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式防洪堤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983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式防洪堤坝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洪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式防洪堤坝。



背景技术:

雨季时,国内外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目前,常用的应急型防洪堤坝是由人力搬运沙袋、单层金属材质板或玻璃板结合水泥构建而成。这些方案存在着搭建速度慢、安全性差、连接不严密、人力物力消耗巨大、适用范围不广泛和造价高昂等问题。

现有的防洪堤坝制作比较麻烦,在险情突然来临时无法快速搭建。而且定型效果较差,修建时浪费大量材料,零部件不便于存储。

另外,也有些地区在洪水来临前修建永久性堤坝,其位置固定,无法移动,在险情退去时,也无法快速干净地将其撤除,严重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产生活,另外其存在密封性差和使用不够灵活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式防洪堤坝,能够在出现洪水险情时在合适位置进行快速搭建,且宽度和侧板倾角能够根据险情进行针对性调节,稳定性和密封性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移动的折叠式防洪堤坝,包括至少两个单体,每个单体包括底板、通过转轴铰接在底板两侧的侧板、设置在底板和侧板之间的支撑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定位桩,定位桩的下端凸出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所述底板和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填充物;相邻所述单体的侧板之间通过n形的连接件相连,最外侧的单体外端通过端板封闭;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侧板的外侧均涂布有防锈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桩和所述底板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通过球头铰链和下固定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杆的顶端通过球头铰链和上固定板连接在所述侧板的内侧,所述支撑杆为螺纹套筒伸缩杆,所述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板通过螺钉分别安装在底板和侧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n形的连接件和侧板的表面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两个侧板之间通过加强杆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的上边缘铰接设置有窄条形的辅助连接板,所述辅助连接板的长度小于所述侧板的宽度,所述加强杆为螺杆,加强杆横向穿过辅助连接板,加强杆上配设四个螺母进行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单体的零部件能够拆卸或折叠,便于运输,能够在出现洪水险情时进行快速运送到位并搭建,其拦截洪水的有效宽度和侧板的倾角能够根据险情进行针对性调节,其横断面为梯形结构,稳定性好,且单体间密封性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单体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n形的连接件和相邻侧板之间的装配关系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n形的连接件和相邻侧板之间的装配关系立体图。

图中:1、底板 2、转轴 3、侧板 4、支撑杆 5、定位桩 6、上固定板 7、下固定板 8、加强杆 9、辅助连接板 10、螺母 11、连接件 12、端板 13、球头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同时参看附图1-3,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包括至少两个单体,每个单体包括底板1、通过转轴2铰接在底板1两侧的侧板3、设置在底板1和侧板3之间的支撑杆4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的定位桩5,定位桩5的下端凸出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所述底板1和两个侧板3之间设有填充物;相邻所述单体的侧板3之间通过n形的连接件11相连,最外侧的单体外端通过端板12封闭;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和所述侧板3的外侧均涂布有防锈漆。

所述定位桩5和所述底板1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通过球头铰链13和下固定板7连接在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杆4的顶端通过球头铰链13和上固定板6连接在所述侧板3的内侧,所述支撑杆4为螺纹套筒伸缩杆,所述下固定板7和上固定板6通过螺钉分别安装在底板1和侧板3上。

所述n形的连接件11和侧板3的表面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两个侧板3之间通过加强杆8相连接。

所述侧板3的上边缘铰接设置有窄条形的辅助连接板9,所述辅助连接板9的长度小于所述侧板3的宽度,所述加强杆8为螺杆,加强杆8横向穿过辅助连接板9,加强杆8上配设四个螺母10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需要防洪抗洪时,根据险情特性和地理环境,选择合适宽度的单体和单体的个数,将所需单体运输到合适位置,先将底板1安放好,侧板3以转轴2为中心转动至合适倾角。

然后将下固定板7和上固定板6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和侧板3内侧,支撑杆4连同球头铰链13随着下固定板7和上固定板6而被定位,然后通过螺纹的旋进或旋出来调节支撑杆4的长度,侧板3的倾角随之发生变化,再将定位桩5从底板1的上表面向下旋入,定位桩5穿过底板1直至钻进地下,从而实现底板1的定位,防止受洪水冲击发生偏移。

接着将两个辅助连接板9转动至竖直状态,穿入加强杆8,并在加强杆8上安装螺母10,实现侧板3顶端的固定,在支撑杆4和加强杆8的双重固定作用下,达到较强的稳定效果,避免侧板3与底板1之间相对角度的变化。

各单体安装好之后,再用n形的连接件11将相邻单体的侧板3相连,实现密封,防止洪水进入侧板3内部。

最后,将填充物填入单体的底板1和侧板3之间,并将端板12安装在在外侧单体的外端,在填充物的重力作用下,增强抗洪能力,填充物可以选用泥沙、石头、金属件、杂物等各种类型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接触地面,所述侧板3的外侧接触洪水,所以在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和所述侧板3的外侧涂布防锈漆,达到防锈效果,延长其使用寿命。

险情消失后,将填充物取出,再将连接件11和端板12取下,各单体分离,最后拆分单体各零部件,将侧板3和底板1折叠在一起,拆分并折叠后的单体能够节省占地空间且便于运输。

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