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特别是涉及一种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承载功能的体现,能展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能力,而综合管廊成为现代都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理想模式之一,是目前世界发达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管廊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有效途径,且易于运营管理。
纳入管廊的工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管线、给水管线、供热管线和排水管线等等,不仅需要与交叉道路下或地块接入口的管线连接,而且涉及到各种管线在管廊内的排布,若设置位置不合理,则容易出现管廊内各种管线的交叉,在复杂地形的影响下,容易发生线路混乱。
现有的预制拼装管廊断面形状一般比较固定,大多为拱形、矩形或圆形,矩形断面空间利用率高,但是结构受力性能较差,通常需要设置地下支护和加固体系,同时增加了施工工作量和施工成本;圆形断面结构受力性能较好,但是空间利用率较差;拱形截面的结构受力性能较好,但是预制施工难度大,大多为现浇与预制相结合或全部为现浇施工,施工污染严重,施工周期长,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结构受力性能好,施工预制率高,施工成本低,难度小,内部管线交叉率低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预制管廊的空间利用率和结构的受力性能兼容性较差,施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而拱形断面的管廊预制施工难度大,大多为现浇与预制相结合或全部为现浇施工,施工污染严重,施工周期长,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预制管廊本体、承重分隔墙和设置在管廊内的机电管线;
预制管廊本体为并列设置的三舱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供热管道舱和燃气舱,以及位于中部的给水管道舱,供热管道舱和燃气舱的纵断面均为半圆形,供热管道舱和燃气舱相对、对称设置,给水管道舱的纵断面为矩形;供热管道舱与给水管道舱之间,以及燃气舱与给水管道舱之间沿竖向轴线方向分别设置有承重分隔墙,将预制管廊本体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腔室;
承重分隔墙上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通道门;
机电管线包括供热管道、燃气管道、给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电缆和电信电缆,供热管道设置在供热管道舱内,燃气管道设置在燃气舱内,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设置在给水管道舱内,电信电缆分组设置在靠近供热管道舱一侧的承重分隔墙上,电力电缆分组设置在靠近燃气舱一侧的承重分隔墙上。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供热管道舱、燃气舱和给水管道舱的高度一致,供热管道舱和燃气舱的两端头分别与给水管道舱的上下两长边相切设置。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给水管道舱底部中段、沿给水管道舱纵断面的竖向轴线方向、设置有通长的矮隔墙。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矮隔墙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内部高度的1/3,矮隔墙的厚度不小于矮隔墙高度的1/12。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别设置在矮隔墙两侧,矮隔墙两侧、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别设置在压力管台上。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给水管道下方的压力管台的高度不小于给水管道外径的1.3倍,相邻压力管台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给水管道外径的3.5倍;污水管道下方的压力管台的高度不小于污水管道外径的1.5倍,相邻压力管台之间的间隔不超过污水管道外径的4倍;所述压力管台为上窄下宽的锥台体。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供热管道舱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相邻压力管台之间的间隔不超过供热管道外径的5倍,压力管台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内部高度的1/5,供热管道设置在压力管台上。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燃气舱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相邻压力管台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燃气管道外径的4倍,压力管台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内部高度的1/7,燃气管道设置在压力管台上。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分隔墙上设置有一组通长的缆线支架,缆线支架沿给承重分隔墙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上下相邻缆线支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m。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管廊本体预制:在工厂预制管廊框架,分别预制纵截面为半圆形的供热管道舱和燃气舱,以及纵截面为矩形的给水管道舱;
步骤二、承重分隔墙预制:根据施工设计需求,在工厂预制承重分隔墙;
步骤三、压力管台预制:根据施工设计需求,在工厂预制不同高度的压力管台;
步骤四、管廊本体的现场拼装:将预制构件进行现场拼装,拼装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然后设置承重分隔墙,并进行拼接固定;
步骤五、管线铺设:在各相对独立的舱室内设置供热管道、燃气管道、给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电缆和电信电缆。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受力性能好,半圆形舱和矩形舱衔接无转角,提高了整体管廊结构的受力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钢筋、钢骨架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内部结构紧凑,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两半圆形舱使得燃气和供热管道独立分舱,大大提高了地下管道的安全性;三舱结构的管廊设计,各舱室之间可通过设置在承重分隔墙上的通道门穿行,便于管理运营;各类管线排布合理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管线的交叉和重叠,利用后期的管线维修和改线施工,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难度。
本发明采用构件预制,现场拼装的施工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湿法施工的比例,使得整个施工过程安全、环保;施工难度小,施工效率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预制管廊本体;11-供热管道舱;12-燃气舱;13-给水管道舱;2-承重分隔墙;3-矮隔墙;4-压力管台;51-供热管道;52-燃气管道;53-给水管道;54-污水管道;55-电力电缆;56-电信电缆;6-缆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包括预制管廊本体1、承重分隔墙2和设置在管廊内的机电管线;
预制管廊本体1为并列设置的三舱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以及位于中部的给水管道舱13,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的纵断面均为半圆形,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相对、对称设置,给水管道舱13的纵断面为矩形,供热管道舱11、燃气舱12和给水管道舱13的高度一致,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的两端头分别与给水管道舱13的上下两长边相切设置;供热管道舱11与给水管道舱13之间,以及燃气舱12与给水管道舱13之间沿竖向轴线方向分别设置有承重分隔墙2,将预制管廊本体1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腔室;给水管道舱13底部中段、沿给水管道舱13纵断面的竖向轴线方向、设置有通长的矮隔墙3,矮隔墙3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3,矮隔墙3的厚度不小于矮隔墙3高度的1/12;承重分隔墙2上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通道门,相邻通道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m;
机电管线包括供热管道51、燃气管道52、给水管道53、污水管道54、电力电缆55和电信电缆56,供热管道51设置在供热管道舱11内,供热管道舱11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供热管道51外径的5倍,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5,供热管道51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燃气管道52设置在燃气舱12内,燃气舱12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燃气管道52外径的4倍,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7,燃气管道52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
给水管道53、污水管道54、电力电缆55和电信电缆56均设置在给水管道舱13内,给水管道53和污水管道54分别设置在矮隔墙3两侧,矮隔墙3两侧、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给水管道53和污水管道54分别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给水管道53下方的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小于给水管道53外径的1.3倍,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给水管道53外径的3.5倍;污水管道54下方的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小于污水管道54外径的1.5倍,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污水管道54外径的4倍,所有压力管台4均为上窄下宽的锥台体;
电信电缆56和电力电缆55分别设置在给水管道舱13两侧的承重分隔墙2上,承重分隔墙2上设置有一组通长的缆线支架6,缆线支架6沿给承重分隔墙2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上下相邻缆线支架6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m;电信电缆56分组设置在靠近供热管道舱11一侧的承重分隔墙2上的缆线支架6上,电力电缆55分组设置在靠近燃气舱12一侧的承重分隔墙2上的缆线支架6上。
本发明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管廊本体预制:在工厂预制管廊框架,分别预制纵截面为半圆形的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以及纵截面为矩形的给水管道舱13;
步骤二、承重分隔墙预制:根据施工设计需求,在工厂预制承重分隔墙2和矮隔墙3,并在承重分隔墙2上预留通道门;
步骤三、压力管台预制:根据施工设计需求,在工厂预制不同高度的压力管台4;
步骤四、管廊本体的现场拼装:将预制构件进行现场拼装,拼装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然后分别设置承重分隔墙2和矮隔墙3,并进行拼接固定;
步骤五、管线铺设:在各相对独立的舱室内设置压力管台4,在给水管道舱13的两侧侧壁上设置缆线支架6,然后分别铺设供热管道51、燃气管道52、给水管道53、污水管道54、电力电缆55和电信电缆56,并修建通道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