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分离洗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58571发布日期:2024-11-22 17:21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分离洗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离心,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分离洗尘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在工商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面临垃圾物处理,特别是对碎片或颗粒型垃圾及灰尘进行处理,碎片或颗粒性垃圾和灰尘的处理通常都用吸尘器进行吸取处理,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尘风机高速旋转,在吸入口吸入空气,使集尘箱或集尘袋内产生负压,垃圾通过地刷、接管、软管等进入尘箱中的滤尘袋,垃圾和灰尘被留在滤尘袋内,然后再由人工对滤尘袋进行清理。传统吸尘器及其使用工作流程存在缺陷和痛点,一是吸尘器在吸尘过程中随着滤尘袋中垃圾和灰尘积累会很快被堵塞,使其空气通过的阻力不断增大,吸尘器的吸尘效率会不断下降;二是吸尘器工作完成后,需要人工对滤尘袋中的垃圾和灰尘进行二次清理,通常滤尘袋中的垃圾及灰尘会粘连在滤尘袋上,很难清除,在清除过程中人们会用力拍打滤尘袋,在空气中扬起大量灰尘,造成对空气环境污染,影响清理者及周边人士的身体健康。本技术寻找和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装置,首先是通过吸尘及垃圾离心分离装置在吸尘过程中将垃圾分离成固体垃圾和含有浮尘的尾气,固体垃圾直接进入垃圾桶,而尾气被导入水中,尾气以气泡形式通过水溶液后灰尘会融入水中,然后变成清洁空气被排出装置外排到空气中,实现高效环保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吸尘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采用模组化集成的方法,把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和尾气处理装置集成为一体,根据实际需要两大模组也可以独立分离和独立使用。本技术先经过吸尘与垃圾分离装置进行吸尘并分离成固体垃圾和含有浮尘的尾气,然后把尾气导入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并进入水体中,使尾气经过水体时微细浮尘融入水中,而清洁气体被抽风机抽走并排入空气中。本实用新型用一套集成装置,一次性作业同时实现吸尘、垃圾分离和尾气净化处理等三个作业流程,以有效解决传统吸尘器中用集尘袋收集垃圾会随着集尘袋中垃圾和灰尘增多阻塞导致吸尘器的吸力下降和吸尘效果随之下降的问题,也解决吸尘作业后仍需人工对集尘袋进行二次清理,不仅麻烦而且会扬起大量浮尘,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达到高效环保的效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心分离物处理装置,能够更高效和环保的吸尘与垃圾分离及其尾气液体过滤,包括:

3、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其包括第一筒体,第一顶盖、内腔隔板、垃圾容器、吸尘管、吸尘头和尾气排出管,所述第一筒体为密封或密气容器结构,所述内腔隔板将筒体内腔分割成上部集尘空间和下部垃圾容器放置空间,所述下部垃圾容器放置空间内设置有垃圾收集容器,所述上部集尘空间设置有吸尘管接口,所述吸尘管接口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外侧的吸尘头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所述上部集尘空间;

4、尾气液体过滤装模组,其包括第二筒体、第二顶盖、水容器、抽风机、尾气进入管和清洁空气排出管;所述第二筒体为密封或密气容器结构,所述第二筒体上设有第二顶盖,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下部放置有所述水容器,所述水容器内具有水体;所述第二顶盖上设有所述尾气进入管、所述抽风机和所述抽风管;所述尾气进入管穿过所述第二顶盖伸入到所述水容器的内部并伸入水体中,所述尾气进入管的进入水体的一端还设置有蜂窝挡板;以及

5、连接模组,其包括尾气通道,所述尾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和所述尾气液体过滤装模组,所述尾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尾气进入管和所述尾气排出管。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吸尘管在所述第一筒体内的开口的侧壁的延伸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面相切。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内腔隔板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之间的留有垃圾下落槽,所述垃圾下落槽的宽度为3cm-6cm,所述内腔隔板为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第一筒体内设置有垃圾下落引导管,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吸尘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部垃圾容器放置空间并开口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上方,所述内腔隔板上开设有引导管进入口,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通过所述引导管进入口进入所述下部垃圾容器放置空间。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吸尘管与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直接连接。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内腔隔板远离所述引导管进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空气流动槽和多个空气流动孔,所述空气流动槽和多个空气流动孔开设于所述尾气排出管的下方。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环形设置并朝向所述下部垃圾容器放置空间延伸。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内侧壁环形下降。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第一顶盖、所述第一筒体、所述垃圾收集容器和所述垃圾下落引导管采用一体化设置或分离式连接;

14、所述第二顶盖、所述第二筒体、所述水体容器、弧形蜂窝挡板和所述尾气进入管采用一体化设置或分离式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分离洗尘装置,所述尾气进入管伸入所述水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蜂窝状气孔;所述抽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抽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顶盖伸入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上部,所述抽风管进入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水花挡板,以阻挡水泡和水花进入抽风机,所述水花挡板与所述第二顶盖之间设有出风栅格。

16、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模组化的集成结构装置,其包括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模组和连接模组两大模组,三个模组可以集成一体装置,也可以分离成多个独立的装置并独立使用。对于多个模组集成一体的装置,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和尾气液体过滤模组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水平分布也可以是竖直分布,视工业结构设计中具体情况而定。其中,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作用是吸取垃圾及灰尘并将其分离形成固体垃圾和含有浮沉的尾气;尾气液体过滤模组的作用是将吸尘与垃圾分离模组中产生的尾气或者吸尘头直接吸取的灰尘送人液体中进行液体过滤,尾气中的灰尘通过水体时会融入水中,清洁空气则由抽风机排出。两个模组通过尾气通道相连接,尾气通道的作用是连通两大模组,将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产生的尾气导入到尾气液体过滤模组,因此尾气通道不限于管道,也不限于某种形状,可以是管道(包括硬管和软管)或其他形式的空气通道。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的优点和附加功能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并在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进一步了解到。

18、下面,分别对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与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模组包括:第一筒体,第一筒体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为其他合适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为方便于说明,这里主要以圆筒状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筒体上设置有第一顶盖。第一顶盖上有密封橡胶圈与筒体之间形成密封(密气)状态。但第一顶盖可以自由打开和分离,以便可以提出第一筒体内下方的垃圾桶倒掉垃圾。第一筒体的第一顶盖上设有尾气排出管,尾气排出管的下端与第一筒体的上部空间相通并设有尾气排出栅格,上端出口与尾气通道相连通,可将尾气通过尾气通道送入到尾气液体过滤装置中进行过滤处理。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和垃圾分离结构模组,根据垃圾进入垃圾桶的引导方式和隔板的设计形状不同,可以采用三种方案,三种方案基本原理相同,主要区别是内腔隔板结构形状以及垃圾进入垃圾桶的设置和引导方式不同。

21、在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结构方案一中,吸尘管连通接口的开口朝向与第一筒体的内壁面相切进入第一筒体内的空腔,而内腔隔板在周边缘的大概三分之二留有3到6厘米左右的垃圾下落槽,垃圾下落槽应设置于第一筒体的垃圾吸管进入口相对的第一筒体内侧,当垃圾被吸取进入第一筒体时,由于空气吸力垃圾会沿着第一筒体内侧壁运动,在垃圾本身重力作用下会穿过垃圾下落槽向下冲入垃圾桶内。进一步地,内腔隔板可以设置多块,可以设置为水平的,也可以设置为一侧倾斜向下的,倾斜向下设置的内腔隔板可使落在内腔隔板上的固体垃圾沿倾斜面顺利滑落至底部垃圾桶内。内腔隔板的作用是阻挡固体垃圾被吸入尾气排放管。

22、在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结构方案二中,垃圾下落引导管一端与吸尘管相连通,另一端沿着第一筒体外侧壁盘旋下降并在内腔隔板之下的内腔壁上开口于垃圾桶上方;内腔隔板在远离垃圾下落引导管开口的一侧设有空气流通槽和多个空气流通孔,用于尾气排出并进入尾气排放管,以形成空气从吸尘头到尾气排出管并进入尾气液体过滤装置,然后由抽风机抽出第一筒体外进入空气中的整个气流通道。

23、在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结构方案三中,垃圾下落引导管一端与吸尘管相连通,另一端沿着第一筒体上部内腔盘旋下降并穿过内腔隔板开口于垃圾桶口上方;内腔隔板在远离吸尘管和吸尘头的开口一侧设有开口,用于垃圾下落引导管穿过并开口于下方的垃圾桶口上方;在内腔隔板另一侧、尾气排出管的下方留有空气流通孔和空气流通槽,用于尾气排出并进入尾气排放管,以形成空气从吸尘头到尾气排出管并进入尾气液体过滤装置,然后由抽风机抽出筒体外进入空气中的整个气流通道。

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在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结构方案二和方案三中,设有垃圾下落引导管。在方案二中,垃圾下落引导管沿着第一筒体的内侧壁逐步向下盘旋至内腔隔板的下方并开口于垃圾桶口的上方;在方案三中,垃圾下落引导管在第一筒体的内腔沿着内腔壁逐步向下盘旋并穿过内腔隔板开口于垃圾桶口上方。在方案三中,垃圾下落引导管设置为可移除的活动密封管,可以与垃圾吸管接头分离并随顶盖和隔板一同移走,以便可以将吸尘与垃圾分离装置内腔下部的垃圾桶提出并倒掉垃圾。

2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在第一筒体上部设有与吸尘管相连通的接口,用于连接吸尘管,吸尘管的一头连接吸尘头。在方案一中,吸尘管另一头在第一筒体内腔开口并且开口方向与内腔壁相切;在方案二和方案三中,吸尘管的另一头直接连接垃圾下落引导管,吸尘时垃圾通过垃圾下落引导管引导直接进入垃圾桶中。

2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在吸尘管上设有可切换阀门:在需要同时吸取固体垃圾和灰尘的时候,可以同时打开吸尘管上进入吸尘与垃圾分离装置的筒体内腔的阀门和尾气液体过滤装置上尾气进入管的阀门,以同时完成吸尘与垃圾分离和尾气液体过滤两个过程;在没有大的固体垃圾或固体垃圾很少,只是需要吸取灰尘的时候,可以切换为吸尘管直接连接尾气液体过滤装置的尾气进入管,实现吸尘和灰尘液体过滤的过程。

2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所述吸尘和垃圾分离模组在吸尘和垃圾分离结构筒体的下部分空腔、在隔板下方都设置有垃圾桶作为垃圾收集容器。当垃圾收集到一定程度,可以打开吸尘和垃圾分离筒体顶盖和内腔隔板,提出垃圾桶倒掉和清理,然后放回并盖回密封顶盖。

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模组包括:第二筒体,第二筒体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为其他合适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为方便于说明,这里主要以圆筒状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筒体上设置有第二顶盖。第二顶盖上有密封橡胶圈与筒体之间形成密封(密气)状态,但第二顶盖可以自由打开和分离,以便可以提出第二筒体内下方的水容器倒掉污水。

2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筒体内腔下部放置装载有水体的水容器,水容器装载水体的水位线应高于尾气进入管下端的蜂窝状气孔,防止尾气没有经过水体而直接被抽风机抽取,同时,要与抽风机抽风口有适当距离,防止溅起的水花被抽风机抽到。

30、第二顶盖上设有尾气进入管,尾气进入管上端与尾气通道相连通,可以将吸尘及垃圾分离结构产生的尾气经过尾气通道送人到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尾气进入管的下端穿过顶盖伸入到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内腔下部的水容器底部并深入水体中。在尾气进入管的下部约四分之一(必须在液体液面之下)设有蜂窝状气孔,使尾气可以通过蜂窝气孔进入水体之中,蜂窝数量和孔径的大小应适度,保证既可以让尾气畅通,又使进入水体的气泡尽可能小,以增加尾气融入水体的效果,同时又防止尾气进入水体时气流太大而扬起大量水花从而可能会被抽风机抽到。

31、在尾气进入管的下端、液体水面之上和蜂窝状气孔之上设置有固定的弧形蜂窝挡板,弧形蜂窝挡板可以随同顶盖及尾气进入管一同打开和移除,以便可以将下面的水容器提出倒掉污水。尾气进入管的下端的蜂窝挡板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尾气进入水体时扬起的水泡,防止液体被抽风机吸取到。进一步地,蜂窝挡板的形状不限于弧形,也可以设置多块,以增加阻挡水花和水泡的效果。

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模组的筒体外壳顶盖侧边上还设有抽风机和抽风管,抽风机的位置不作限定,只需要抽风管能连通抽风机吸风口与筒体上部内腔即可。抽风管上端与抽风机的吸风口相连通,下端穿过顶盖伸入筒体内腔上部,在抽风管正下面固定设置一块水花挡板,以阻挡水泡和水花进入抽风机,在水花挡板与顶盖之间设有出风栅格,作为抽风机抽吸密封筒体内空气的出气口。进一步地,水花挡板可以设置多块,并不限于某种形状。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及其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可以设置成一种模组化的集成结构装置,也可以两个模组独立分离和独立使用,两大模组结构上和功能在技术上或实际上是可以独立实施的,两大模组在结构上的联系只有尾气通道。在两大模组集成装置中功能上是分工负责:尾气液体过滤装置的作用是吸风从而为吸尘与垃圾分离装置提供吸力并将其在垃圾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尾气送人水体中进行净化;吸尘与垃圾分离结构的作用是吸取垃圾并将吸取的垃圾分离成固体垃圾导入垃圾桶和形成含有浮沉的尾气并送人尾气液体过滤装置中。具体过程是:当尾气液体过滤装置抽风机开机时,会在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内空腔产生负压,这种负压会通过尾气通道传递到吸尘与垃圾分离装置并在其内空腔形成负压,这种负压通过垃圾吸管进一步传递到垃圾吸头吸取垃圾和灰尘。垃圾灰尘进入吸尘及垃圾分离装置后,固体垃圾会在吸气和重力作用下沿着第一筒体内侧壁或者垃圾下落引导管落入底部的垃圾桶内,带有浮尘的尾气则通过尾气通道被吸入到尾气液体过滤装置并进入水体中,尾气通过水体时浮沉会融入水中,清洁空气则由抽风机吸走并排入大气中。当完成吸尘作业后,只需打开并移除第一顶盖,将第一筒体中的垃圾桶提出倒掉,再将第二筒体中水容器提出,倒掉溶有灰尘的污水,并更换净水即可,简化了吸尘和吸尘后的清理流程,不仅方便而且有效避免了上述传统吸尘器的不足和缺陷,达到高效环保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