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板拼装台车,特别是一种自行式拼装台车。
背景技术:
采用桩撑支护体系的明挖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中,基坑内作业空间狭小,预制板钢筋混凝土构件体积与重量均较大,其拼装精度超出一般土建施工钢筋混凝土施工精度,传统吊装设备如龙门吊、汽车吊等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板拼装台车,特别是一种自行式拼装台车。
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板拼装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操作室2、承重梁3、调整器及行走机构7,承重梁3位于调整器的上方,行走机构7 位于调整器的下方,承重梁3上方设有支撑架1,调整器包括四个外侧液压油缸5和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所述的支撑架1内部设有发电机组和液压泵站。
它包括:支撑架1、操作室2、承重梁3、橡胶垫4、调整器(包括四个外侧液压油缸5和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及行走机构7。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是否作业可以根据中板是否有风道来确定。
进一步,它的特点是:
①所述的操作室2为电脑操作室,程序采用PLC程序控制,集控制、采集、反馈、处理于一体,可视化程度较高。
②所述的调整器采用液压油缸构成,可控制调整XYZ三个坐标方向的位置。
③在XYZ三个坐标方向均有红外线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通过PLC 程序控制反馈采集的数据后调整液压油缸。
④所述的支撑架1内部设有发电机组和液压泵站,为整机的动力源,可实现拼装台车的自行,不需要外接电源和动力。
⑤台车中调整器的四个外侧液压油缸5用以实现台车上部平台高度的大幅度变化,内侧四个液压油缸6是来适应普通预制板和带有风道的预制板的吊装和接收构件的需要。
⑥所述的承重梁3框架为活动结构,非固定装置。
⑦所述的行走机构7可为步履式行走机构,可为轨道式行走机构,也可为轮胎式行走机构。
⑧所述的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用于适应普通预制板和带有风道的预制板两种预制板的拼装作业。当进行拼装作业时,如果中板没有风道,则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开始作业,伸出立柱,用以支撑中板保持平衡以及调整板的位置;当中板带有风道,四个内侧液压油缸6则停止作业。
⑨支撑架1上方设有橡胶垫4。橡胶垫4的使用是为了在对板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减少摩擦对板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通过其他起重设备的配合,将安放好了车站预制板的承重梁框架3放置于调整器上,利用调整器及红外线对位仪精确对位,对位完成后利用台车中油缸中的立柱下落使板降落,将板完全落到梁上预定位置并临时固定后移出拼装台车。
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经济实用,操作简便,通过单人操作就可完成车体的移动,调整器大大提高了板安装定位的效率,从而减少人力的投入,加快安装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车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台车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台车的俯视图
图4为带有风道的板和新型台车上的相对位置主视图
图5为不带有风道的板和新型台车上的相对位置主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1、支撑架;
2、操作室;
3、承重梁;
4、橡胶垫;
5、外侧液压油缸;
6、内侧液压油缸;
7、行走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地铁车站预制板拼装台车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在已施工完成的地铁车站底板上进行测量放线工作,标示出预制板拼装台车的工作区域;
2、拼装台车进入作业区:利用地面吊装设备将拼装台车吊放至台车工作区域;
3、拼装台车进入预制构件转接区:拼装台车利用自身行走机构7进入预制构件转接区;
4、预制构件转接:地面吊装设备将预制板构件由预制构件存放区吊至预制构件转接区,外侧液压油缸立柱顶升,地面起重设备将已放置预制板构件的承重梁3框架放置在调整器上,将承重梁3框架与调整器进行临时固定,并利用外侧液压油缸5与内侧液压油缸6的立柱调整构件至适合就位的高度;
5、拼装台车负载预制板走行:拼装台车利用步履行走机构7沿车站纵向走行,行进至预制板构件的设计拼装位置;
6、对位调整:利用调整器及红外线对位仪对预制板竖向投影位置进行精确对位调整,直至预制板竖向投影与预制板平面设计位置重合,精度控制在±2mm;
7、预制板垂直下落:拼装台车对预制板进行精确对位后,调整器竖向油缸同步下落,将预制板落至设计位置;
8、将预制板构件进行临时固定后,拼装台车外侧液压油缸5的立柱收缩,拼装台车沿车站纵向走行至预制构件转接区,至此,拼装台车进入下一工作循环。
以上实施实例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其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核心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和细节上做任何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