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9790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力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泄洪设施,溢洪道布置可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水渠。进水渠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使水流平顺入渠,体型宜简单。当溢洪道进口布置在坝肩时,靠坝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可开挖或衬护成规则曲面;当进口布置在垭口面临水库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型式。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进水渠直立式导墙的平面弧线曲率半径不宜小于2.0倍渠道底宽,导墙顺水流方向的长度宜大于堰前水深的2.0倍,进水渠底宽顺水流方向收缩时,进水渠首、末端底宽之比宜在1.5~3.0之间,在与控制段连接处应与溢流前缘等宽。以避免进水渠过剧收缩引起壅水和流态变化,可减小局部水头损失,防止下泄水流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

对于进水渠底部宽、堰前水深大的工程,如图1所示,现有的依据规范设计出的进水渠直立式弧形导墙1半径R1大、长度长、圆心角小,进水渠进口两侧的水流斜向汇入进水渠时与进水渠中心线存在较大夹角。溢洪道进水渠内水流速度快、下泄流量大,进水渠进口两侧的低速水流绕过导墙端部进入进水渠时、流速值突然加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边界易与弧形导墙发生分离,附近水域出现比较强烈的漩流,进水渠过流不均匀,影响溢洪道的过流能力,并对泄槽及消能流态带来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效果好、工程量少、施工维护简单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处的导流墙、以及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导墙组件;所述导墙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的导水墙;所述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所述导流墙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导墙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两个所述导水墙,分别为第一导水墙和第二导水墙。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导流墙的半径的0.3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的0.5倍。

优选地,所述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所述导流墙的圆心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导流墙的圆心角的2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圆心角。

优选地,所述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流墙、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两组所述导墙组件;两个所述导流墙呈八字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水口处,在导流墙上游端增设弧形的导水墙,使得进水渠两侧水流在流速低时流向易于偏转较大的角度,而在流速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流向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减少离心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增加了进水渠两侧水流汇入进水渠主流的过渡段距离,进水渠进口两侧来流能够平缓地绕过导流装置头部后,基本紧贴导水墙流动,进水渠内水流衔接平顺,无明显不利流态,进水渠水流的横向流速分布比较均匀,溢洪道控制段两侧边孔的过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并提高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效果好、工程量少、施工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进水渠直立式弧形导墙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处的导流墙10、以及连接在导流墙10上游端的导墙组件;水流通过进水渠进口流向闸墩,再流向下游河道。

通常,溢洪道进水渠进口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导流墙10,两个导流墙10呈八字。每一个导流墙10的上游端均连接有导墙组件。

导墙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的导水墙;导水墙的弧形凸面朝向水流。导水墙的半径小于导流墙10的半径;并且,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导流墙10的圆心角,从而导水墙相较于导流墙10为小半径大角度的的曲面墙。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墙组件包括两个导水墙,分别为第一导水墙20和第二导水墙30。第一导水墙20和第二导水墙30依次连接在导流墙10的上游端。

其中,第一导水墙20和第二导水墙30的半径R2、R3均小于导流墙10的半径R1。具体地,第一导水墙20的半径R2小于或等于导流墙10的半径R1的0.3倍,即R2≤0.3R1。

第二导水墙30的半径R3小于第一导水墙20的半径R2。进一步,第二导水墙30的半径R3小于或等于第一导水墙20的半径R2的0.5倍,即R3≤0.5R2。

另外,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导流墙10的圆心角θ1。

其中,第二导水墙30的圆心角θ3大于或等于第一导水墙20的圆心角θ2。第一导水墙20的圆心角θ2大于或等于导流墙10的圆心角θ1的2倍,即θ2≥2θ1。

本实用新型中,导流墙10和导水墙的半径、圆心角及长度等具体根据进水渠流态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装置在溢洪道进水渠中使用时,导水墙的设置使得进水渠两侧水流在流速低时流向易于偏转较大的角度,而在流速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流向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减少离心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增加了进水渠两侧水流汇入进水渠主流的过渡段距离,进水渠进口两侧来流能够平缓地绕过导流装置头部后,基本紧贴导水墙流动,进水渠内水流衔接平顺,无明显不利流态,进水渠水流的横向流速分布比较均匀,从而溢洪道控制段两侧边孔的过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并提高溢洪道的泄洪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