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1446阅读:9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树池,具体涉及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



背景技术:

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在城市树池的作用一般为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市容、增加绿地面积。

如公告号为CN204385875U的实用新型,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道路雨水蓄水的树池,其包括一树池池体,于所述树池池体内的上部设有一层原土层,于所述原土层的四周以及底部设有卵石层,该卵石层填充满整个树池池体;于所述树池池体的一侧设有雨水流入口,另一侧设有雨水溢流口。

当降雨时,路面雨水形成径流,当流经树池的雨水流入口时,会通过雨水流入口进入树池内的卵石层进行储存;由于树池的体积有限,当存储量达到最大值时,雨水通过另一端的雨水溢流口溢流出卵石层,可防止树池内水量过多,影响树木的生长。当原土层中含水量较低时,卵石层存储水可供树木用水,下层水分会向上层原土层迁移,供给行道树使用。

上述方案的缺点在于:当雨水较大时,雨水一直从雨水流入口流入,在流经原土层和卵石层后,再从雨水溢流口溢出。即原土层被不断冲刷,会带走原土层中的养分和部分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使树木的存活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可在蓄滞雨水的同时,减小由于水流冲刷原土导致的水土流失,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包括安装于人行道上的池体,所述池体内填充有原土,所述池体一侧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上端面位于人行道上端面下方,所述池体内设有用于缓慢供水的输水袋,所述输水袋内填充有海绵,所述输水袋和蓄水池之间连接有用于连通输水袋和蓄水池的连接管,所述蓄水池相对马路一侧开设有用于将马路上的积水导入蓄水池的斜槽,所述池体上盖设有用于覆盖池体上端面的挡水盖,所述挡水盖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树木树干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时,短时间内马路上会有一些水流,这些水流沿着斜槽流入蓄水池内,进行储蓄,当原土中水分不足时,原土会吸收输水袋渗出的水分,达到蓄滞雨水,并供水的作用。

由于挡水盖挡去了大部分直接落在原土中的水分,原土中的水分主要由输水袋缓慢供给,控制了原土中的水量,且不会冲刷原土,减小了原土移动导致的树木根部晃动,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在雨量较大时,多余的水会从蓄水池的斜槽溢出到马路上,不会经过原土,故不会带走原土中的养分,减小水土流失的概率,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池体上端外周设有集水砖,所述集水砖上开设有集水孔,所述集水孔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蓄水池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在人行道上的雨水可通过集水砖,落入蓄水池中,在减小人行道积水的同时,确保蓄水池中有足够的储水可以供给原土,确保其水分充足。且也可将人行道上的积水通过蓄水池导给马路,减小了行人踩水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上端设有透水混凝土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水分可以进入蓄水池的同时,减少垃圾进入蓄水池的概率,垃圾会被挡在透水混凝土板外,防止连接管堵塞,从而确保了对原土的供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盖沿其中心线分体设置成两个分盖,两个所述分盖呈对称设置,所述分盖背对树木一侧转动连接于池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将树木移栽到原土中后再转动分盖,将原土覆盖,挡水盖不会影响到树木的栽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原土上设有卵石层,所述卵石层位于原土和分盖之间使分盖呈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盖倾斜,可将雨水引导到集水砖上,流入蓄水池内,提高蓄水池收集雨水的效率。由于雨水沿分盖流到集水砖上,故减小了雨水沿着分盖流入原土层的概率,可更好的控制原土中的水分只由输水袋供应。同时卵石层可减小晴天时原土水分的蒸发,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靠近池体的一侧的高度高于远离池体一侧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确保不会由于雨量过大而导致蓄水池内的水从靠近池体一侧溢出,确保原土层不会由于蓄水池中溢出的水其导致水分过多,烂根而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一侧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相对人行道的竖直距离大于斜槽相对人行道的竖直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池内水位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从排水管排出,不会从斜槽溢出,防止马路积水由于蓄水池内的水而变多,使马路上的车行驶时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槽包括若干个呈矩形阵列设置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截面为斜四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槽截面为斜四边形,可在减小垃圾通过斜槽进入蓄水池的前提下,增大了斜槽的总面积,确保了马路上水流入蓄水池的速度,提高了蓄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水袋绕树木周向呈环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输水袋可将水分均匀的供给原土各处,提高了树木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减小了原土中养分的流失,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可对雨水进行蓄滞,在原土干燥时供给给原土,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蓄水池的局部侧视图(主要用于体现斜槽);

图4为实施例中输水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人行道;2、池体;3、原土;4、挡水盖;5、容纳槽;6、分盖;7、卵石层;8、集水砖;9、集水孔;10、蓄水池;11、透水混凝土板;12、马路;13、斜槽;14、排水槽;15、排水管;16、输水袋;17、海绵;18、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蓄滞雨水的树池,包括安装于人行道1上的池体2。池体2内填充有原土3。池体2上盖设有挡水盖4,挡水盖4遮附住所有原土3。如图1和图2所示,挡水盖4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树木树干的容纳槽5。挡水盖4沿其中心线分体设置成两个分盖6,两个分盖6呈对称设置,分盖6背对树木一侧转动连接于池体2。原土3上设有卵石层7,卵石层7位于原土3和分盖6之间,使分盖6呈倾斜设置。

如图1所示,池体2上端外周设有集水砖8,集水砖8上开设有集水孔9。池体2一侧设有蓄水池10,蓄水池10位于集水砖8下方,集水孔9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蓄水池10内。蓄水池10靠近池体2的一侧的高度高于远离池体2一侧的高度。蓄水池10上端固设有透水混凝土板11。

如图1所示,蓄水池10相对马路12一侧开设有斜槽13,斜槽13连通蓄水池10侧壁。斜槽13将马路12上的积水导入蓄水池10。如图1和图3所示,斜槽13包括若干个呈矩形阵列设置的排水槽14,排水槽14截面为斜四边形。如图1所示,蓄水池10一侧设有排水管15,排水管15相对人行道1的竖直距离大于斜槽13相对人行道1的竖直距离。

如图1和图4所示,池体2内设有输水袋16,输水袋16由透水材料制成,如无纺布。输水袋16绕树木周向呈环形设置。输水袋16内填充有海绵17。输水袋16和蓄水池10之间设有连接管18。连接管18连通输水袋16和蓄水池10。

该树池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当下雨时,人行道1上的雨水通过集水砖8和透水混凝土板11流入蓄水池10内,马路12上的雨水通过斜槽13流入蓄水池10内,直接下落到分盖6上的雨水沿着分盖6流到集水砖8上,并流入蓄水池10,进行蓄水。同时也减小了人行道1和马路12上的水。

此时海绵17通过连接管18获取了蓄水池10中的水,蓄满了水。当原土3层干燥时,原土3通过输水袋16吸收了海绵17中的水,确保原土3可提供给树木足够的水分,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当雨量过大时,水直接从排水管15流出蓄水池10,防止水从斜槽13溢出到马路12上,影响行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