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78026发布日期:2018-09-29 05:5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垃圾清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排水工程中,污水池垃圾清理非常重要。由于污水池垃圾较多,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产生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恶性有害气体。现有的污水池垃圾清理装置主要采用输送带进行垃圾清理,其主要清理水下沉积的垃圾,无法有效地清理水面处的垃圾。目前,污水池水面处的垃圾一般采用不定期人工打捞的方式进行清理,但是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污水池水面垃圾清理方式存在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较高、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垃圾收集效率高且效果好、人工成本低、无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有害气体产生的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包括:

一竖直安装在污水池侧壁上的轨道,所述轨道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且位于所述污水池水面的下方,其上端竖直向上延伸且高于所述污水池的池顶高程;

一滑动设置在所述轨道上且可沿着所述轨道上下滑动的抽水泵安装机架;

一安装在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内的抽水泵组件;

一滑动配置在所述轨道上且位于所述抽水泵组件的上方且可沿着所述轨道上下滑动的垃圾收集桶,所述垃圾收集桶的上开口为垃圾收集口,其桶底开设有若干过滤孔并可套设在所述抽水泵组件的进水口上;

一第一提升机构,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与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沿所述轨道上下滑动;

一第二提升机构,所述第二提升机构与所述垃圾收集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垃圾收集桶沿所述轨道上下滑动;

一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垃圾收集桶的上开口是否低于所述污水池水面一定深度;以及

一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抽水泵组件、第一提升机构、第二提升机构以及液位传感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轨道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导轨以及竖直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第二导轨,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垃圾收集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轨的上部为一段向远离所述污水池方向弯折的弯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垃圾回收桶,所述垃圾回收桶放置在所述污水池的池顶高程上且靠近所述轨道的上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提升机构为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竖直安装在所述轨道的下端处,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液压缸和一提升连接滑块,所述提升连接滑块滑动配置在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垃圾收集桶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竖直安装在所述抽水泵安装机架上且其输出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提升连接滑块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抽水泵组件的进水口上设置有一用于与所述垃圾收集桶的桶底套设配合的桶套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液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污水池的侧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液位传感器为超声波液位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垃圾收集桶下方安装抽水泵组件,使得水体形成水循环,垃圾收集桶内水面与污水池水面形成液位差,在重力和地转偏向力同时作用下,使得垃圾收集桶内形成漩涡,水流带动周围垃圾进入垃圾收集桶内,待垃圾收集桶收集完成后,通过提升机构将垃圾收集桶提升,并将垃圾收集桶内的垃圾倾倒回收。本发明的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垃圾收集效率高且效果好,人工成本低,无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有害气体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作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倾倒垃圾时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一种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包括轨道100、抽水泵安装机架200、抽水泵组件300、垃圾收集桶400、提升机构500a、500b、液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及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

轨道100竖直安装在污水池10的侧壁上,轨道100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且位于污水池10水面的下方,其上端竖直向上延伸且高于污水池10的池顶高程11。具体地,轨道100包括竖直布置的导轨110以及竖直布置在导轨110之间的导轨120。

抽水泵安装机架200滑动设置在轨道100上且可沿着轨道100上下滑动。具体地,抽水泵安装机架200滑动配置在轨道100的导轨110上。

抽水泵组件300安装在抽水泵安装机架200内,抽水泵组件300具有一进水口310和一出水口320,其进水口310位于抽水泵组件300的顶部上,其出水口320位于抽水泵组件300的侧部上。

垃圾收集桶400滑动配置在轨道100上且位于抽水泵组件300的上方且可沿着轨道100上下滑动。具体地,垃圾收集桶400滑动设置在轨道100的导轨120上。垃圾收集桶400的上开口为垃圾收集口410,其桶底420开设有若干过滤孔(图中未示出)并可套设在抽水泵组件300的进水口310上。为了便于垃圾收集桶400的桶底与抽水泵组件300的进水口310之间的套设配置,在抽水泵组件300的进水口310上设置有一用于与垃圾收集桶400的桶底套设配合的桶套件330。

提升机构500a与抽水泵安装机架200连接并用于驱动抽水泵安装机架200沿所述轨道上下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机构500a为液压缸510a,液压缸510a竖直安装在轨道100的下端处,液压缸510a的输出端向上延伸并与抽水泵安装机架200连接。当然,提升机构500a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其还可以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钢丝绳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等。

提升机构500b与垃圾收集桶400连接并用于驱动垃圾收集桶400沿轨道100上下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机构500b包括液压缸510b和提升连接滑块520b,提升连接滑块520b滑动配置在轨道100的导轨110上且与垃圾收集桶400连接,液压缸510b竖直安装在抽水泵安装机架200上且其输出端向上延伸并与提升连接滑块520b连接。当然,提升机构500b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其还可以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钢丝绳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等。

液位传感器安装在污水池10的侧壁上,其用于检测垃圾收集桶400的上开口是否低于污水池10水面一定深度。在本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为超声波液位传感器。

控制系统分别与抽水泵组件300、液压缸510a、510b以及液位传感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为了便于对垃圾收集桶400所收集的垃圾进行回收,本发明的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还包括一垃圾回收桶600,垃圾回收桶600放置在污水池10的池顶高程上且靠近轨道100的上端。

此外,轨道100的导轨120的上部为一段向远离污水池10方向弯折的弯轨121,这样便于垃圾收集桶400将其内所收集的垃圾倾倒至垃圾回收桶600内。

本发明的污水池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初始状态时,抽水泵组件300和垃圾收集桶400位于轨道100的上部且位于污水池10水面的上方。当需要对污水池10水面垃圾进行清理时,参见图2,控制系统控制液压缸510a动作,带动抽水泵安装机架200下降,使得抽水泵组件300和垃圾收集桶400下降至污水池10水面以下一定深度,液位传感器检测到垃圾收集桶400的上开口下降至预设高度时,控制系统控制液压缸510a停止动作,并启动抽水泵组件300进行工作。此外,位于垃圾收集桶400周围的水面垃圾在水流作用下进入垃圾收集桶400内,这是因为利用抽水泵组件300抽水排入污水池10内,抽水泵组件300倒装,其上部进水,下部出水,上下水体形成水循环,垃圾收集桶400与污水池10水面形成一定的液位差,在重力作用下,水体流向垃圾收集桶400内,同时由于抽水泵组件300不停抽水排入污水池10内,整体水面高度几乎保持不变,周围水体不断流入垃圾收集桶400内,使得水流推动垃圾进入垃圾收集桶400内,达到收集垃圾的目的。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体由于惯性相对底面有保持原来速度的运动方向的趋势,这样使得垃圾收集桶400内形成漩涡,带动周围垃圾不断地进入垃圾收集桶400内。当垃圾收集完成后,控制系统一方面控制抽水泵组件300停止工作,另一方面控制液压缸510b动作,将垃圾收集桶400提升至轨道100的导轨120的上端弯轨处,使得垃圾收集桶400内所收集的垃圾倾倒至垃圾回收桶600内,如图3所示。倾倒垃圾完成后,再控制垃圾收集桶400下降至水面以下一定深度,并使得垃圾收集桶400的桶底套设在抽水泵组件300的进水口310上,继续进行垃圾收集,直至污水池10水面处的垃圾收集完成为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