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177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具体地指一种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自重和上游水压力作用下,堆石体会发生较大变形,周边缝也会发生张开、剪切和沉降三向变形,变形值可能达数十厘米。对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周边缝通常设三道止水:底部止水、中部止水和顶部止水。根据国内外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发展经验,因中部止水带施工困难,施工质量不易保证,因局部振捣不到位使得止水带下部混凝土质量不良,除超高坝外,大多倾向于取消中部止水,对顶部和底部止水的防渗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面板坝发生渗漏,需对周边缝止水进行修复时,若凿除面板对底部和中部止水进行一一检查并修复,工程量巨大且会对面板造成新的破坏。

实践证明,周边缝是建在深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漏水通道,其防渗止水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因此,确保周边缝防渗止水的可靠性是建在深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大变形且防渗效果好的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包括带卡头胶条、橡胶棒,所述带卡头胶条下端设置为卡头,所述卡头插入周边缝缝面内,所述带卡头胶条上端两侧对称连接有两条胶条支撑条,所述带卡头胶条及胶条支撑条和所述卡头构成“Y”型结构;所述橡胶棒设置在两个所述胶条支撑条之间。

所述橡胶棒及所述带卡头胶条上覆盖有金属止水带,所述金属止水带与所述带卡头胶条、及所述橡胶棒凹凸配合;所述金属止水带两侧与缝槽混凝土面粘结。

这样通过多层结构相互配合实现多层止水功能,所述带卡头胶条在所述橡胶棒的压迫下与周边缝缝面形状更为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带卡头胶条中部两侧对称布置有凸起的卡点,所述卡点外设置有贴合在所述卡点外与所述卡点凹凸配合的低密度层,所述低密度层密度为所述卡点的50%~80%。

低密度的胶条层形变能力更强与缝面更为贴合,而低密度层内设置的弧形卡点使得所述低密度层受力更为均匀。

再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止水带上方遮盖有防渗保护盖片;所述金属止水带与所述防渗保护盖片之间填充有塑性填料;所述防渗保护盖片两端固定在所述缝槽混凝土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增加弧形封闭金属止水带的方式强化顶部止水效果,表面防渗保护盖片与混凝土密封连接形成表面封闭止水,弧形金属止水带通过粘结剂与混凝土粘结形成第二道封闭止水,金属止水带特定的形状与组合橡胶棒共同作用能够适应较大变形。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顶部止水结构具有适应大变形、止水封闭效果突出、施工与维修方便等特点,有效防止周边缝渗漏,大大提高止水结构的防渗可靠性,可广泛应用于100m级甚至以上级别的的新建混凝土面板坝工程和加固修复工程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带卡头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周边缝缝面1;缝槽混凝土面2;带卡头胶条3;胶条支撑条31;低密度层32;卡头33;腔体34;卡点35;橡胶棒4;塑性填料5;防渗保护盖片6;膨胀螺栓7;不锈钢压条8;弹性封边9;金属止水带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型周边缝止水结构,包括带卡头胶条3、橡胶棒4,如图2所示,带卡头胶条3下端设置为卡头33,卡头33插入周边缝缝面1内,卡头33端对称连接有两条胶条支撑条31,胶条支撑条31及卡头33构成“Y”型结构;橡胶棒4设置在胶条支撑条31之间。

建造上述结构时,预先对周边缝缝面1进行清洗、打磨抛光,增加带卡头胶条3与周边缝缝面1的贴合度。

橡胶棒4上覆盖有金属止水带10,金属止水带10与带卡头胶条3、及橡胶棒4凹凸配合;金属止水带10两侧与缝槽混凝土面2粘结。

带卡头胶条3中部两侧对称布置有凸起的卡点35,卡点35外设置有贴合在卡点35外与卡点35凹凸配合的低密度层32,低密度层32密度为卡点35的70%。卡头33的宽度与周边缝缝面1相适应,而低密度层32与周边缝缝面1过盈配合,以进一步提升止水效果。

金属止水带10上方遮盖有防渗保护盖片6;金属止水带10与防渗保护盖片6之间填充有塑性填料5;防渗保护盖片6两端固定在周边缝缝面1上。

塑性填料5适应变形能力强,能对周边缝起封闭和防渗作用,其上表面防渗保护盖片6紧贴在塑性填料5形成的鼓包上面,两侧通过不锈钢压条8和膨胀螺栓7通过弹性封边9连接在周边缝两侧混凝土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