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7116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生物净化滞留带,具体涉及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国家提出的一种城市建设新理念,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在下雨时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道路铺装在整个城市铺装的比重约为30%,存在着雨水冲刷路面导致径流污染、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市政道路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的市政道路主要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中分带、侧分带组成。由于对市政道路景观效果以及绿化率的不断提高,中分带以及侧分带的宽度在不断增大,在保证道路安全使用的情况下,发挥中分带与侧分带渗水、蓄水、净水、滞水、排水的作用显得非常必要。在目前的市政道路设计中,所有的分隔带高度均高于路表,根本无法起到上述作用,且从分隔带流出的雨水会污染路面,也将加重排水系统的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生物滞留带物无法有效的对雨水进行渗、滞、蓄、净、排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包括:植被层(1)、土壤基质层(2)、过滤层(3)、净水层(4)、蓄水层(5)、防水土工织物(6)、可渗透膜(7)、排水管道(8)、旱溪(9);生物净化滞留带最下层为蓄水层(5),蓄水层(5)内部设置有排水管道(8),蓄水层(5)上部设置净水层(4),净水层(4)上部设置过滤层(3),过滤层(3)上部设置土壤基质层(2),在土壤基质层(2)上种植植被层(1),土壤基质层(2)的中部设置有旱溪(9),过滤层(3)与土壤基质层(2)之间设置有可渗透膜(7),所述防水土工织物(6)设置在所述生物净化滞留带外表面,防止水分对路基的渗透。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基质层(2)的上表面为两侧高、中间低的凹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3)的材料构成为粗砂、玻璃纤维布。

进一步地,所述净水层(4)由细沙、炉渣构成,其中炉渣在上,细沙在下放置。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层(5)由碎石构成,在其底部设置排水管道(8),排水管道(8)的表面均匀的设置有孔洞,水流可通过孔洞渗入排水管道(8)内排出,排水管道(8)的孔洞处设置有过滤网,防止杂质进入到排水管道(8)。

进一步地,所述可渗透膜(7)设置在土壤基质层(2)下部,可渗透膜(7)只允许水分子的通过,防止土壤基质层(2)内的养料及土壤随雨水的流失。

进一步地,所述旱溪(9)位于土壤基质层(2)上部,由较大型碎石块构成,当降雨量过多时,通过旱溪(9)将雨水排走,旱溪(9)具有一定的净水能力,可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并可将雨水中的污物滞留在旱溪(9)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植被层(1)的两侧设置有路沿石(10),路沿石(10)内部设置有预留孔洞(10-1),路沿石(10)的旁边为公路(11),公路(11)上的雨水通过所述预留孔洞(10-1)流入到生物净化滞留带内部,公路(11)需进行放坡,放坡方向为靠近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低于远离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放坡角度为。

进一步地,所述植被层(1)的两侧设置有链式护栏(12),链式护栏(12)的旁边为停车场(14),停车场(14)需进行放坡,放坡方向为靠近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低于远离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放坡角度为。

进一步地,所述植被层(1)的两侧设置有公园小路(13),公园小路(13)的旁边为公园,公园小路(13)需进行放坡,放坡方向为靠近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低于远离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一侧,放坡角度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雨水进入生物净化滞留带内,先渗透,使得生物净化滞留带能渗透、蓄存更多的雨水,尽可能的发挥生物滞留带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旱溪,只有降雨强度非常大,即生物净化滞留带内出现大量积水时,才通过旱溪的排水作用排出,防止了雨水过大淹没生物净化滞留带,此外旱溪也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也可以对雨水起到滞留、净化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净化层由细沙、炉渣组成,能够非常有效的吸收雨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保护水体;此外该生物净化滞留带可以提高公路的绿化带观赏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生物净化滞留具有排水、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的功能,有效的提高了生物滞留带的滞水、蓄水、净水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沉式生物滞留带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适用于公路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剖面图。

图3为适用于公路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俯视图。

图4为适用于公路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路沿石孔洞结构示意图。

图5为适用于停车场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剖面图。

图6为适用于停车场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俯视图。

图7为适用于公园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剖面图。

图8为适用于公园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俯视图。

图中:1为植被层;2为土壤基质层;3为过滤层;4为净化层;5为蓄水层;6为防水土工织物;7为可渗透膜;8为排水管道;9为旱溪;10为路沿石;10-1为预留孔洞;11为公路;12为链式护栏;13为公园小路;14为停车场;15为放坡方向指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包括植被层1、土壤基质层2、过滤层3、净水层4、蓄水层5、防水土工织物6、可渗透膜7、排水管道8、旱溪9、路沿石10、公路11;生物净化滞留带最下侧为蓄水层5,蓄水层5内部设置有排水管道8,蓄水层5上侧设置净水层4,净水层4上侧设置过滤层3,过滤层3上侧为土壤基质层2,在土壤基质层2上种植植被层1;土壤基质层2上部设置有旱溪9;其中过滤层3与土壤基质层2之间设置有可渗透膜7;防水土工织物6设置在所述生物净化滞留带外表面,防止水分对路基的渗透。

其中,过滤层3的材料构成为粗砂,玻璃纤维布等;净水层4由细沙、炉渣构成,其中炉渣在上,细沙在下放置;蓄水层5由碎石构成,在其底部设置排水管道8,排水管道8的表面均匀的设置有孔洞,水流可通过孔洞渗入排水管道8排出,此外在其孔洞处设置有过滤网,可防止杂质进入到排水管道8;可渗透膜7设置在土壤基质层2下部,可渗透膜7只允许水分子的通过,可防止土壤基质层2内的养料及土壤随雨水的流失;旱溪9位于土壤基质层2上部,由较大型碎石块构成,当降雨量过多时,可通过旱溪9将雨水排走,旱溪9具有一定的净水能力,可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并可将雨水中的污物滞留在旱溪9内部。

如图2-4所示,适用于公路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上部两侧还设有路沿石10,路沿石10内部设置有预留孔洞10-1,路沿石10的旁边为公路11,公路11上的雨水通过所述预留孔洞10-1流入到生物净化滞留带内部去;公路11需要进行放坡,其方向如放坡方向指引15所示,放坡角度为2°。

实施例2

如图5和6所示,适用于停车场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上部两侧设有链式护栏12,链式护栏12的旁边为停车场14,停车场14需要进行放坡,其方向如放坡方向指引15所示,放坡角度为2°;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7和8所示,适用于公园的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的上部两侧设有公园小路13,公园小路13的旁边为公园,公园小路13需要进行放坡,其方向如放坡方向指引15所示,放坡角度为2°;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