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740发布日期:2019-01-22 22:3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多数马桶在冲洗结束后,都会通过补水器对水封进行适当补水,使得水封水量足够以避免排污管中的臭气从马桶的排污口处窜出而污染室内空气。现有补水器通常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的水经溢流管流至马桶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进水口一般通过补水软管连接进水阀的补水口,在溢流时,如果补水软管拔离进水阀的补水口时,补水器的进水口会有吸气现象,补水器吸进的气体流至溢流管中将导致溢流管溢流能力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通过设置阻气结构来降低进入溢流管的空气量,从而改善溢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包括补水本体(11),所述补水本体(11)设有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所述进水口(111)与补水进水管接通,所述出水口(112)的水流分流流至溢流管(20)内和溢流管(20)外,所述溢流管(20)将水流导入马桶水封进行补水;并且,所述补水本体(11)还设有一用于减小所述溢流管(20)溢流时来自所述补水本体(11)的空气量的阻气结构。

优选的,所述补水本体(11)还设有连通所述出水口(112)的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补水出水通道(1122);补水时,所述出水口(112)的水经由所述水箱出水通道(1121)流至水箱中和/或经由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流至所述溢流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之间设有连通口(1120);溢流时,水箱中的水经由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所述连通口(1120)流至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所述连通口(1120)的水流形成阻隔以减小来自所述补水本体(11)进入所述溢流管(20)中的空气量,所述连通口(1120)形成所述阻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的出口设于所述溢流管内,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与溢流管内腔通过一纵向隔板(15)隔开,所述纵向隔板(15)形成所述阻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隔板(15)的底端与所述溢流管的溢流口之间具有一间距L,所述间距L大于或等于10mm。

优选的,所述阻气结构采用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11)上的第一单向阀(1110),所述第一单向阀(1110)为常闭状态,所述进水口(111)进水时所述第一单向阀(1110)在进水水压作用下打开。

优选的,所述阻气结构采用一与所述出水口(112)连通的吸水通道(113),并在所述吸水通道(113)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130);所述第二单向阀(1130)为常闭状态;当溢流时,水箱中的水推开所述第二单向阀(1130)以打开所述吸水通道(113),水箱中的水经由所述吸水通道(113)、所述出水口(112)流至所述溢流管(20)。

优选的,所述出水口(112)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和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可调节,通过调节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的通流面积与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的比例以调节所述出水口(112)的水流流至所述溢流管(20)内和流至所述溢流管(20)外的分流比例。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本体(11)设有与所述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相连通的补水调节腔(114),并在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设有调节阀芯(12),通过该调节阀芯(12)进行调节所述出水口(112)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和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的比例。

更进一步的,所述补水本体(1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补水调节腔(114)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调节阀芯(12)从该开口装入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并设有与所述开口相配合的压盖(14),所述压盖(14)与所述补水本体(11)固定连接以将所述调节阀芯(12)限位在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阻气结构,可大大减小经由补水本体吸入溢流管的外界空气,从而减小外界空气对溢流管的溢流效果的影响,使得溢流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采用连通口或纵向隔板或第一单向阀或设有第二单向阀的吸水通道作为阻气结构,结构简单,功能可靠,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的补水器在不改变补水通流截面的情况下,也即,不改变进水阀供给溢流管的补水比例的情况下,通过将补水水流进行分流的方式来获得匹配的补水量,不仅结构更简单可靠,而且大大减小供水源的水压波动对补水量的影响,使得补水量更加稳定;

(4)、通过使补水水流的分流比例可调节,以使得补水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随意调节补水量,通配性好,适用范围广。

(5)、补水器包括补水本体、补水调节腔、调节阀芯,通过该调节阀芯调节所述出水口通向所述溢流管内和通向所述溢流管外的通流面积的比例,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水器与溢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水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水器与溢流管的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水器结构的补水状态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水器结构的溢流状态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补水器与溢流管的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补水器结构的补水状态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补水器结构的溢流状态剖视图。

图中:

10-补水器;

11-补水本体;

111-进水口;1110-第一单向阀;

112-出水口;1121-水箱出水通道;1122-补水出水通道;1120-连通口;

113-吸水通道;1130-第二单向阀;

114-补水调节腔;

12-调节阀芯;122-过流口;

13-连接套;131-弹性卡扣;

14-压盖;141-指示刻度;

15-纵向隔板;

20-溢流管;21-环形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采用连通口形成阻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善溢流的补水器结构,包括补水本体11,所述补水本体11设有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所述进水口111与补水进水管(未图示)接通,所述出水口112的水流分流流至溢流管20内和溢流管20外,所述溢流管20将水流导入马桶水封进行补水;并且,所述补水本体11还设有一用于减小所述溢流管20溢流时来自所述补水本体11的空气量的阻气结构,其中,来自补水本体11的外界空气可经由进水口111和/或所述出水口112进入补水本体11中。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11还设有连通所述出水口112的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补水出水通道1122;并且,所述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之间设有连通口1120。

如图4所示,补水时,补水进水管的水由进水口111进入,并在出水口112进行分流;所述出水口112的水一部分经由所述水箱出水通道1121流至水箱中,一部分经由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流至溢流管中,或者也可以调节为,补水时,所述出水口112的水全部经由所述水箱出水通道1121流至水箱中,也即,此时实际上没有补水流入马桶;或者,还可以调节为,补水时,所述出水口112的水全部经由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流至溢流管20中,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如图5所示,溢流时,水箱中的水经由水箱出水通道1121和连通口1120流至补水出水通道1122及溢流管20中,所述连通口1120的水流形成阻隔以减小来自所述补水本体11进入所述溢流管20中的空气量,所述连通口1120形成所述阻气结构。由于连通口1120的存在,会导致水箱内的水可以经由水箱出水通道1121流向补水出水通道1122,一方面增加溢流量,另一方面减小补水出水通道1122由于负压从所述进水口111吸气,连通口1120的水流形成水阻将从进水口111吸来的气进行阻隔,从而大大减小气流对溢流管20的溢流效果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111通过补水进水管(未图示)与设于水箱中的进水阀连接,补水进水管选为软管,通过进水阀控制补水进水管的水流通断,补水进水管的水由进水口111进入,并在出水口112进行分流;分流时,根据预设的分流比例,一部分水经由补水出水通道1122流入溢流管20内对马桶水封进行补水,另一部分水经由水箱出水通道1121流至溢流管20外的马桶水箱用于冲洗或者流入其他部件用于液压控制等。本实用新型的补水器在不改变补水通流截面的情况下,也即,不改变进水阀供给溢流管20的补水比例的情况下,通过将补水水流进行分流的方式来获得匹配的补水量,不仅结构更简单可靠,而且大大减小供水源的水压波动对补水量的影响,使得补水量更加稳定。

为了使得产品出厂后,可根据需要对分流比例进行调节,较佳的是将补水器的分流比例设计为可调节的,即,所述出水口112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和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可调节,通过调节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的通流面积与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的比例以调节所述出水口112的水流流至所述溢流管20内和流至所述溢流管20外的分流比例。

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11设有与所述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相连通的补水调节腔114,并在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设有调节阀芯12,可通过驱动装置传动所述调节阀芯12,通过该调节阀芯12进行调节所述出水口112通向所述溢流管20内和通向所述溢流管20外的通流面积的比例,本实施例驱动装置为旋钮,旋钮与调节阀芯12可以一体成型或分开成型后固定在一起,旋钮带动调节阀芯12活动,所述调节阀芯12可采用旋转式或者滑动式结构,本实施例采用调节阀芯12转动调节,当然,也可以省去旋钮,将调节阀芯12一部分露出补水调节腔114以供人手直接对调节阀芯12进行操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调节阀芯12包括调节片,所述出水口112形成于设置在所述调节片上的过流口122,利用所述过流口122与所述溢流管20的相对位置关系对水流进行分流;操作所述调节阀芯12使调节阀芯12在以下状态进行切换:过流口122与溢流管20相错开以使得补水器不进行补水、过流口122与溢流管20相对应以使得补水器进行大补水、过流口122的局部与溢流管20相对应以使得补水器进行小补水。另外,调节阀芯12还可以采用摆动式导流板进行分流,通过左右摆动导流板使其将水流全部或部分导入溢流管20。

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器固定装接于溢流管20上方,所述溢流管20可以采用与排水阀固定连接,也可采用独立设置在水箱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本体1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补水调节腔114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调节阀芯12从该开口装入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并设有与所述开口相配合的压盖14,所述压盖14与所述补水本体11固定连接以将所述调节阀芯12限位在所述补水调节腔114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盖14通过卡扣结构与补水本体11扣接固定,压盖14的顶面还设有用于指示旋钮转动角度的指示刻度141。所述补水本体11还与一连接套13相固接,所述连接套13与所述溢流管20顶部套接配合,并且所述连接套13的内腔与所述溢流管的内腔相连通,本实施例采用在连接套13上设置弹性卡扣131,在溢流管20顶部设置环形凸缘21,通过弹性卡扣131与环形凸缘21的卡接配合以将所述连接套13与所述溢流管顶部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13与所述补水本体11一体成型;所述补水本体11的出水口112的水流分流流至所述连接套13的内腔和所述连接套13的外部,进而分别流至溢流管20的内腔和溢流管20的外部。

第二实施例(采用进水口单向阀形成阻气结构)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气结构采用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11上的第一单向阀1110,所述第一单向阀1110为常闭状态,所述进水口111进水时所述第一单向阀1110在进水水压作用下打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1110采用堵球。溢流时,所述堵球处于下方位置并堵住所述进水口111,使得气流无法从进水口111进入所述出水口112,从而减小来自补水本体11的气流对溢流水的影响,提高溢流管20的溢流能力。

第三实施例(采用纵向隔板和出水间距形成阻气结构)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13与所述溢流管20的顶部套接配合,所述连接套13的内腔与所述溢流管20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连接套13作为溢流管20的一部分,也即,所述连接套13的顶端开口形成所述溢流管20的溢流口,水箱中的水从连接套13的顶端开口流入连接套13的内腔中,进而流至溢流管20的内腔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的出口设于所述溢流管20内,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与溢流管20内腔通过一纵向隔板15隔开,所述纵向隔板15形成所述阻气结构。本实施例通过在补水出水通道1122和溢流口之间设置所述纵向隔板15,从而减小所述出水口112的气流对溢流水的水流的影响。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纵向隔板15的底端与所述溢流管20的溢流口(连接套13的顶端开口)之间具有一间距L,所述间距L大于或等于10mm,本实施例具体是补水出水通道1122对应溢流管20内腔的侧壁形成该纵向隔板15。

当然,本实施例中除了设置纵向隔板15,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使得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伸入所述溢流管内,且所述补水出水通道1122的出口与所述溢流管20的溢流口之间具有一间距L,所述间距L大于或等于10mm,从而形成所述阻气结构,进而减小在溢流口处形成的气阻而以改善溢流效率。

第四实施例(采用吸水通道形成阻气结构)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气结构采用一与所述出水口112连通的吸水通道113,并在所述吸水通道113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130;所述第二单向阀1130为常闭状态;当溢流时,水箱中的水推开所述第二单向阀1130以打开所述吸水通道113,水箱中的水经由所述吸水通道113、所述出水口112流至所述溢流管20。因此,吸水通道113的水流也能形成水阻,将从进水口111吸来的气进行阻隔,从而大大减小气流对溢流管20的溢流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补水器,既可配合单排量排水阀使用,执行单排补水方案;或者,还可配合双排量排水阀使用,执行双排补水方案,上述各实施例均设有两个补水器以分别控制排水阀大、小排时的补水量,两个补水器的补水本体11一体成型,同时还设置有大小排补水切换机构(未图示),使得排水阀大排时,补水水流通过大小排补水切换机构流至其中一个控制大排补水的补水器中,排水阀小排时,补水水流通过大小排补水切换机构切换流至其中另一个控制小排补水的补水器中,从而可实现大、小排补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调节方便。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