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综合施工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8442发布日期:2018-09-28 21:47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综合施工操作平台,属于码头、引桥施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港口码头经常需要在码头前沿及引桥侧面部位施工,这些部位的施工有电气、供水、供电和橡胶护舷等附属设施施工,也需要进行混凝土外观质量修补等。由于该部位位于码头、引桥外侧,下方即为水面,施工没有依托,施工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常规方法采用简易爬梯式固定挂篮施工,施工效率低,且危险性较大。为此,我们针对码头前沿、引桥侧面特定部位施工需要,结合安装施工及安全防护设计了行走式综合施工操作平台,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行走式综合操作施工平台,具备如下功能:1、能满足码头前沿、引桥侧面等特定部位施工需要;2、可行走,移动方便;3、平台设置工具箱,装载常用施工工具及急救药品;4、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救护能力。总体目标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综合施工操作平台,包括行走装置、跨护轮坎钢桁架梁和悬挑挂篮,跨护轮坎钢桁架梁通过焊接与工具箱及悬挑挂篮连接固定,悬挑挂篮位于跨护轮坎钢桁架梁前方端部下方,悬挑挂篮由角钢焊接而成,悬挑挂篮底部铺设木板封底;工具箱底部焊接在行走装置上方前部,行走装置上方后部放置有若干压载配重块,压载配重块可由预制混凝土块构成;行走装置前方端部固定有若干侧向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若干∠50mm*5型号的角钢、直径为16mm的圆钢、钢板和若干轮子,角钢焊接形成行走装置的骨架,在骨架中间用圆钢分割焊接,轮子固定在行走装置拐角处,轮子上设置有自锁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跨护轮坎钢桁架梁和悬挑挂篮均由∠40mm*4角钢组成,跨护轮坎钢桁架梁和悬挑挂篮之间通过角钢焊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跨护轮坎钢桁架梁通过挂钩悬挂有若干救生设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综合施工操作平台,可应用于码头前后沿、引桥两侧施工作业,施工人员从爬梯进悬挂吊篮内进行施工作业,挂篮栏杆高1.2米既可以确保施工方便,又可以防止人员落水;在引桥一个施工部位施工完以后,引桥上施工人员开启轮子锁紧装置,推动小车往前继续进行下一个部位的施工,能提高施工作业效率,降低了施工作业安全风险,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经济性,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综合操作平台结构的平面侧视图。

图中:1、行走装置;2、跨护轮坎钢桁架梁;3、悬挑挂篮;4、压载配重块;5、工具箱6、;救生设施;7、侧向滑轮;8、车轮;9、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综合施工操作平台由行走装置1、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悬挑挂篮3、压载配重块4、工具箱5、救生设施6、侧向滑轮7组成。行走装置1由车轮8(四个)、角钢9、圆钢组成,其中四个轮子8安放在行走装置1的四角处,轮子8上为四方形骨架,骨架由角钢9焊接而成,轮子8固定于钢骨架,四方形角钢骨架中间用圆钢分割焊接,行走装置1带自锁装置。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位于工具箱5上方,通过焊接与工具箱5及悬挑挂篮3连接固定,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由角钢焊接而成,悬挑挂篮3位于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前方端部下方,悬挑挂篮3由角钢焊接而成,挂篮底部铺设木板封底。压载配重块4放置于行走装置1上方后部。压载配重块4可由预制混凝土块构成,重量视平衡而定。工具箱5放置于行走装置1上方前部,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下方,通过焊接与两者连接。救生设施6通过挂钩悬挂于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侧边,救生设施6为两个带绳子救生圈。侧向滑轮7固定于行走装置1前方端部,其主要作用是减少行走装置与码头侧边(护轮坎)的摩擦阻力,兼有限位作用。

综合施工操作平台的作业方法:该平台一般由1-2人进行作业,用起重工具将综合施工操作平台安置到护轮坎、引桥侧面,根据需要配置配重块4。综合施工操作平台安放到位后,配置合适配重块4,锁紧行走装置1的车轮自锁装置,施工人员通过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爬进悬挑挂篮3进行作业。施工人员的通用操作工具可储存于工具箱5内,工具箱5内亦可储藏一些急救药品,操作工具可自行携带或由配合人员递送。一个工位作业完毕,施工人员可自行回到内侧,打开车轮自锁装置,推动行走装置1到下一个工位,当2人配合作业时可由内侧人员操作行走。救生设施6用于紧急情况下,当发现有人员落水后,立即取下救生圈,抛到落水人员附近,用于救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相关材料通过计算可得相关数据如下:

1、操作平台结构

操作平台按与栏杆的相对位置分为三部分:行走装置1、跨护轮坎栏杆钢桁架梁2以及悬挑挂篮3。

行走装置1由∠50*5角钢和φ16圆钢组成,其上部采用2个混凝土块作为压载配重块4,每个混凝土块重量为(0.35*0.35+0.5*0.5)/2 *0.3*2420=135.2kg,两个混凝土块总重量为270.4kg。

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由∠40*4角钢组成,长2.5m,宽1.25m,高0.7m。

悬挑挂篮3由∠40*4角钢组成,高3.7m,宽1.25m,挂篮栏杆高度为1.2m。

2、材料相关参数和荷载取值

∠40*4角钢:抵抗弯矩Wx=(4. 07×10-6)m3、惯性矩Ix=(4.6×10-8)m4,截面面积:A=(3.09×10-4)m2;Q235型钢容许抗压、抗拉强度N=140Mpa、容许抗剪强度N=85Mpa;单人重量取值80kg。

3、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3-1、车行道行走部分验算

由于车行道走行部分直接作用在桥面上,其与跨栏杆角钢桁架梁通过6根∠40*4角钢焊接连接,故仅需验证其整体稳定性及结合处的焊缝抗拉强度。

(1)整体稳定性验算

根据杠杆原理,以右侧车轮为支点,配重块的力矩为M=F1*L1=2704*1.8

=4867N·M,右侧吊笼最大载重量F2=M/L2=4867/(1.1+0.7)=2704N。取安全系数1.3,右侧吊笼内最大载重量F=F2/1.3=2080N,因此,吊笼内重量不超过208kg,挂篮操作平台的整体稳定性能够满足要求。

(2)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6根∠40*4角钢的焊缝长度为6*40*2=480mm;

结合处焊缝长度验算

δ=N÷(h×L)≤f

式中:①N为每条焊缝受力

②h为有效焊缝厚度,为相接两板中较薄板厚的0.7倍

h=0.7×4=2.8mm

③f为抗拉应力f=140N/mm2

L≥N÷(h×f)=1600/12×1000N÷(2.8mm×140N/mm2)=340mm。

实际6根∠40*4角钢的焊缝长度为6*40*2=480mm,焊缝长度满足要求。

3-2、跨护轮坎钢桁架梁2和悬挑挂篮3验算

跨防撞墙角钢桁架梁和防撞墙外侧悬挑部分均由2片∠40*4角钢桁架组成,单片角钢桁架由2根相距0.7m的∠40*4角钢组成,可一并进行验算。

根据矩形截面和平行移轴原理,单片角钢桁架的:Wx=[4. 07×(0.7/0.02/2)2×10-6]m3=1246×10-6)m3、Ix=[4.6×(0.7/0.02/2)3×10-8]m4=(4.6×5359×10-8)m4;

2片角钢桁架的:Wx=[4. 07×(0.7/0.02/2)2×2×10-6]m3=(1246×2×10-6)m3=(2492×10-6)m3、Ix=[4.6×(0.7/0.02/2)3×2×10-8]m4=(4.6×5359×2×10-8)m4=(4.6×10718×10-8)m4。

查看型钢参数手册可知,两片角钢桁架梁的截面抵抗弯矩和惯性矩均达到了Ⅰ32a型工字钢的参数,对于1000N的外力来说,其强度满足要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