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城市地下道路工程领域与市政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战略,我国大中城市必将掀起地下工程建设的新一轮高潮,由于地下空间的稀缺性,对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需求巨大。
日本和欧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处于领先地位,最先倡导并提出地下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化和立体化开发理念,1990年提出东京宣言: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时代,2010年国际隧道协会扩展到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并宣告: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
现如今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大量的综合管廊被投入使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那么雨水在其中占了很重的作用。人们要用水,但又缺水,如何把雨水利用起来很关键。而且我国一到雨季的时候,大部分城市都会出现“看海”的现象,影响人们的出行甚至是生命的安全。综合管廊的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中,把各种生命线工程,汇总到一起。那么把路面的雨水,排入到综合管廊,是十分有利的,既能解决“看海”的现象,可以使雨水快速的排放,又能把路面上的雨水及时储蓄加以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使当发生暴雨期时,路面的雨水可以得到及时排放,并收集净化,进入综合管廊进行储存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包括收集净化箱体(1)、混凝土柱(2)、透水混凝土板(3)、透水路面(4)、排水口(5)、生态基质层(6)、排水管道(7);该系统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透水路面(4)、透水混凝土板(3)、收集净化箱体(1)和排水管道(7),所述透水路面(4)的两侧及中部护栏两侧均设置有排水口(5),透水路面(4)两侧的排水口(5)的旁边设置有固定孔(11)和穿过固定孔(11)的螺栓(12);收集净化箱体(1)四个角的下部侧面设置有混凝土柱(2),收集净化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生态基质层(6),收集净化箱体(1)中间位置的下部通长设置有排水管道(7),排水管道(7)的内壁交错设置有降能板(8),排水管道(7)的最上端设置有过滤网(13),过滤网(13)的下部设置水阀(15);排水管道(7)设置在综合管廊(14)的内部,排水管道(7)与综合管廊(14)内的雨水管道(10)之间通过进水管道(9)相连。
其中,所述收集净化箱体(1)的底部进行斜坡处理,斜坡低处指向排水管道(7)。
其中,所述收集净化箱体(1)、混凝土柱(2)、透水混凝土板(3)、透水路面(4)、排水口(5)、生态基质层(6)、排水管道(7)、降能板(8)、进水管道(9)、雨水管道(10)、固定孔(11)、螺栓(12)、过滤网(13)、综合管廊(14)均进行防水处理。
其中,所述净化箱体(1)、混凝土柱(2)、透水混凝土板(3)、排水管道(7)、降能板(8)、进水管道(9)、雨水管道(10)和综合管廊(14)均采用防水混凝土。
其中,所述生态基质层(6)从下至上依次采用碎石层(16)、陶粒填充层(17)、混合层(18)、瓜子片石层(19)、鹅卵石层(20),滤料孔隙率35%。
其中,所述碎石层(16)厚度为40-52cm,碎石粒径4-5cm;所述的陶粒填充层(17)厚度为4-6cm,陶粒填充粒径6-8mm;所述的混合层(18)为粗砂与瓜子片石混合层,混合层(18)厚度为4-6cm,粗砂粒径2-4mm;所述的瓜子片石层(19)厚度为4-6cm,瓜子片石粒径1-1.5cm;鹅卵石层(20)厚度为8-12cm,鹅卵石粒径3-5cm。
其中,所述生态基质层(6)的孔隙间发育着大量的微生物,有助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其中,所述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的所有构件,依据具体施工设计确定其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采用预制构件。工业化拆分十分便利,且便于生产,易于安装,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可以在雨季,暴雨时期,路面的水得到非常及时的排放,可以解决我国各城市“看海”的现象,不影响人们的出行,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在雨水得到及时排放的同时,把雨水收集并进行净化,直接排入综合管廊,把雨水收集储存起来,再加以利用,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本发明设置有水阀,可以使收集净化箱体起到一个临时存储的作用,同时可以使雨水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净化。生态基质层,可以让雨水在其中渗流时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同时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载体,吸附降解污染物,让雨水得到净化。
附图说明
图1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2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3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透水混凝土板平面示意图。
图4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5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生态基质层示意图。
图中:1为收集净化箱体、2为混凝土柱、3为透水混凝土板、4为透水路面、5为排水口、6为生态基质层、7为排水管道、8为降能板、9为进水管道、10为雨水管道、11为固定孔、12为螺栓、13为过滤网、14为综合管廊、15为水阀、16为碎石层、17为陶粒填充层、18为混合层、19为瓜子片石层、20为鹅卵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的主体由:收集净化箱体1、透水混凝土板3、透水路面4和排水管道7四部分。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透水路面4、透水混凝土板3、收集净化箱体1和排水管道7。排水管道7设置在收集净化箱体1的中间位置。
收集净化箱体1的四个角的位置设置有混凝土柱2。在透水路面4的两侧及中部护栏两侧均设置有排水口5。在收集净化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生态基质层6。
排水管道7的内壁交错设置有降能板8,最上端设置有过滤网13。过滤网13的下部,排水管道7的内壁的位置设置水阀15。有雨水管道10与排水管道7之间通过进水管道9相连。在收集净化箱体1上部多出的向两侧延伸了一段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孔11和螺栓12。
净化箱体1、混凝土柱2、透水混凝土板3、排水管道7、降能板8、进水管道9、雨水管道10和综合管廊14均采用防水混凝土。
收集净化箱体1、混凝土柱2、透水混凝土板3、透水路面4、排水口5、生态基质层6、排水管道7、降能板8、进水管道9、雨水管道10、固定孔11、螺栓12、过滤网13、综合管廊14均进行防水处理。
收集净化箱体1的底部,进行斜坡处理,斜坡指向排水管道7。
生态基质层6从下至上依次采用碎石层16、陶粒填充层17、混合层18、瓜子片石层19、鹅卵石层20,滤料孔隙率35%。所述碎石层16厚度为40-52cm,碎石粒径4-5cm;所述的陶粒填充层17厚度为4-6cm,陶粒填充粒径6-8mm;所述的混合层18为粗砂与瓜子片石混合层,混合层18厚度为4-6cm,粗砂粒径2-4mm;所述的瓜子片石层19厚度为4-6cm,瓜子片石粒径1-1.5cm;鹅卵石层20厚度为8-12cm,鹅卵石粒径3-5cm。
在生态基质层6的孔隙间发育着大量的微生物,有助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道路集水净化入流的雨水管道系统的所有构件,依据具体施工设计确定其尺寸。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