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箱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179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箱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浮码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箱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浮码头浮箱多采用撑杆系统或抛外锚、系揽的形式进行限位并与引桥连接。然而对于水流冲击大,桥面荷载大,且存在大型驳船撞击风险的水域,该连接方式则很难满足稳定性及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保证浮箱耐久性和稳定性的浮箱限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箱限位装置,包括用于与浮码头支撑架连接的凸起导向滑道和用于与浮码头浮箱连接的垂直移动滑槽,凸起导向滑道为矩形体结构,垂直移动滑槽为凹槽型结构,垂直移动滑槽与凸起导向滑道滑动连接,可在水位变化时使浮箱沿水位升降方向自由活动,并限制浮箱水平移动。

进一步地,垂直移动滑槽内,与凸起导向滑道滑动连接的内壁上设有橡胶防护垫。

进一步地,橡胶防护垫通过螺栓与垂直移动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凸起导向滑道与支撑架焊接。

进一步地,垂直移动滑槽包括滑槽、用于与浮箱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挡板及用于形成滑槽的第二固定挡板,第二固定挡板与第一固定挡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挡板背向滑槽的一面连接有加强筋,加强筋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直角边及与直角边连接的一弧形边,其中一直角边与第二固定挡板固定连接,另一直角边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挡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架由三根立柱及多根连接杆组成网状结构,其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地,凸起导向滑道通过连接板连接于相邻两立柱之间。

借由上述方案,该浮箱限位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能够使浮箱承受大水流冲击。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浮箱限位装置凸起导向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浮箱限位装置垂直移动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箱限位装置,包括用于与浮码头支撑架3连接的凸起导向滑道1和用于与浮码头浮箱4连接的垂直移动滑槽,凸起导向滑道1为矩形体结构,垂直移动滑槽为凹槽型结构,垂直移动滑槽与凸起导向滑道1滑动连接,可在水位变化时使浮箱4沿水位升降方向自由活动,并限制浮箱4水平移动,在水位变化时,垂直移动滑槽在凸起导向滑道1的导向作用下可使浮箱4沿垂直方向移动,以适应水位的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浮箱限位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能够使浮箱承受大水流冲击。

在本实施例中,垂直移动滑槽内,与凸起导向滑道1滑动连接的内壁上设有橡胶防护垫25,通过橡胶防护垫25可对凸起导向滑道1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防护垫25通过螺栓26与垂直移动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方便,便于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导向滑道1与支撑架3通过焊接稳固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垂直移动滑槽包括滑槽21、用于与浮箱4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挡板22及用于形成滑槽21的第二固定挡板23,第二固定挡板23与第一固定挡板22可拆卸连接,方便移除垂直移动滑槽对浮箱进行维护保养或更换。第一固定挡板22可通过焊接在浮箱上的底座与浮箱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挡板23背向滑槽21的一面连接有加强筋24,加强筋24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直角边及与直角边连接的一弧形边,其中一直角边与第二固定挡板23固定连接,另一直角边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挡板22可拆卸连接。通过加强筋24对第二固定挡板23进行支撑可提高垂直移动滑槽的稳固性及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3由三根立柱31及多根连接杆组成网状结构,其截面为三角形,可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导向滑道1通过连接板32连接于相邻两立柱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浮箱为钢浮箱,内设多个密封舱室,可提供稳定的浮力,浮箱侧面设有用于系泊船舶的系揽桩。

本实施例提供的浮箱限位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该装置可承受在风速23m/s、水流1.5m/s、地震荷载7度的自然条件下1000吨级驳船及浮箱作用在其上的载荷。

2)该装置通过在滑道及滑槽可接触部分设置橡胶保护垫,提高了装置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3)通过该装置使浮箱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若浮箱需要移位维修保养,拆掉可拆卸部分后使船体平移出三角支撑架即可。

4)该装置不仅满足浮箱随水位上下自由浮动,而且在水平方向可以有效限制浮箱移动,提高了作业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