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构筑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背侧的回填构筑体,属于灾害防治工程、建筑工筑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各类防治工程,如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排导工程等,是最普遍、最常用,也最经济实用的防治措施。防治工程的主体是防治工程体,其特点是施工简单、方便且投资相对较小,同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好。
目前,防治工程体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于拟建工程体背侧回填措施,大多是强调夯实技术与标准,较少考虑排水措施,综合性考虑不足。这类设计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或容易聚水的区域,容易在防治工程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造成背侧土体饱和的情况,由此一方面容易形成工程体冻胀破坏,另一方面土体水份容易影响拟建工程地下部分稳定性,甚至造成工程体因倾斜而无法正常使用,极大影响防治工程的自身安全,并缩短其使用年限。对于一些施工期较长的防治工程,甚至可能发生工程尚未完工,上述不利情况便已逐渐显现,在建工程体发生倾斜,继续建设面临隐患多、成本高的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位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具有排水功能的回填构筑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背侧的回填坑,所述回填坑内铺衬土工布,回填坑底部布设排水盲管,排水盲管径向与回填坑坡降方向一致,排水盲管末段经弯头连接倾斜排水段,回填坑其余空间是砾卵石填筑体。
上述构筑体主要采用铺衬土工布与铺设排水盲管两种手段对工程体背侧回填区进行防水与排水,以防止地下水从工程体背侧侵蚀工程体地下部分。
进一步地,排水盲管坡降2%~5%。一般地,排水盲管可以设置为多层,自上层向下层坡降在2%~5%范围内逐渐增大。每层排水盲管可以包括平行布设的多根,平行间距0.3m~0.5m。本实用新型还对排水盲管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是排水盲管外包裹土工布,排水盲管上侧管壁加工成花管结构。该结构能够从多方向提高排水盲管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地,为提高整个回填构筑体对冷热的适应性,当防治工程体较长,回填坑总长度大于200m时,砾卵石填筑体分段填筑,每段长度不大于200m,排水盲管由长度不大于200m管的连接布设,排水盲管连接处由砧子支撑固定。砧子是上方有弧形凹口的混凝土预制块件。
进一步地,回填坑是倒直角梯形台结构,坑底宽度与坑顶宽度分别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顶部厚度的1~2倍与2~3倍。
进一步地,砾卵石填筑体从底部至顶部依次为砂砾层、中砾层、小卵石层、大卵石层。在优化条件下,每一层厚度有所不同,以保证整个砾卵石填筑体在水分高度条件下依然满足工程标准,以及冷热体积变化。具体是:砂砾层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厚度1/5、粒径1mm~2mm,中砾层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厚度1/5、粒径4mm~10mm、小卵石层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厚度1/5~1/4、粒径20mm~40mm、大卵石层厚度自小卵石层起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顶部、粒径100mm~18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位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的背侧,能够防止地下水从工程体背侧侵蚀工程体地下部分的排水防水式回填构筑体。采用土工布铺衬回填坑或包裹排水盲管铺设的方式,使地下水从多方向经砾卵石填筑体后汇集于排水盲管中直接排出工程体,既发挥排水作用又防止了排水管路堵塞,在减小地下水对治理工程破坏的同时延长了回填构筑体的使用期限。本产品取材便利、施工简单、成本低廉,适合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大规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及回填构筑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回填构筑体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回填构筑体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是排水盲管末段结构示意图。
图5是排水盲管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为排水盲管与砧子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砾卵石填筑体分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数字标记分别是:
1回填坑 2土工布 3排水盲管 31弯头 32倾斜排水段 33上侧管壁 4砾卵石填筑体 41砂砾层 42中砾层 43小卵石层 44大卵石层 5砧子 51弧形凹口 6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8所示,设计一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图1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及回填构筑体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是回填构筑体横向剖面示意图;图3是回填构筑体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是排水盲管3末段结构示意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背侧的回填坑1,回填坑1内铺衬土工布2,回填坑底部布设排水盲管3,排水盲管3径向与回填坑1坡降方向一致,排水盲管3末段经弯头31连接倾斜排水段32,回填坑1其余空间是砾卵石填筑体4。回填坑1是直角倒梯形台结构,坑底宽度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顶部厚度的1~2倍,坑顶宽度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顶部厚度的2~3倍。
排水盲管3坡降2%~5%。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背侧深度将排水盲管3设置为3层,相邻层间距1.5m,自上向下各层排水盲管3坡降分为2%、3%、5%。每层排水盲管3包括平行布设的多根,平行间距0.3m~0.5m。回填坑1长度大于200m,砾卵石填筑体4分段填筑,每段长度不大于200m,排水盲管3由长度不大于200m管的连接布设。本实施方式中,排水盲管3选择管径100mm的PVC管。
图5是排水盲管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排水盲管3外包裹土工布2,排水盲管3上侧管壁33加工成花管结构。根据工程地地下水量,本实施方式中,花管结构孔径0.5cm~1cm,孔隙率10%~15%。
图7是为排水盲管与砧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排水盲管3连接处由砧子5支撑固定。砧子5是上方有弧形凹口51混凝土预制块件,高30cm、宽30cm,厚10cm。排水盲管3置于弧形凹口51内。
图8是砾卵石填筑体分层结构示意图。砾卵石填筑体4从底部至顶部依次为砂砾层41、中砾层42、小卵石层43、大卵石层44。砂砾层41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粒径1mm~2mm,中砾层42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粒径4mm~10mm、小卵石层43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1/4、粒径20mm~40mm、大卵石层44厚度自小卵石层43起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顶部、粒径100mm~180mm。在本实施方式中,砾卵石填筑体4夯实后质量采用相对密度控制,砾卵石填筑体4夯实后相对密度不小于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