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4386发布日期:2019-04-13 01:4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现有技术中,基坑内的支撑结构一般都由支撑梁和支撑梁下方的支撑柱构成。如图1所示,一种支撑柱,包括支撑柱本体11,所述支撑柱本体11采用格构柱。为了增加支撑柱本体的支撑强度,工人会在格构柱内浇筑混凝土,当基坑内施工完毕后需要拆除支撑柱本体,由于格构柱内浇筑有混凝土,工人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切割格构柱的方式拆除支撑柱本体,此时格构柱将不能重复利用,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通过采用支撑单元组合成一个支撑柱的方式,以解决上述问题,其具有支撑柱可重复利用,减小施工成本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道支撑梁和支撑柱,若干道支撑梁交叉于一点,所述支撑柱垂直设置在支撑梁交叉点的下方,所述支撑柱包括若干个支撑单元,若干个所述支撑单元头尾相接组成支撑柱,相邻所述支撑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施工时,为了增加支撑柱的支撑强度,都会在支撑柱内浇筑混凝土,当基坑内施工完成需要拆除时,只能通过切割支撑柱的方式拆除支撑柱和其中的混凝土,通过设置拼接单元,当需要拆除支撑柱时,拆除掉拼接单元,再拆除混凝土即可,支撑柱可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四个呈L形的支撑块,四个所述支撑块分别固定在连接框内,所述支撑块的两个侧面分别紧贴在连接框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框起到连接两段支撑块的作用,并且连接框还起到加固的作用,增加支撑柱整体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内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支撑块的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支撑块和连接框,所述连接螺栓的一端套设有固定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螺栓穿过支撑块和连接框,再用螺母固定连接螺栓,达到支撑框和连接框贴合固定的目的,并且连接螺栓贯穿连接框,其进一步起到增加支撑柱的支撑强度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螺栓上套设有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设置在固定螺母靠近连接框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螺母和固定螺母相互限位,通过螺纹的自锁特点,固定螺母不会松动,相应的,连接螺栓不会松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预埋在支撑梁内部,所述支撑柱可拆卸安装在连接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座预埋在支撑梁内部,螺栓与支撑梁合为一体,再通过支撑柱与螺栓固定,支撑柱达到支撑支撑梁的效果,并且方便支撑柱的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两端的连接框的侧边向外翻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工人在拆除支撑柱时,都是用切割机将支撑柱从支撑梁上切割下来,导致支撑柱不能反复利用,增加了施工成本,通过采用螺栓将连接框固定在连接座上的方式,施工完成之后,方便支撑柱的拆除,使支撑柱能够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的外侧面一体设置有用于增加支撑柱的结构强度的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远离连接框的一侧边固定设置在翻边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框的外侧面设置加强肋板,增加支撑柱的支撑强度,使支撑柱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内部浇筑有用于增加支撑柱整体结构强度的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柱的中空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与支撑柱合围一体,整体结构强度增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支撑块和连接框,支撑柱在使用完成拆除时,依次将支撑块从连接框内拆除即可,并且拆除下来的拼接单元可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2)通过设置连接螺栓,连接螺栓贯穿连接框,其起到固定连接支撑块和连接框的作用,并且连接螺栓起到增加支撑柱的支撑强度;

(3)通过设置连接座,将支撑柱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座上,将支撑柱从支撑梁之间拆除下来时,不需要切割支撑柱,提高了支撑柱的反复利用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支撑柱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支撑梁;2、支撑柱;3、连接框;4、支撑块;5、连接螺栓;6、固定螺母;7、锁紧螺母;8、连接座;9、翻边;10、加强肋板;11、支撑柱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梁1和支撑柱2,支撑梁1设置为若干道支撑梁1,若干道支撑梁1交叉于一点,支撑柱2垂直设置在支撑梁1交叉点的下方,支撑柱2包括若干个支撑单元,若干个支撑单元头尾相接组成支撑柱2,相邻支撑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框3连接。通过将支撑柱2设置为多个支撑单元,在基坑内建筑完成时候,方便拆除支撑柱2,并且支撑柱2拆除之后可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支撑单元包括四个呈L形的支撑块4,四个支撑块4分别固定在连接框3内,支撑块4的两个侧面分别紧贴在连接框3的内侧壁。连接框3内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支撑块4的连接螺栓5,连接螺栓5穿过支撑块4和连接框3,连接螺栓5的一端依次套设有锁紧螺母7和固定螺母6。连接螺栓5达到连接支撑块4和连接框3的效果,连接框3起到连接支撑块4和加固支撑柱2的作用。

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柱2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座8,连接座8预埋在支撑梁1内部,支撑柱2两端的连接框3的侧边向外翻折形成翻边9,翻边9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座8上。连接框3的外侧面一体设置有用于增加支撑柱2的结构强度的加强肋板10,加强肋板10远离连接框3的一侧边固定在翻边9上。通过设置连接座8,基坑内建筑完成施工需要拆除支撑柱2和支撑梁1时,无需用切割机将支撑柱2从支撑梁1上切割下来,通过拧松螺栓拆除支撑柱2即可,拆卸下来的支撑柱2可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为了加强支撑柱2的整体结构,在支撑柱2的中空部分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利用挡板将支撑柱2的外侧挡住以防止混凝土溢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连接螺栓5将连接框3和支撑块4连接固定在一起,之后将支撑柱2通过螺栓固定在预埋在支撑梁1内的连接座8上,通过拼接的方式固定支撑柱2,在基坑内建筑施工完成后,依次拆除支撑柱2即可,拆除后的支撑柱2可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