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逆作施工框架支护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超大型基坑节约型的逆作施工框架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顺作法施工超大面积深基坑,其优点是与主体关联度低,施工较为便捷。但是对于超大规模基坑来说,需要设置和拆除大量临时支撑,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基坑工程的造价,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另外,临时支撑所具有的长度大和整体刚度小的特点,也会给基坑变形带来很大影响。为了控制基坑变形过大的不利影响,近些年工程界提出不少改进方法,如“一种地下室全逆作施工方法”(专利申请号:99116260.9),采用建筑物主体结构与地下连续墙和楼面梁板结构组成地下室全逆作的支撑体系,可有效的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进而保护基坑和周围环境,而且相对于顺作法,可以节省大量的临时支撑费用。但该工法对施工要求较高,暗挖土方直接影响了出土效率和施工工期。而对于超大规模基坑开挖,结构构件繁多,节点处理所需耗费材料和人工已成为此类工程不可回避的问题。如“逆作法一柱一桩的施工工艺及其校正装置”(专利申请号:200710306590.0),对于桩柱的垂直度控制精度可达1/500以上。但对于临时立柱桩而言,在提高施工效率和控制施工成本前提下,垂直度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又如“一种用于逆作法基坑工程的梁柱节点”(专利申请号:200810033013.3),提出了解决梁柱节点位置钢筋穿越较难的问题,但是该方法成本较高,需将此统一应用于大规模基坑开挖工程中以降低其应用成本。
当前环保节能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对于超大型地下空间而言,基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其全寿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其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是非常集中的。因此,应尽可能的减少临时支护结构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将其与永久性结构体系相结合,对超大基坑进行统一开发建设,提高构件模板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可有效提高构件模板使用效率的适用于超大型基坑节约型的逆作施工框架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超大型基坑节约型的逆作施工框架支护结构,该结构包括由立柱桩与设置在立柱桩上的至少一道支撑框架组成的可拆卸的主楼区框架及永久性的非主楼区框架。
所述的支撑框架由支撑梁相互连接组成,两连接的支撑梁之间形成梁柱节点,所述的立柱桩与支撑框架的梁柱节点相连接。
所述的立柱桩包括永久性立柱和临时立柱,所述的支撑梁包括支撑结构梁和临时支撑梁,所述的支撑框架包括由支撑结构梁组成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和设置在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内的由临时支撑梁组成的主楼区支撑框架。
所述的主楼区框架包括临时立柱和和设置在临时立柱上的主楼区支撑框架,该主楼区支撑框架包括由临时支撑梁组成的多个环形围檩和设置在环形围檩外侧的方形围护结构,主楼区框架采用临时混凝土支撑,在施工完成后即拆除;
所述的非主楼区框架包括永久性立柱和设置在永久性立柱上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该非主楼区支撑框架为由支撑结构梁组成的网状支撑结构,非主楼区框架采用结构梁作为支撑,立柱桩为永久性立柱,非主楼区框架既能在施工时作为支护结构和施工结构使用,施工结束后又能作为结构梁,最大限度的结合了永久性结构体系,提高了构件模板的使用效率。
所述的支撑框架从上到下在立柱桩上设有三道,其中,第一道支撑框架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上设有施工栈桥,该施工栈桥由结构楼板组成,并接通各主楼区支撑框架的环形围檩以及非主楼区支撑框架的边框。
所述的永久性立柱顶端设有浇筑口,该浇筑口包括两个PVC套管,PVC套管顶部开口高出施工栈桥5~10cm,以防止地面水经由PVC套管流入基坑。
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和主楼区支撑框架连接处的支撑结构梁与临时支撑梁通过封头板连接,所述的支撑结构梁和临时支撑梁之间设有膨胀混凝土传力带,该膨胀混凝土传力带的后浇带交接处设有H型钢,所述的封头板与膨胀混凝土传力带之间通过多个圆柱头焊钉固定连接,各连接部件形成一个不均匀沉降控制结构,有效的防止了框架内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
所述的立柱桩上设有多个钢牛腿,该钢牛腿位于立柱桩与支撑梁的交接处,支撑梁中的预留钢筋遇到立柱桩时通过钢牛腿转换方向。
所述的钢牛腿设有16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超大基坑框架分为主楼区框架与非主楼区框架两部分,其中,主楼区框架采用临时混凝土支撑和临时立柱等临时性支撑体系,非主楼区框架采用永久性结构体系作为支撑,既保证了框架的结构强度,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临时支撑结构的使用,提高了支撑模板的使用效率;
(2)主楼区框架与非主楼区框架的连接结构采用封头板以加强与框架主体的连接,并混凝土传力带和H型钢提高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框架各部件的整体性,有效的防止了框架内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超大基坑框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梁柱节点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均匀沉降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立柱桩1,支撑结构梁2,临时支撑梁3,环形围檩4,施工栈桥5,方形围护结构6,钢牛腿7,封头板8,混凝土传力带9,H型钢10,圆柱头焊钉11,支撑梁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适用于超大型基坑节约型的逆作施工框架支护结构,包括由立柱桩1和设置在立柱桩1上的三道支撑框架组成的可拆卸的主楼区框架和永久性的非主楼区框架,支撑框架由支撑梁12相互连接组成,两连接的支撑梁12之间形成梁柱节点,立柱桩与支撑框架的梁柱节点相连接,立柱桩1包括永久性立柱和临时立柱,支撑梁12包括支撑结构梁2和临时支撑梁3,支撑框架包括由支撑结构梁2组成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和设置在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内的由临时支撑梁3组成的主楼区支撑框架。
主楼区框架包括临时立柱和和设置在临时立柱上的主楼区支撑框架,该主楼区支撑框架包括由临时支撑梁3组成的多个环形围檩4和设置在环形围檩4外侧的方形围护结构6,主楼区框架采用临时混凝土支撑,在施工完成后即拆除;
非主楼区框架包括永久性立柱和设置在永久性立柱上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该非主楼区支撑框架为由支撑结构梁2组成的网状支撑结构。
非主楼区支撑框架和主楼区支撑框架连接处的支撑结构梁2与临时支撑梁3通过封头板8连接,支撑结构梁2和临时支撑梁3之间设有膨胀混凝土传力带9,该膨胀混凝土传力带9的后浇带交接处设有H型钢10,封头板8与膨胀混凝土传力带9之间通过7个圆柱头焊钉11固定连接,封头板8、混凝土传力带9和H型钢10连接形成一个不均匀沉降控制结构,有效的防止了框架内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
支撑框架从上到下在立柱桩1上设有三道,其中,第一道支撑框架的非主楼区支撑框架上设有施工栈桥5,该施工栈桥5由结构楼板组成,并接通各主楼区支撑框架的环形围檩4以及非主楼区支撑框架的边框。
永久性立柱顶端设有浇筑口,该浇筑口包括两个PVC套管,PVC套管顶部开口比施工栈桥4高出5~10cm,以防止地面水经由PVC套管流入基坑。
立柱桩1在其余支撑梁12的交接处设有16个钢牛腿,支撑梁12中的预留钢筋遇到立柱桩1时通过钢牛腿16转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