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碎锤的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3007发布日期:2019-03-30 08:40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破碎锤的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碎锤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破碎锤的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液压破碎锤的动力来源是挖掘机或装载机的泵站提供的压力油,它能在挖掘建筑物基础的作用中更有效地清理浮动的石块和岩石缝隙中的泥土,液压破碎锤已经成为液压挖掘机的一个重要作业工具,也有人将液压破碎锤安装在挖掘装载机(又称两头忙)或轮式装载机上进行破碎作业;

现有的破碎锤内包括缸体和与缸体连接的换向阀,传统破碎锤缸体内部润滑效果差,传统的流道复杂,导致油路内部油压转换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效果好,且油道简单,油压稳定的破碎锤的液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破碎锤的液压系统,包括缸体,其特征是:所述缸体内设有活塞腔、固定腔和阀槽,缸体上还设有蓄能器,缸体内还设有用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高压流道分别连通阀槽、活塞腔和蓄能器,低压流道组分别连通阀槽、固定腔和活塞腔了,转换流道组分别连通活塞腔、固定腔和阀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形成单独控制的流道,实现一道一压效果,来保证其各个部分的油压稳定性,且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三条流道均把缸体内部的三个部分进行流通,使得在保证在一道一压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内部良好的润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压流道组包括置于阀槽内的第一油道、置于固定腔内的第二油道和用于连通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第一引油道,该第一引油道与蓄能器连通;

低压流道组包括均置于阀槽内且依次排列的第三油道、第四油道和第五油道,低压流道组还包括置于固定腔内的第六油道和第七油道,所述第四油道设有与第七油道的第二引油道,所述缸体上还设有与第三油道、第四油道和第五油道连接的第六引油道,低压流道组还包括置于活塞腔内的第八油道、第九油道和第十油道,所述缸体上还设有用来分别与第六油道、第八油道、第九油道和第十油道连通的第三引油道,所述第三引流道与第八油道连通;

转换流道组包括置于阀槽内的第十一油道、置于固定腔内的第十二油道和置于活塞腔内的第十三油道,所述第十一油道与第十二油道之间设有用于连通的第四引油道,第十二油道和第十三油道之间设有第五引油道;

所述第十一油道置于第三油道和第四油道之间,第十二油道置于第六油道和第七油道之间,第十三油道置于第八油道和第九油道之间,所述第二油道置于第十三油道和第九油道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油孔进入高压油,然后通过置于阀槽内的第一油道、置于固定腔内的第二油道和用于连通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第一引油道,该第一引油道与蓄能器连通,高压油流至蓄能器通过蓄能器进行高压储存,在工作的时候,反流时也能够达到高压效果,稳定内部液压,并同时在阀槽内和活塞腔内进行润滑,同时低压油也采用单独一条流道,利用第二引油道和第三引油道进行良好的连接,使得从阀槽到固定腔和活塞腔实现标准低压,进而使得缸体内能够进行良好的润滑的同时,不会出现干预流道,能够保证低压油路能够进行良好的回有效果,以及转换流道组,也实现在缸体内固定腔、活塞腔以及阀槽内单独回路,并且在中间实现中间高低压的转换,保证内置阀槽的阀芯能够进行换向工作,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同时单独回路,避免影响高、低油压,同时也具备了其润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能器与缸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破碎锤的液压系统,包括缸体101,其特征是:所述缸体101 内设有活塞腔2、固定腔3和阀槽4,缸体101上还设有蓄能器6,缸体101内还设有用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高压流道分别连通阀槽4、活塞腔2和蓄能器6,低压流道组分别连通阀槽 4、固定腔3和活塞腔2了,转换流道组分别连通活塞腔2、固定腔3 和阀槽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形成单独控制的流道,实现一道一压效果,来保证其各个部分的油压稳定性,且高压流道组、低压流道组和转换流道组三条流道均把缸体101内部的三个部分进行流通,使得在保证在一道一压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内部良好的润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压流道组包括置于阀槽4内的第一油道101、置于固定腔3内的第二油道102和用于连通第一油道 101和第二油道102的第一引油道201,该第一引油道201与蓄能器 6连通;

低压流道组包括均置于阀槽4内且依次排列的第三油道103、第四油道104和第五油道105,低压流道组还包括置于固定腔3内的第六油道106和第七油道107,所述第四油道104设有与第七油道107 的第二引油道202,所述缸体101上还设有与第三油道103、第四油道104和第五油道105连接的第六引油道206,低压流道组还包括置于活塞腔2内的第八油道108、第九油道109和第十油道110,所述缸体101上还设有用来分别与第六油道106、第八油道108、第九油道109和第十油道110连通的第三引油道203,所述第三引流道203 与第八油道108连通;

转换流道组包括置于阀槽4内的第十一油道111、置于固定腔3 内的第十二油道112和置于活塞腔2内的第十三油道113,所述第十一油道111与第十二油道112之间设有用于连通的第四引油道204,第十二油道112和第十三油道113之间设有第五引油道205;

所述第十一油道111置于第三油道103和第四油道104之间,第十二油道112置于第六油道106和第七油道107之间,第十三油道 113置于第八油道108和第九油道109之间,所述第二油道102置于第十三油道113和第九油道109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油孔11进入高压油,然后通过置于阀槽4内的第一油道101、置于固定腔3内的第二油道102和用于连通第一油道101和第二油道102的第一引油道201,该第一引油道201 与蓄能器6连通,高压油流至蓄能器6通过蓄能器6进行高压储存,在工作的时候,反流时也能够达到高压效果,稳定内部液压,并同时在阀槽4内和活塞腔2内进行润滑,同时低压油也采用单独一条流道,利用第二引油道202和第三引油道203进行良好的连接,使得从阀槽 4到固定腔3和活塞腔2实现标准低压,进而使得缸体101内能够进行良好的润滑的同时,不会出现干预流道,能够保证低压油路能够进行良好的回有效果,以及转换流道组,也实现在缸体101内固定腔3、活塞腔2以及阀槽4内单独回路,并且在中间实现中间高低压的转换,保证内置阀槽4的阀心5能够进行换向工作,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同时单独回路,避免影响高、低油压,同时也具备了其润滑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