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及其形成的河岸缓冲带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13450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还涉及一种采用上述方法构建而成的缓冲带。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激增、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岸带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出现植被状况破坏,水体状况不断恶化,土壤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等现象。世界上20%的河岸带植被已经不复存在,剩余的也在迅速消失。在过去的二百年间,北美和欧洲地区超过80%的河岸带廊道已经消失,在日本,城市化及农业的发展导致河岸带植被迅速消失,大量的河岸带被开发为畜牧业和农业用地。我国以黄河沿岸河岸带为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一直在增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问题的提出,河岸带已成为流域生态学各专业之间相互影响的焦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也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及其河岸缓冲带。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

(1)河岸生态系统调研分析,选择河流水深最多为5米的河岸陆地区域,作为河岸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区域;通过对河岸植被、河岸水质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在该分析结果上进行综合评价;

(2)退化原因识别分析,对河岸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流域范围内的人类干扰进行回顾性评价,从而识别影响河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物理作用过程,以及导致其退化的干扰因子;

(3)生态恢复目标确定,在步骤(1)和步骤(2)基础上确定河岸生态系统恢复目标;

(4)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包括生态环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本发明提供的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还可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在步骤(1)中,首先对河岸植被进行调查,接着对调查结果进行重要值计算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最后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

在步骤(1)中,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根据河岸带水质监测结果,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在步骤(1)中,随机选取河岸土壤样品,挑除砂石、植物根系、小动物杂质,首先进行土壤微生物量测定,然后将土壤样品进行自然风干;将风干样品平铺在厚塑料板上,用木棍对样品进行滚压粉碎,使样品全部通过孔径为2mm的土壤筛。

根据步骤(4)制定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方案种植本地土著植物,具体为,构建区域距离河流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水生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和陆生植物带。

所述水生植物带内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漂浮和沉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湿生植物带和\或所述陆生植物带内种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挺水植物包括灯芯草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禾本科、香蒲科、泽泻科、花蔺科、千屈菜科、鸢尾科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草本植物沙打旺、白花三叶草、狗尾草、高羊茅、黑麦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岸缓冲带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采用上述方法构建而成。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河岸缓冲带的构建方法及其河岸缓冲带带来的有益效果为:河岸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气候资源和休闲娱乐旅游资源等,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保护功能:河岸带通过植被根系固持河岸土壤,降低对河岸的冲刷,提高岸坡稳定性;植物枝叶的遮荫作用可以使叶冠以下空间及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为生物及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微环境;贮存水分和营养物质,为生物生长提供食物来源;昆虫、爬行类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在水域和陆地之间自由活动和迁徙,又将带动植物的繁衍,起到提高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2)缓冲功能:通过河岸植被带的过滤、渗透、吸收、拦截、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效应,降低进入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物,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体、防控灾害的功能。

(3)连接功能:河岸带将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连接起来,促进两个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输交换,并发挥着源、汇功能;

(4)资源功能:河岸带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增添了河流和湖泊周围的景色,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和亲水场所,并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基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河岸缓冲带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岸缓冲带构建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1)河岸生态系统调研分析,选择河流水深最多为5米的河岸陆地区域,作为河岸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区域;通过对河岸植被、河岸水质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在该分析结果上进行综合评价;

河岸带植被是河岸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生物量,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迁徙的廊道;首先进行植被调查结果,接着对其进行重要值计算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最后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

目前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本发明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根据河岸带水质监测结果,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富营养化评价是通过与水体营养状态有关的一系列指标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营养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河流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主要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是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河岸带的生态状况,从而为河岸带的生态建设提供相关依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结构稳定性评价、景观适宜性评价、生态健康评价和生态安全性评价四个部分;根据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特点,本发明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

(2)退化原因识别分析,对河岸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流域范围内的人类干扰进行回顾性评价,从而识别影响河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物理作用过程,以及导致其退化的干扰因子;

在详细了解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基础上,对河岸带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流域范围内的人类干扰进行回顾性评价,从而识别影响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物理作用过程,以及导致其退化的干扰因子;其中,正确识别自然影响和人为干扰所造成的河岸带功能和特性的改变最为关键。

(3)生态恢复目标确定,在步骤(1)和步骤(2)基础上确定河岸生态系统恢复目标;在问题诊断基础上,根据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定义与要素的分析确定管理目标,如恢复和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进而保护相邻水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持自然的系统演替和生态学工程;合理地开发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开发的需要;维持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4)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包括生态环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生态环境恢复主要包括湖滨带底质修复、湖泊水文和水质条件的改善等;底质修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淤泥的疏浚,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由营养物质形成的絮状胶体、半休眠状活体藻类和植物残骸等,底质修复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营造沉水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湖滨带的地形地貌、受光量、水温、水深和水动力条件等都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水质控制技术主要有湿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高营养底泥疏浚技术及引水冲洗等。

群落结构恢复应优先选用适应环境条件、净化和抗干扰能力强的土著种;群落空间配置要根据湖滨带形态、底质、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不同生活型植物;同时应结合优势种的季节变动性,保证水生植物具有周年连续性。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配置和调控、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景观设计及建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生态系统的调控是以生态演替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生态系统施以人为作用,促使其结构和功能向人们需要的方向演替,在对太湖及滇池围隔实验研究中,通过配置不同食性鱼类,围隔内浮游植物及水生微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河岸缓冲带构建方法,在步骤(1)中,首先对河岸植被进行调查,接着对调查结果进行重要值计算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最后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

在步骤(1)中,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根据河岸带水质监测结果,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在步骤(1)中,随机选取河岸土壤样品,挑除砂石、植物根系、小动物杂质,首先进行土壤微生物量测定,然后将土壤样品进行自然风干;将风干样品平铺在厚塑料板上,用木棍对样品进行滚压粉碎,使样品全部通过孔径为2mm的土壤筛。

土壤是反映河岸带生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样品采用传统随机取样方法,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挑除砂石、植物根系、小动物等杂质,首先进行土壤微生物量测定,然后将剩余新鲜土样和泥采用室内自然风干法进行风干;将风干样品平铺在厚塑料板上,用木棍对样品进行滚压粉碎,剔除植物细根和杂物,使样品全部通过孔径为2mm的土壤筛,对未通过筛子的土粒,再次研磨,直至全部过筛孔;土样的测定指标有含水率、细菌数量、pH、阳离子交换量、全磷、全氮、有机质和过氧化氢酶。

根据步骤(4)制定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方案种植本地土著植物,具体为,构建区域距离河流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水生植物带1、湿生植物带2和陆生植物带3,所述水生植物带内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漂浮和沉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湿生植物带和\或所述陆生植物带内种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挺水植物包括灯芯草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禾本科、香蒲科、泽泻科、花蔺科、千屈菜科、鸢尾科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草本植物包括沙打旺、白花三叶草、狗尾草、高羊茅、黑麦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一

在河岸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区域距离河流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水生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和陆生植物带,在水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金鱼藻、菹草,芡实、香蒲、千屈菜、灯芯草,湿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沙打旺、白花三叶草,陆生植物带中种植刺槐、大叶女贞。

按照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内容完成施工,待植物覆盖率达到100%后,检测其相关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该河岸生态缓冲带对径流TN的去除效率为60%,TP的去除效率为47.3%,SS的去除效率为73.4%,COD的去除效率为35.8%。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氧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SS是英语(Suspended Substance)的缩写,即水质中的悬浮物。是衡量水体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施例二

在河岸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区域距离河流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水生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和陆生植物带,在水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狸藻、黑藻、蕹菜、红菱、水鳖、大薸、三棱水葱和窄叶泽泻,湿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白花三叶草、狗尾草,陆生植物带中种植旱柳、乌桕、臭椿。

按照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内容完成施工,待植物覆盖率达到100%后,检测其相关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该河岸生态缓冲带对径流TN的去除效率为58%,TP的去除效率为60%,SS的去除效率为70.4%,COD的去除效率为37.8%。

实施例二

在河岸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区域距离河流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水生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和陆生植物带,在水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狸藻、黑藻、蕹菜、红菱、三棱水葱和窄叶泽泻,湿生植物带中交错种植狗尾草、高羊茅、黑麦草,陆生植物带中种植黄山栾树、银杏、丝绵木。

按照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内容完成施工,待植物覆盖率达到100%后,检测其相关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该河岸生态缓冲带对径流总氮TN的去除效率为65%,总磷TP的去除效率为50%,SS的去除效率为50.4%,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率为45.8%。

如图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河岸缓冲带,该河岸缓冲带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构建方法构建而成,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