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7296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并且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在地下室结构中,外墙兼顾受力与防水双重要求,自身重力和防水条件成为限制其装配式建造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国家与地方政府重视建筑的工业化发展,随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地下室外墙的装配式建造成为可能。因此,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实现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在支护桩和地下室结构之间设立永久支撑,并采用装配式的地下室外墙,现场施工简单快捷,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支护桩,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地下室外墙,所述地下室外墙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拼装构成,纵向上相邻的两层地下室外墙之间通过现浇式梁板连接,横向上两层地下室外墙之间通过现浇式立柱连接;最下方的地下室外墙与基础筏板连接;所述支护桩与主体结构之间设有外伸支撑,所述外伸支撑一侧与基础筏板和现浇式梁板的连接,另一侧与支护桩固定连接;所述支护桩在所述外伸支撑的连接下成为地下永久性支护体系的一部分。为便于地下室外墙的安装,同时便于地下室外墙和支护桩与外伸支撑的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地下室外墙的边缘设有凸起部,地下室外墙边缘预留钢筋;所述支护桩内设置钢板预埋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外伸支撑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外伸支撑的一端通过所述预留钢筋与地下室外墙连接,外伸支撑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钢板预埋件与支护桩连接。外伸支撑内的钢筋与地下室外墙的预留钢筋以及支护桩内的钢板预埋件焊接连接,施工简单且连接可靠。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基础筏板和现浇式梁板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上的凸起部相配合。通过预留槽可实现地下室外墙的快速安装,同时可以保证地下室外墙的垂直度。为满足结构的防水要求,并加强预制板和现浇构件连接处的防水施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预留槽内部埋置橡胶止水条。为满足运输的需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构成地下室外墙的预制混凝土结构为预制混凝土板,预制混凝土板包括位于两端的边板和位于所述边板之间的中间板,所述边板和中间板相连接的边缘处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槽。若一面地下室外墙为一块整体的预制混凝土板的话,当地下室外墙的尺寸较大时,会导致不便于运输的问题,将一面地下室外墙设为由两块边板和一块中间板构成,满足运输需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体结构的地下部分包含至少一层完整的地下室,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侧设有防水保温层。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对上述的结构进行构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作基坑支护结构,在支护桩内设置钢板预埋件;步骤2):基坑开挖;步骤3):施作基坑底部垫层、基础筏板及其外伸支撑,在基础筏板上表面需要安装地下室外墙的位置设置预留槽;步骤4)施作构成地下室外墙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地下室外墙的下边缘设有与所述预留槽相配合的凸起部,地下室外墙边缘预留钢筋;步骤5):施作最底层地下室的立柱、梁板及外伸支撑,所述立柱、梁板和外伸支撑均采用现场浇筑;步骤6):依次进行更上一层的地下室结构施工,包括预制地下室外墙板的制作与安装,相应立柱、梁板和外伸支撑的现场浇筑;步骤7):施作地下室外墙的防水保温层;步骤8):基坑肥槽土体回填并分层夯实。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步骤1)中,所述基坑支护结构为桩锚支护、桩撑支护或者双排桩支护,基坑支护结构中的支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制管桩或者方桩。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构成地下室外墙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采用工厂化制作,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上部预先埋置吊环,通过吊装安放;所述的外伸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外伸支撑的一端通过所述预留钢筋与地下室外墙连接,外伸支撑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钢板预埋件与支护桩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地下室外墙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装配式施工可做到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的效果、并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2、在支护桩和地下室外墙之间设置了永久性的外伸支撑,支护桩作为受弯构件设计,刚度强度较大,在地下室外墙和支护桩之间设置外伸支撑从而建立永久支护结构,有效减小地下室外墙所受土压力,减薄地下室外墙厚度,降低地下室外墙自重,为地下室外墙结构的工厂化加工和现场装配提供条件。3、支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留有肥槽,为后续装配式安装和防水施工提供了空间,施工简单快捷,代表了地下室施工的新趋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中整体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图1中两层地下室外墙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发明中任意一层地下室外墙及现浇式立柱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任意一层地下室外墙及现浇式立柱的横向剖视图。图中:1-地下室外墙、2-现浇式立柱、3-现浇式梁板、4-基础筏板、5-支护桩、6-冠梁、7-外伸支撑、8-预留钢筋、9-预留槽、10-回填土、11-预埋钢板、12-防水保温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2所示。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支护桩5,支护桩5顶端设有冠梁6,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地下室外墙1,所述地下室外墙1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拼装构成,纵向上相邻的两层地下室外墙1之间设有现浇式梁板3,横向上相邻的两面地下室外墙1之间设有现浇式立柱2;所述支护桩5与主体结构之间设有永久性的外伸支撑7,所述外伸支撑7设置在基础筏板4和现浇式梁板3相对于支护桩5之间,外伸支撑7的上表面与相对应的基础筏板4或者现浇式梁板3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地下室外墙1与所述支护桩5之间填充有回填土10,所述支护桩5在所述外伸支撑7的连接下成为地下永久性支护体系的一部分。为便于地下室外墙的安装,同时便于地下室外墙和支护桩与外伸支撑的连接,所述地下室外墙1的下边缘设有凸起部,地下室外墙1的其余三个边缘预留钢筋8;所述支护桩5内设置钢板预埋件,钢板预埋件位于支护桩5的外侧。所述的外伸支撑7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外伸支撑7的一端通过所述预留钢筋8与地下室外墙1连接,外伸支撑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钢板预埋件与支护桩5连接。外伸支撑7内的钢筋与地下室外墙1的预留钢筋8以及支护桩5内的钢板预埋件焊接连接,施工简单且连接可靠。所述基础筏板4和现浇式梁板3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预留槽9,所述预留槽9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上1的凸起部相配合。如图2所示,与现浇式梁板3相配合的地下室外墙1的底端还设有预埋钢板11,地下室外墙1与现浇式梁板3通过预留槽9卡位连接,并通过预埋钢板11进行焊接处理。如图3所示,预留钢筋8伸出地下室外墙1的边缘外部,预埋钢板11沿地下室外墙1的下边缘均匀分布有多个。为满足结构的防水要求,并加强预制板和现浇构件连接处的防水施工,所述预留槽9内部埋置橡胶止水条。构成地下室外墙1的预制混凝土结构为工厂化制作的预制混凝土板,如图4所示,所述预制混凝土板包括位于两端的边板和位于所述边板之间的中间板,所述边板和中间板相连接的边缘处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槽。若一面地下室外墙1为一块整体的预制混凝土板的话,当地下室外墙的尺寸较大时,会导致不便于运输的问题,将一面地下室外墙设为由两块边板和一块中间板构成,降低了加工的难度,同时满足运输需求。如图3、图4所示,现浇式立柱2的横截面上存在与地下室外墙1的边缘相适应的凸起部,不仅起到连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1的作用,还对地下室外墙1形成支撑和定位,能保证地下室外墙1的牢固和垂直度,增加地下室外墙1的强度和承重能力。所述主体结构的地下部分包含至少一层完整的地下室,所述地下室外墙1的外侧设有防水保温层12。一种基于基坑支护桩的地下室外墙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方法,以两层完整的地下室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作基坑支护结构,在支护桩5内设置钢板预埋件;步骤2):基坑开挖;步骤3):施作基坑底部垫层、基础筏板4及其外伸支撑7,在基础筏板4上表面需要安装地下室外墙1的位置设置预留槽9;步骤4)施作构成地下室外墙1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地下室外墙1的下边缘设有与所述预留槽9相配合的凸起部,地下室外墙1的其余三个边缘设置预留钢筋8;步骤5):施作最底层地下室的立柱、梁板及外伸支撑,所述立柱、梁板和外伸支撑均采用现场浇筑;步骤6):依次进行更上一层的地下室结构施工,包括预制地下室外墙板的制作与安装,相应立柱、梁板和外伸支撑的现场浇筑;步骤7):施作地下室外墙的防水保温层;步骤8):基坑肥槽土体回填并分层夯实。步骤1)中,所述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基于支护桩的挡墙式支护结构,包含桩锚支护、桩撑支护、双排桩支护等形式,支护桩5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制管桩或者方桩等。步骤3)中,所述基础筏板4上表面预留槽9所在位置即为地下室外墙1安装位置,预留槽尺寸依据预制地下室外墙板尺寸而定。步骤4)中,构成地下室外墙1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采用工厂化制作,预制外墙板具体尺寸依据地下室结构而定,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预制混凝土板包括位于两端的边板和位于所述边板之间的中间板,所述边板和中间板相连接的边缘处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槽。若一面地下室外墙1为一块整体的预制混凝土板的话,当地下室外墙的尺寸较大时,会导致不便于运输的问题,将一面地下室外墙设为由两块边板和一块中间板构成,降低了加工的难度,同时满足运输需求。步骤4)中,基础筏板4的预留槽9内预先安放橡胶止水带,预制地下室外墙上部预先埋置吊环,通过吊装安放,依靠预留槽9与地下室外墙1卡位连接,并通过调节支撑精确外墙板安放位置和墙板的垂直度。步骤5)中,所述的外伸支撑7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外伸支撑7的一端通过所述预留钢筋8与地下室外墙1连接,外伸支撑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钢板预埋件与支护桩5连接。步骤5)中,预制地下室外墙板上部借助预留钢筋8与地下室外墙梁板连接,侧边借助预留钢筋8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立柱连接,连接方式均为后浇整体式连接。步骤6)中,最底层之外的预制地下室外墙板的下边通过预留槽9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梁板连接,连接方式为通过预留槽卡位连接,分别在预制地下室外墙板和梁板连接位置处设置预埋钢板11,预埋钢板11通过焊接连接。步骤7)中,所述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温层12依据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温的传统做法,着重加强预制板连接位置的防水,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连接位置处侧要做特殊处理,接缝位置处要先铺设外贴式止水带,止水带外侧要做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两边要进行磨平处理,再在保护层外侧施工地下室外墙的防水保温层12,防水保温层12覆盖整个地下室外部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