸水口被进一步汲入喷淋臂中。但是,由于集渣篮相对于箱体底壁偏置距离过大,导致回水在未流动至集渣篮处时就被进入回水区域中,集渣效果差,过滤板上容易存在残渣滞留问题。
4、另外,上述回水区域的结构决定了位于水泵旁侧的加热件也在箱体底壁上偏置,为了提高加热效率,需要使加热件之上具有相适应的回水面积,这就需要回水区域具有满足加热件、集渣篮安装要求的体积,导致回水腔的总体积难以做小,造成一定的水量浪费,影响清洗机的水效。
5、因此,对于目前包括有水泵、集渣篮、加热件的清洗机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最大程度利用回水区域空间布置各功能件从而提高集渣效果、节约用水量、提高水效的清洗机。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清洗机,包括内胆及设于内胆底部的水杯,所述水杯设置有下凹的回水区域,该回水区域的顶部覆盖有过滤板,所述回水区域中安装有水泵、集渣篮、加热件,所述水泵与集渣篮并排且相邻布置,所述加热件设于水泵之下,所述回水区域的侧壁围合在水泵与集渣篮外围,所述水泵设置有偏置的出水口,该出水口延伸至回水区域的中央部位且靠近集渣篮侧壁布置。
4、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水泵包括泵壳及叶轮,所述泵壳的底部开有进水口,所述泵壳侧部设置有所述的出水口,所述叶轮能转动地设于泵壳中且用于提供汲水动力。上述叶轮为离心叶轮,用于将回水经周向加压后汲出,保持出水具有较高的喷射扬程。
5、优选地,所述泵壳底壁与回水区域内底壁之间形成吸水区域,所述的加热件设于该吸水区域中。将加热件设于该回水区域中,而不是将加热件设置在水泵、集渣篮的旁侧,不仅可以进一步缩小回水区域的空间,节约用水量,而且能有效降低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6、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加热件为环状加热管,该加热管悬空布置在吸水区域中且对应进水口的外围布置。采用环状的加热管,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环状结构悬空布置在进水口外围,可对经进水口被吸入水泵的水进行加热、整流,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水流能量损失。
7、优选地,所述加热管的顶部边缘到泵壳底壁之间的距离为a,a=8-12mm。所述加热管的底部边缘到回水区域内底壁之间的距离为b,b=8-12mm。将加热管的上下吸水间距限定在上述范围内,以避免距离过小导致的干烧及周边零部件温升过高问题,同时,使整体水流系统排布紧凑,有利于降低能耗及水耗。
8、优选地,所述环状加热管为中间断开的开环结构,该开环结构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穿过回水区域侧部而与电源连接的连接部。采用这样的结构,便于将加热管与外部电源连接。
9、优选地,所述开环结构的环状部分为加热区,所述的连接部为非加热区,所述回水区域的内壁上设置有靠近加热管的加热区布置且与清洗机的控制器电信号连接的温控器组件。当正常清洗过程中,加热管完全浸没在水里,设于回水区域中的温度传感器正常检测和控制水温,并设置85℃高温报警;假如出现不正常的工况,如用户误投放洗洁精导致起泡、或进水量偏少等导致加热管部分裸露在外,局部管表温度升高,可传递给能自动复位的温控器,温控器起跳从而切断热源,但在下次使用时又可正常使用;假如出现较恶劣的场景,使加热管完全裸露并出现干烧,因该加热管管表功率密度很高,管表发热温升在60℃/s以上,此时很快传递热量至温控器,温控器起跳,切断热源,机器报故障。从而提高清洗机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10、进一步优选,所述加热管的开环结构与其端部的连接部围合出p形结构,所述温度器组件设于回水区域的内侧壁上且靠近p形结构的直边外侧布置。该结构不仅便于与电源安装,而且方便温控器对加热管进行精准的温度检测。
11、优选地,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包括导热盘及温控器,所述导热盘贴附在回水区域的内侧壁上且朝向加热管布置,所述温控器设于回水区域的外侧且与导热盘相连接。所述导热盘与p形结构的直边外侧之间的间距为c,c=8-10mm。
12、优选地,所述回水区域的端部局部向外延伸形成用于容置p形结构的直边部分并供直边部分的端部穿出回水区域的缓流区。该缓流区主要是为了方便安装加热管的连接部,而基本不参与回水循环,以提高加热效率。
1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回水区域的底壁局部下凹形成将集渣篮包围其中的集渣区域,所述回水区域的内侧壁在对应该吸水区域与集渣区域之间处向内收缩形成用于对水流加压的吸水道口,该吸水道口对应所述加热管布置。采用上述结构,吸水道口靠近水泵的进水口布置,可以提升进水口附近的水流流速,有利于提高水泵效率;吸水道口对应加热管布置,加热管可对迅速汇聚的水流进行整流引导,以降低因水流迅速汇聚碰撞而导致的能量损失;同时,上述结构进一步减小了回水区域的体积,有利于进一步节约用水量。
14、优选地,所述集渣区域的内壁至少靠近吸水区域的部分自下而上逐渐向水泵处倾斜形成聚流斜面,该聚流斜面的外边缘靠近吸水道口布置,所述加热管的顶部与泵壳底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聚流斜面、吸水道口、第一间隙共同构成水泵的主吸水流道。所述加热管的底部与吸水区域的内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聚流斜面、吸水道口、第二间隙共同构成水泵的辅助吸水流道。由于加热管设置在进水口上游,水流中如果携带细小残渣等容易粘附在加热管的上表面处,采用上述结构,流经第一间隙的水流量大于流经第二间隙的水流量,可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并且,主吸水流道的水沿水流方向自下而上倾斜并顺势被吸入水泵的进水口,能进一步降低水流能量损失,提高水效。
15、优选地,所述回水区域的第一内侧壁上在对应吸水区域与集渣区域之间处设置有向内突出的第一尖端,相应的,所述回水区域的第二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尖端,所述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相对布置,所述的吸水道口形成于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之间。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的对应集渣区域的侧壁成形为对集渣篮呈包围趋势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的对应吸水区域的侧壁成形为对进水口呈包围趋势第二曲面。该结构有利于在对水流加压的基础上,对水流进行有序引导,降低水流能量损失。
17、优选地,所述回水区域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洗涤水温度的传感器,该传感器靠近所述的第二曲面布置。将传感器设置在此处,一方面靠近吸水区域,检测准确,另一方面,利用吸水道口加压后的高速水流冲击,避免回水中携带的食物残渣粘附在传感器表面而影响其长期使用精度。
18、优选地,所述回水区域之下设置有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驱动件,该驱动件的动力输出轴自下而上伸入回水区域中并进一步穿过进水口而与叶轮相连接。
19、在本发明中,所述泵壳呈圆盘状,所述泵壳的侧部设置有向回水区域的中央部位螺旋延伸的流道,该流道的末端形成所述的出水口。螺旋延伸的流道一方面将回水进行加压,另一方面在将回水甩出的过程中将出水口延伸至回水区域的中央部位处,从而在水泵相对于清洗机底部偏置的情况下,将出水口相对于清洗机底部居中布置,满足底部喷淋臂居中布置的需求。
20、优选地,所述水泵设置有自出水口边缘向上延伸的出水管,该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回水区域之上。该结构便于将水泵与底部喷淋臂连接。
21、优选地,所述出水管下端与出水口的衔接处形成有自下而上平滑过渡的导流曲面。该结构有利于降低流体在换向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以保持较大的水压及喷射扬程。
22、优选地,所述水泵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其切向连通的出水管段,所述回水区域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出水管段的水流出的出水开口。所述出水管段和水泵泵腔的衔接口与流道和水泵泵腔的衔接口在周向上相对布置。出水管段引出的水流可用供给清洗机的上层喷淋臂,采用上述结构,在便于对水进行分流的基础上,可平衡出水量,降低水泵晃动产生的噪音。
23、优选地,从俯视角度看,所述的回水区域呈矩形结构,所述水泵与集渣篮沿该矩形结构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矩形结构的第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内壁贴近集渣篮外侧壁布置,所述水泵靠近矩形结构的第二个宽度方向上的内壁布置。集渣篮呈圆筒状,本发明中水泵的主体部分也为圆盘状,二者并排且邻近布置后,占据的最小空间需要具有一定的长度及宽度,且长度大于宽度,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回水区域空间,提高回水效率,节约用水量。
24、进一步优选,所述的集渣篮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矩形结构的第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内壁成形为包围在该圆筒状结构外侧的圆弧面。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进一步节约回水区域空间的基础上,可降低集渣篮外围部分的回水量,而使回水自靠近水泵的集渣篮侧壁过滤后被顺势吸入水泵中,有利于提高集渣效果及回水效率。
25、在本发明中,所述回水区域在内胆底部居中布置,所述水泵相对于内胆底壁的中心偏置,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对应内胆底部中央部位布置。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将水泵与集渣篮并排且相邻布置,将加热件设置在水泵之下,这样就可以将回水区域做成紧凑的围合在水泵与集渣篮外围的矩形结构,大大缩小回水区域的空间,节约用水量,提高回水速度及水效;水泵的偏置出水口将出水引导至水泵边缘处,将水泵偏置在清洗机底部就能实现出水口的居中布置,基于此,集渣篮也可以在清洗机底部更加居中,有利于提高集渣效果,并进一步提高回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