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蹲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286阅读:9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蹲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洁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蹲便器。



背景技术:

蹲便比坐便好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一块被称为“耻骨直肠肌”的肌肉。这块肌肉从一侧耻骨出发,在直肠后面绕一圈,再回到另一侧耻骨,形成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尖端向前的角度,称为“肛管直肠角”, 简称“肛直角”。一般坐姿的肛直角大约是80°~90°,而蹲姿时肛直角可以达到100°。理论上来说,肛直角越大,排便时所费的力气较小,所以蹲便更为顺畅。此外,人在下蹲时,腹部的压力比坐着时要大,这样做能够减少腹部用力,对排便顺畅也有帮助。

然而,人体使用蹲姿进行如厕时,腿部承受了身体的绝大部分重量,时间稍长,给腿部带来的压力很大。现有的蹲便器都采用与地面齐平的安装方式,并不利于较长时间的保持蹲姿,因为在平蹲时,人体重心靠后,需要腰部、腿部出力进行前后重心的平衡,保持上半身稍向前倾,导致如厕者在排便的同时需要分心分力保持身体时刻稳定,客观上增加了如厕时间,容易使人感到腰酸、腿累,特别是中老年人常有体力不支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蹲便器,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安装后,蹲便器的落脚部从后向前呈一倾斜向下的形态,对人体的蹲姿进行改进,修正人体重心,大大减轻腰部、腿部疲劳,减少如厕者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花费的心神与体力,排便更有效率,如厕时间更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改进型蹲便器,包括设于蹲便器中部的蹲便盆、用于架设蹲便器的安装部、沿蹲便器前后方向设于所述蹲便盆顶部两侧且位于所述安装部上的落脚部,开于所述蹲便盆底部的排污口,所述落脚部包括顶部的落脚面,所述落脚面为沿蹲便器从后往前方向倾斜向下的倾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落脚面上设有落脚区,所述落脚区的最大横向距离大于10cm,所述落脚区与所述安装部的底面的夹角为8°~12°,所述落脚区的前端低于与该前端相接的落脚面。

作为优选,所述落脚区的表面设有第一防滑花纹,所述落脚面上设有第二防滑花纹。

作为优选,所述落脚面沿所述蹲便盆左右方向顺接有用于使所述落脚面平缓过渡至安装地面的平缓过渡部。

作为优选,所述落脚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平缓过渡部,所述平缓过渡部与安装部、蹲便盆、落脚部形成一空腔,空腔内设有支撑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沿所述蹲便盆长度方向设于所述落脚部与平缓过渡部的接合处的第一竖向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板间隔设置的多个辅助支撑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板顶部沿所述蹲便盆长度方向设有竖向伸缩防滑挡。

作为优选,所述竖向伸缩防滑挡包括挡块、开于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板和所述落脚部与平缓过渡部的接合处的竖向安装槽、套设于所述挡块内的并与竖向安装槽之间的复位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挡块的顶部与所述平缓过渡部之间设有倾斜接板,所述倾斜接板为一弹性平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改进型蹲便器,落脚部从后向前呈一倾斜向下的形态,将下蹲状态下人体偏向后的重心进行预纠正,避免了如厕者维持重心稳定所多付出的腿部与腰部的施力,减少保持下蹲姿势所需的精力,将如厕者的精神与体力集中至排便本身,使排便更有效率,缩短如厕时间,使蹲便时更省力更快速,充分发挥蹲便应有的优势,且在人身后形成斜向上的防溅圈,减小了人体与蹲便盆的垂直高度,增加了拦挡高度,可更有效的防止排泄物溅出蹲便盆外。

平缓过渡部填补了倾斜的落脚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区域,使倾斜高于安装部的落脚部与地面之间过渡平缓,防止人被绊倒,并具有支撑结构,保证支撑强度;在人落位至落脚部的过程中,人踏上弹性平板或直接踩上竖向伸缩防滑挡,使弹性平板带动挡块下滑或直接施力将挡块下移,使竖向伸缩防滑挡不妨碍人的落位;落脚区的前端低于落脚面,使落脚区与落脚面之间形成一定高度差,并具有第一防滑花纹,防止人在下蹲、起身、调整姿势时向前翻倒或侧滑,竖向伸缩防滑挡则可以在万一发生侧滑的情况下避免人因落脚部与平缓过渡部的高度差而发生侧向翻倒,使人始终落位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图;

图2为该侧视结构图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A-A剖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竖向伸缩防滑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改进型蹲便器,包括设于蹲便器中部的蹲便盆10、用于架设蹲便器的安装部11、沿蹲便器前后方向设于所述蹲便盆10顶部两侧且位于所述安装部11上的落脚部20,开于所述蹲便盆10底部的排污口12,所述落脚部20包括顶部的落脚面201,所述落脚面201为沿蹲便器从后往前方向倾斜向下的倾斜面;落脚面201上设有落脚区202,落脚区202与安装部11的底面的夹角为8°~12°。落脚区202为实际供人落位的区域,可与落脚面201位于同一平面或者不同平面,沿蹲便器从后往前方向倾斜向下,将下蹲状态下人体偏向后的重心向前扶正,避免了如厕者维持重心稳定所多付出的腿部与腰部的施力,减少保持下蹲姿势所需的精力,将如厕者的精神与体力集中至排便本身,使排便更有效率,缩短如厕时间,充分发挥蹲便应有的优势,且在人身后形成斜向上的防溅区,既减小了人体与蹲便盆的垂直高度,又增加了拦挡高度,可更有效的防止排泄物溅出蹲便盆外。

落脚区202可以呈弓形、长条形或呈脚掌的形状,其最大横向距离大于10cm,具有使一完整脚掌落位的面积;落脚区202的前端低于与该前端相接的落脚面。落脚区202可以整体沉于落脚面201下,即落脚区202整体与落脚面201之间具有高度差,也可只是落脚区202的前端与落脚面201之间具有高度差,该高度差的存在可防止人向前翻倒。落脚区202的表面设有第一防滑花纹21,落脚面201上设有第二防滑花纹22,用于辅助人体的落位,减少人在下蹲、起身、调整姿势时发生侧滑或向前滑的风险,避免危险;蹲便盆10后部开设有的冲污出水口13,冲污出水口13前方设有贮水凹腔14,贮水凹腔14成一扇形,将由冲污出水口13流下的排污水四散开,增加冲污面积,提高冲污效果。

进一步的,落脚部20与安装部11之间设有平缓过渡部30,平缓过渡部30与安装部11、蹲便盆10、落脚部20形成一空腔,空腔内设有支撑结构40;支撑结构40包括沿蹲便盆10长度方向设于落脚部20与平缓过渡部30的接合处的第一竖向支撑板41,与第一竖向支撑板41间隔设置的多个辅助支撑板42。平缓过渡部30填补了倾斜的落脚部20与安装部11之间的区域,使倾斜高于安装部11的落脚部20与地面之间过渡平缓,防止人被绊倒,支撑结构40保证平缓过渡部30的刚性,使空腔稳定不塌陷。

第一竖向支撑板41顶部沿蹲便盆10长度方向设有竖向伸缩防滑挡50,竖向伸缩防滑挡50包括挡块51、开于第一竖向支撑板41和落脚部20与平缓过渡部30的接合处的竖向安装槽52、套设于挡块51内的并与竖向安装槽52之间的复位弹簧53,挡块51的顶部与平缓过渡部30之间设有倾斜接板54。倾斜接板54为一弹性平板,在人落位至落脚部20的过程中,人踏上倾斜接板54或直接踩上挡块51,使倾斜接板54带动挡块51下滑或直接施力将挡块51下移,使竖向伸缩防滑挡50不妨碍人的落位,落位完成后挡块51又自行升起,发挥其格挡作用,使竖向伸缩防滑挡50在万一发生侧滑的情况下避免人因落脚部20与平缓过渡部30的高度差而发生侧向翻倒,保证如厕者始终落位稳定;落脚区202与落脚面201之间的高度差小于2cm,竖向伸缩防滑挡50的顶部与所述落脚部20的最大距离小于2cm,在保证限位作用的同时避免对人体的脚部移动产生过大实际影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