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净化调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0716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净化调蓄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利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建设发展,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加,使城区雨水径流峰值明显增大,汇流时间缩短,大量雨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白白流失,增大了城市市政排水压力和内涝风险。因此对城区雨水加以调蓄利用、回补地下水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消减洪峰流量、降低洪涝风险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之一。

城市雨水利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即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雨水入渗是把雨水引至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到地下转化为土壤水,其中绿地作为最直接的渗透设施,在雨水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绿地雨水主要通过下凹式绿地收集和下渗,但是这必然产生绿地在一定时间内被雨水浸泡,由于绿化植物中即使是耐水植物对雨水浸泡也有限度,超过其浸泡限度,将会对植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果只顾绿地消纳雨水的功能,而只种植耐水植物,将降低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包括下凹式绿地和雨水集水坑;所述下凹式绿地的一侧与路面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雨水集水坑相连接;所述雨水集水坑的底部通过溢流管连接至排水管道。

其中,所述雨水净化调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集水坑与所述排水管道之间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将所述溢流管断为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所述蓄水池一侧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一溢流管与一个或多个所述雨水集水坑相通,所述蓄水池另一侧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溢流管与所述排水管道相通。

其中,所述雨水净化调蓄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路面与所述下凹式绿地之间的下凹式过滤带,且所述下凹式过滤带在靠近所述下凹式绿地的一侧设有木质围栏。

其中,所述下凹式过滤带的高度低于所述路面、高于所述下凹式绿地,且所述下凹式过滤带的宽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其中,所述下凹式绿地与所述雨水集水坑之间围设有绿篱。

其中,所述雨水集水坑的底部铺设有卵石,上部坡面栽植喜水植物。

其中,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所述雨水集水坑相通的管口与所述雨水集水坑顶部的高度差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其中,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所述雨水集水坑连通的一端设有溢流口,且所述溢流口与所述第一溢流管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包括下凹式绿地和雨水集水坑。降雨时,将汇入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引至雨水集水坑内,避免雨水集水坑外的下凹式绿地被雨水长时间浸泡造成损害。雨水集水坑内布置溢流管,当雨水的水位线高于溢流管与雨水集水坑相通的管口时,雨水经溢流管排至排水管道,避免多余雨水倒灌至雨水集水坑周边的下凹式绿地。本系统将绿地下渗和雨水集水坑蓄积的雨水利用方式相结合,既增加了景观效果,同时又提高了雨水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中的木质围栏主视图;

图3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中的雨水集水坑俯视图。

其中,1-路面、2-下凹式过滤带、3-木质围栏、4-下凹式绿地、5-雨水集水坑、6-溢流口、7a-第一溢流管、7b-第二溢流管、8-卵石、9-喜水植物、10-绿篱、11-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参考图1,该系统包括下凹式绿地4和雨水集水坑5;所述下凹式绿地4的一侧与路面1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雨水集水坑5相连接;所述雨水集水坑5的底部通过溢流管连接至排水管道。

其中,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度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其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雨水集水坑是汇集、储存和均衡雨水的设施,其可依据现场条件设计为任意形状和任意大小,适用性广。

具体地,下凹式绿地4沿路面1两侧布设,以下凹式绿地4低于路面6-10cm为例,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且在整理过程中,使下凹式绿地4具有一定的坡度,如图1所示。路面1的雨水流经下凹式绿地4,经下凹式绿地4下渗后将多余的雨水引入雨水集水坑5(例如,雨水集水坑5的深度为40-60cm),蓄积在雨水集水坑5中雨水的水位线高于溢流管与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后,经溢流管排入排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雨水经过下凹式绿地下渗及雨水集水坑蓄积、下渗和沉淀等过程,使雨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并使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雨水回用成本;同时,由于雨水集水坑的蓄积作用,使得绿地不被长时间浸泡,减小雨水对绿地的损害;还能够缓解市政排水管道的压力和内涝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1,所述雨水净化调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集水坑5与所述排水管道之间的蓄水池11,所述蓄水池11将所述溢流管断为第一溢流管7a和第二溢流管7b;所述蓄水池11一侧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一溢流管7a与一个或多个所述雨水集水坑5相通,所述蓄水池11另一侧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溢流管7b与所述排水管道相通。

其中,蓄水池11的大小可结合收集的雨水量和需要浇灌的绿化面积计算确定;同时,可根据绿地面积和道路硬化面积,布设多个雨水集水坑5,本实施例中以两个雨水集水坑为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各个雨水集水坑5通过溢流管相互连通,最终通过溢流管与蓄水池11相连。

具体地,路面1的雨水经下凹式绿地4下渗后,流经两个雨水集水坑5,由于溢流管将两个雨水集水坑5相互连通,使得两个雨水集水坑5中的雨水能够通过溢流管排入排水管道。在两个雨水集水坑5和排水管道之间设置蓄水池11,蓄水池11将溢流管断为第一溢流管7a和第二溢流管7b,且蓄水池11一侧的上部(例如,距离蓄水池顶部5cm处的位置)通过第一溢流管7a与两个雨水集水坑5相通,蓄水池11另一侧的上部(例如,距离蓄水池顶部7cm处的位置)通过第二溢流管7b与排水管道相通。这使得雨水集水坑5中雨水的水位线高于第一溢流管7a与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时,可以通过第一溢流管7a先将雨水排入蓄水池11内,当蓄水池11中雨水的水位线高于第二溢流管7b与蓄水池11相通的管口之后,再通过第二溢流管7b将雨水排入排水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雨水集水坑和排水管道之间设置蓄水池,将雨水收集回用,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有效缓解市政排水管道的压力和内涝风险;且经过蓄水池的蓄积和沉淀,使雨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1,所述雨水净化调蓄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路面1与所述下凹式绿地4之间的下凹式过滤带2,且所述下凹式过滤带2在靠近所述下凹式绿地4的一侧设有木质围栏3。

具体地,下凹式过滤带2沿道路两侧布设在路面1与下凹式绿地4之间,其内部可以铺设粒径3-5cm的卵石;下凹式过滤带2与下凹式绿地4之间采用图2所示的木质围栏分隔,且木质围栏3,木质围栏3可以与路面1齐高。路面1的雨水流经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地4时,通过路面1与下凹式绿地4之间的下凹式过滤带2能拦截和过滤随径流携带的垃圾、树叶和泥沙等杂质,避免这些杂质直接进入下凹式绿地4影响绿地景观,且雨水携带的杂质拦截于下凹式过滤带2内,便于清理;木质围栏3同样能够拦截雨水中垃圾、树叶等杂物。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流进蓄水池的雨水经过下凹式过滤带和木质围栏的物理拦截,下凹式绿地的生物过滤和雨水集水坑的物理沉淀,大大改善了蓄水池内雨水的水质,有效减少后期蓄水池清掏维护的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下凹式过滤带2的高度低于所述路面1、高于所述下凹式绿地4,且所述下凹式过滤带2的宽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具体地,设在路面1与下凹式绿地4之间的下凹式过滤带2,其高度低于所述路面1,例如,低于路面3-5cm;但高于所述下凹式绿地4,例如,高于下凹式绿地3-5cm。通过将下凹式过滤带的高度设置得低于路面1但高于下凹式绿地4,使得路面1的雨水能够很流畅的流入下凹式过滤带2,然后经下凹式过滤带2过滤后,能够流畅的流入下凹式绿地4。下凹式过滤带2的宽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例如,第一预设范围为30-50cm范围,可以将下凹式过滤带2的宽度设置为40cm。通过将下凹式过滤带2的宽度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下凹式过滤带在拦截雨水中的杂质后,能使雨水较快的流入下凹式绿地进行下渗。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1和图3,所述下凹式绿地4与所述雨水集水坑5之间围设有绿篱10。所述雨水集水坑5的底部铺设有卵石8,上部坡面栽植喜水植物9。

如图1所示,在下凹式绿地4与雨水集水坑5之间的周边种植有绿篱10,例如,大叶黄杨、紫叶小檗和金叶女贞等植物,一方面可以防止孩童进入引起危险;另一方面绿篱10作为景观造型的灌木,可以增加景观效果。如图3所示,雨水集水坑5的底部铺设卵石8(例如,卵石8的粒径可以为3-5cm),其上部坡面栽植喜水植物9,如千屈菜、水葱等,可以防止汇入雨水集水坑5的雨水对坑底和坡面的冲刷;同时,可以利用喜水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来净化雨水,使排入蓄水池11的雨水水质得到改善,降低蓄水池11的清掏维护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溢流管7a与所述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与所述雨水集水坑5顶部的高度差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由于,当雨水集水坑5中雨水的水位线高于第一溢流管7a与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时,多余的雨水通过第一溢流管7a排入蓄水池11内,通过将第一溢流管7a与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与雨水集水坑5顶部的高度差设置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例如,第二预设范围为8cm-12cm,可以将第一溢流管7a与雨水集水坑5相通的管口与雨水集水坑5顶部的高度差设置为10cm。这样可以使雨水尽可能多的滞留在雨水集水坑内持续沉淀和下渗,达到净化雨水和减少雨水回用成本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1,所述第一溢流管7a与所述雨水集水坑5连通的一端设有溢流口6,且所述溢流口6与所述第一溢流管7a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一溢流管7a与雨水集水坑5连通的一端设置溢流口6,使雨水集水坑5内的雨水在经第一溢流管7a流出时,通过溢流口6的拦截和过滤,使排入蓄水池11内的雨水得到进一步净化,减少蓄水池的维护成本。且溢流口6与第一溢流管7a可拆卸连接,使得溢流口6发生堵塞或损坏后可更换,方便后期维护。

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结合了雨水下渗和蓄积两种利用方式,雨水经历系统内的物理过滤、拦截、沉淀和吸附,水质得到净化。同时该系统尽可能的将雨水滞留在下凹式绿地内下渗,且雨水集水坑内蓄积的雨水可持续下渗,减少雨水回用的成本。使得在相同降雨量和相同雨水利用条件下,可减少下游蓄水池的建设规模,减少雨洪利用设施的投入成本。所以该系统是一种净化雨水水质、提高雨水下渗和补偿地下水能力、调蓄利用雨水以及减少雨水排放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净化调蓄系统适用于建筑小区内景观绿化区域,能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同时汇入蓄水池的雨水经下凹式过滤带、下凹式绿地和雨水集水坑的过滤沉淀,使雨水水质得到改善,减少后期蓄水池的维护成本。且该雨水净化调蓄系统能够调蓄雨洪,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和内涝风险,同时其景观效果较好,能满足城市建设中的美观要求,推广度较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