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7337发布日期:2020-03-03 03:5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背景技术:

水槽的排水管种类很多,有适配单水槽的,也有适配双水槽的。由于不同牌号双水槽的高度以及两个水槽排水口之间的距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有自己的设计风格,现有的通用性的水槽只能适配特定结构的双水槽,不能同时适配多种尺寸。

现有的水槽排水组件还存在排水管容易堵塞,排水效率低,防臭效果不佳等问题,尤其是一个水槽在排水时,另一个水槽会出现返水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5000422u的中国专利《一种双水槽排水组件》(申请号:cn201520639456.2)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与第一水槽的排水口相连接的第一排水管道、与第二水槽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水管道和下水管道,第一排水管道的出口连接三通管道主管上的第一端口,第二排水管道的出口连接三通管道支管上的第二端口,三通管道主管上的第三端口通过存水弯管连接下水管道;三通管道内还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三通管道的内腔分隔为连通第一端口的第一通道和连通第二端口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存水弯管的入口。

上述结构的排水组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水管的堵塞问题,但由于隔板设置后使得管子的流通截面只有原始管子的二分之一,仍旧存在容易堵塞的问题,而防止返水性能的差异主要由堵塞问题决定,因此,在堵塞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的基础上,防返水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上述现有的排水组件结构,一般需要通过六个以上螺母进行连接,不仅安装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管组件的密封性能。

因此,对于目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采用合流结构而有效避免水管堵塞、防止返水的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密封性且安装方便的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包括与第一水槽的排水口相连接的第一排水管道、与第二水槽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水管道和下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存水弯管及导流管,所述第一排水管道的出口与第一存水弯管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存水弯管的出口与下水管道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道的出口与导流管的进口相连接,按照流体输送方向,所述导流管的至少下游部分成形为能绕过第一排水管道使其出口与第一存水弯管的出口端相连接的c形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c形结构的第一端与导流管之间平滑过渡并成形为一体,所述c形结构的第二端与第一存水弯管之间平滑过渡并成形为一体。该结构能降低水流阻力。

优选地,所述c形结构的第二端与第一存水弯管下游拱起部分的最高点相连接,且在连接处保持所述第一存水弯管及导流管的截流面积不变。该结构能真正有效的避免堵塞。

作为改进,所述导流管自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自上而下倾斜的布置。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10度,进一步优选为8度,该结构能很好的防止返水。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水管道包括短管部分、第二存水弯管部分及l形弯管部分,所述短管部分为第二排水管道的上游管道并竖向布置,所述第二存水弯管部分的第一端与短管部分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存水弯管部分的出水端与l形弯管部分的进水端相连接,所述l形弯管部分的出水端与导流管的进口相连接。该结构能在防臭的同时,防止返水。

进一步优选,所述l形弯管部分在弯折处平滑过渡且具有较短的上游部分及较长的下游部分,所述下游部分与导流管保持相同的倾斜角度,所述上游部分相对于下游部分向下弯折。该结构有利于水流顺畅,避免堵塞。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溢水口,所述溢水口通过第一溢水管与第一水槽相连接,所述溢水口通过第二溢水管与第二水槽相连接。所述溢水口上连接有三通管道,该三通管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溢水口相连接,该三通管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溢水管相连接,该三通管道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溢水管相连接。采用该结构,将第一水槽、第二水槽的溢水管均连接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能更加快速、直接的实现防溢水作用,避免堵塞。

为了提高密封性及便于安装,所述第一排水管道、第二排水管道、下水管道、导流管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防止连接处松脱的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设置了能将第二排水管道直接与第一存水弯管的出水端相连接的导流管,从而使第二排水管道的排水无需在第一排水管道上汇聚,而是模拟立交桥的合流设计,使第一排水管道与第二排水管道在第一存水弯管的下游形成合流结构,由于整个结构中,各管道的截留面积保持不变,但又避免了第二水槽中的排水直接经过第一存水弯管而加重对第一存水弯管的负担,从而有效避免了水管堵塞问题及返水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管与第一存水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用于双水槽的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道1、第二排水管道2、下水管道3、第一存水弯管4及导流管5,第一排水管道1的进水口与第一水槽的排水口相连通,第二排水管道2的进水口与第二水槽的排水口相连通,第一排水管道1的出口与第一存水弯管4的进口相连接,第一存水弯管4的出口与下水管道3的进口相连接,第二排水管道2的出口与导流管5的进口相连接,按照流体输送方向,导流管5的下游部分成形为能绕过第一排水管道1使其出口与第一存水弯管4的出口端相连接的c形结构51。

在本实施例中,c形结构51的第一端与导流管5之间平滑过渡并成形为一体,c形结构51的第二端与第一存水弯管4之间平滑过渡并成形为一体,该结构能降低水流阻力。c形结构51的第二端与第一存水弯管4下游拱起部分的最高点相连接,且在连接处保持第一存水弯管4及导流管5的截流面积不变,该结构模拟立交桥的设计,能真正有效的避免堵塞。

本实施例的导流管5自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自上而下倾斜的布置。导流管5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为5~10度,优选为8度,该结构能很好的防止返水。第二排水管道2包括短管部分21、第二存水弯管部分22及l形弯管部分23,短管部分21为第二排水管道2的上游管道并竖向布置,第二存水弯管部分22的第一端与短管部分21的出水端相连接,第二存水弯管部分22的出水端与l形弯管部分23的进水端相连接,l形弯管部分23的出水端与导流管5的进口相连接,该结构能在防臭的同时,防止返水。l形弯管部分23在弯折处平滑过渡且具有较短的上游部分231及较长的下游部分232,下游部分232与导流管5保持相同的倾斜角度,上游部分231相对于下游部分向232下弯折,该结构有利于水流顺畅,避免堵塞。

本实施例的第一排水管道1侧壁上设置有溢水口11,溢水口11通过第一溢水管111与第一水槽相连接,溢水口11通过第二溢水管112与第二水槽相连接。溢水口11上连接有三通管道113,该三通管道113的第一端口与溢水口11相连接,该三通管道113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溢水管111相连接,该三通管道113的第三端口与第二溢水管112相连接。采用该结构,将第一水槽、第二水槽的溢水管均连接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能更加快速、直接的实现防溢水作用,避免堵塞。

为了提高密封性及便于安装,本实施例的第一排水管道1、第二排水管道2、下水管道3、导流管5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防止连接处松脱的螺母6。该螺母6端面的矩阵卡扣在圆周上间隔且均匀的分布有36个,每个10°,与管道接头处的端面呈180°分布的两个卡扣旋合扣紧,每扣一格10°控制旋紧度,只能顺时针旋紧,不能倒退,从而达到防松脱的效果。

本实施例设置了能将第二排水管道2直接与第一存水弯管4的出水端相连接的导流管5,从而使第二排水管道2的排水无需在第一排水管道1上汇聚,而是模拟立交桥的合流设计,使第一排水管道1与第二排水管道2在第一存水弯管4的下游形成合流结构,由于整个结构中,各管道的截留面积保持不变,但又避免了第二水槽中的排水直接经过第一存水弯管4而加重对第一存水弯管4的负担,从而有效避免了水管堵塞问题及返水问题的发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