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6588阅读:1024来源:国知局
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工程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



背景技术:

耙吸挖泥船是大中型自航、自载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是吸扬式中的一种。施工时利用耙头、高压冲水、耙齿等装置进行破土、扰动,使疏浚土体疏松,与周围水体充分混合,形成泥浆;利用泥泵产生的抽吸作用,将泥浆装入挖泥船的泥舱内,待舱满后再航行到深水抛泥区开启泥门卸泥或吹填到陆地围堰。施工过程中耙齿对施工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对较硬的土质普通耙齿难以开挖,尤其是类似原状土的坚硬砂质土,在类似的施工项目中实际进仓浓度为5%-10%之间,船舶长时间低效挖泥,导致项目难以达到既定目标,工期滞后。

以往施工中采用的耙齿分为凿型齿、锥形齿和犁型齿。凿型齿齿尖为扁平状,施工过程入土深度有限,且对同一位置每次仅能开挖一次,单趟破土效果不佳;锥形齿齿尖为锥形,齿型为四面体型,施工过程入土深度较大,船行阻力较大,加之沿船舶行进方向其对土层作用面积较窄,破土效果有限,此外对同一位置每次仅能开挖一次,单趟破土效果不佳;犁型齿使用过程中受力面较大,所带来的船行阻力较大,使船舶难以达到理想挖泥船速,此外对同一位置每次仅能开挖一次,单趟破土效果不佳。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专门针对坚硬土质,且能快速改善施工效果的耙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该耙齿为锯齿状,提高破土能力、提高开挖硬质砂质土施工浓度,极大的提高了耙吸式挖泥船的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包括头部、过渡部和连接部,所述头部和连接部分别连接在过渡部两端;所述头部包括破土齿尖和背部支撑,与被疏浚面接触的所述背部支撑的底面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多个破土齿尖,所述破土齿尖与背部支撑一体铸造成型;与所述背部支撑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的过渡部背离被疏浚面向上圆弧过渡至与连接部连接的一端;所述连接部上加工有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头部、过渡部和连接部一体铸造成型。

所述破土齿尖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其中一直角边的端面与背部支撑连接,另一直角边的端面位于斜边端面与过渡部之间。

所述破土齿尖的尖端角度在30°~60°之间。

所述背部支撑和连接部均呈长方体形。

本实用新型的耙齿安装在主耙头下部,若干个耙齿组成耙齿组,耙齿与水平面夹角相同,为一排平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耙齿工作面为锯齿形,施工过程中锯齿面接地,依靠破土齿尖将坚硬表层破坏并带动裂纹向周边方向发展,依靠泥泵将破碎土吸到船体泥舱;其破土齿尖入土深度较小,船行阻力较小,船舶能给耙齿带来较大初速度,增大破土力;船舶前进过程中每个耙齿工作面的多个破土齿尖将对海底疏浚面同一位置进行多次破坏,变相延长了疏浚工作时间,每个单趟能产生多次疏浚的效果,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该耙齿制造方便、易于推广使用到耙吸式挖泥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耙齿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破土齿尖;2-背部支撑;3-过渡部;4-连接部;5-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2,一种耙吸式挖泥船用锯齿形耙齿,包括头部、过渡部3和连接部4,所述头部和连接部4分别连接在过渡部3两端,所述头部、过渡部3和连接部4一体铸造成型;所述头部包括破土齿尖1和背部支撑2,与被疏浚面接触的所述背部支撑2的底面上沿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多个破土齿尖1,施工过程中前面的破土齿尖破开硬土层表面,后面的破土齿尖利用船舶动力带动破裂面继续生长并将表层及下层硬质土破碎,随后船舶泥泵将破碎土体抽吸进船舶泥舱,所述破土齿尖1与背部支撑2一体铸造成型;与所述背部支撑2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的过渡部3背离被疏浚面向上圆弧过渡至与连接部4连接的一端;所述连接部4上加工有安装槽5,用于耙齿与主耙头的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破土齿尖1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其中一直角边的端面与背部支撑连接,另一直角边的端面位于斜边端面与过渡部之间,可以增加耙齿对硬质砂质土的力度,方便耙齿将硬质砂质土耙起,降低了耙头的挖掘阻力,提高了耙头的挖掘能力和疏浚效率。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破土齿尖1的尖端角度在30°~60°之间,进一步优选为45°。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背部支撑2和连接部4均呈长方体形,便于安装和加工。

如图3所示,工作时,耙齿安装在主耙头下部,若干个耙齿组成耙齿组,耙齿与水平面夹角相同,为一排平行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