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方面内容,涵盖建筑与小区、公园与广场、城市道路、水系等四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道路系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绵化建设主要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灰色蓄水模块等形式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其中下沉式绿地是道路中蓄水能力最强、限制条件最少的生态绿色措施。
受气候、地质条件、承载负荷、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采取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实施效果较差,而道路中绿化分隔带有利于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建设维护成本较低,可有效实现雨水的源头减排和收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该系统位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该系统自上而下包括蓄水层、种植土层、填料层、砾石层、土工布,所述由蓄水层由种植土层和路缘石围合而成,所述蓄水层中设置挡水堰和环保型雨水口,环保型雨水口过雨水连接管连接埋入蓄水层以下的接雨水管网或雨水进化利用系统,所述种植土层种植有绿化植物。
所述侧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结构相接处,应设置防渗土工布。
所述土工布为单向透水土工布或不透水土工布。
所述环保型雨水口为采用滤袋式或截污框式及其他多种形式。
所述蓄水层深度为0.1~0.2米。
所述种植土层深度为0.6~1.5米。
所述填料层采用炉渣或砂石,深度为0.4~0.6米。
所述砾石层为0.3~0.5米。
所述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米。
本实用新型调整改变道路断面竖向高程传统设置形式,将绿化分离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竖向调整为最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高于绿化分离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经地表径流后,通过路缘石开口排入绿化分离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在分隔带中沉淀、渗透、蓄积,水位上升至设定高度后,溢流排入环保型雨水口,雨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网或雨水净化利用系统相连通,实现雨水收集利用。
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种植具有耐旱、耐湿、抗盐、抗碱等多种特性的本地生乡土植物。种植土层厚度及土质应与种植的植物特性相匹配,填料层可采用炉渣、砂石等材料,砾石层与槽底原状土接触面应根据是否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采取单向透水土工布或不透水土工布。
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可设置蓄水模块等灰色设施,以增强海绵道路雨水径流控制能力,蓄水模块不得布置在行道树正下方,并且蓄水模块宽度不得超过下沉式绿化分隔带下开口正投影宽度,蓄水模块上方应根据种植植物习性,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种植土厚度。
设置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道路,可在机动车道竖向最低点、道路交叉口设置雨水口,其他路段可不再设置雨水口,机动车道雨水通过分隔带及环保型雨水口收集排放。
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的环保型雨水口宜设置沉淀槽,并与市政雨水管网或与雨水净化利用系统连接,雨水口应高于种植土0.1米。
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沿路纵向坡度宜与道路纵向坡度相同,挡水堰高度应与有效蓄水深度相匹配,并结合分隔带纵向高程设置挡水堰,挡水堰可采用现场浇筑或预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充分发挥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渗水蓄水功能,实现雨水水量、水质的双重管控,提高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水平,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既减轻市政排水管道排水压力,又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结构断面图。
图2是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主视图。
图3是海绵型道路地面雨水径流排放过程示意图。
其中1蓄水层、2种植土层、3填料层、4砾石层、5土工布,6环保型雨水,口,7雨水连接管,8绿化植物,9路缘石,10,挡水堰11机动车道,12非机动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该系统位于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2之间,该系统自上而下包括蓄水层1、种植土层2、填料层3、砾石层4、土工布5,所述由蓄水层1由种植土层2和路缘石9围合而成,所述蓄水层1中设置挡水堰10和环保型雨水口6,环保型雨水口6过雨水连接管7连接埋入蓄水层以下的接雨水管网或雨水进化利用系统,所述种植土层2种植有绿化植物8。
所述侧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2与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结构相接处,应设置防渗土工布5。
所述土工布5为单向透水土工布或不透水土工布。
所述环保型雨水口为采用滤袋式或截污框式及其他多种形式。
所述蓄水层1深度为0.1~0.2米。
所述种植土层深度为0.6~1.5米。
所述填料层采用炉渣或砂石,深度为0.4~0.6米。
所述砾石层4为0.3~0.5米。
所述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米。
绵型道路地面雨水径流排放过程如图3所示,雨水通过路缘石开口排入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后,首先在分隔带中依次透过种植土层、填料层、砾石层,充分沉淀、过滤、渗透;渗透饱和以后,雨水在蓄水层蓄积;当相邻2个挡水堰组成的蓄水单元蓄水水位达到设定蓄水高度后,雨水一部分越过挡水堰逐级溢流至下一级蓄水单元,一部分溢流排入环保型雨水口,从而充分发挥下沉式绿化分隔带渗蓄水能力。
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施工开挖应与道路施工同步进行,开挖至沟槽设计高程以上0.1米时,采取人工开挖,如遇软土、淤泥等,应采取砂石换填处理。
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结构施工应在两侧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结构层施工完毕后进行;首先对两侧道路结构进行修整,土工布下铺细沙垫底,土工布以上0.2米人工回填砾石,夯实后再采取机械回填至填料层,填料层分层夯实后,回填种植土。
环保型雨水口砌筑可参照国家标准图集,或在厂家指导下施工。
路缘石开口施工可结合道路施工进行。
挡水堰可现场浇筑或预制模块现场安装,挡水堰结构采用C25混凝土,表面1:2水泥砂浆抹平,挡水堰基础深度不应低于0.3米。
当在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设置蓄水模块时,蓄水模块应在行道树间分组间隔布置,蓄水模块周边应采取砂石包裹,避免蓄水模块开口堵塞;顶覆土厚度应满足荷载承重要求,并同时满足植物生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