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堰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9365发布日期:2019-04-09 21:02阅读:2797来源:国知局
生态景观堰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堰坝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生态景观堰坝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堰坝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上出现较早,人们为了生产灌溉、生活用水的需要,在河道上修建了堰坝。尤其是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堰坝,主要分布在山丘区河道中。

传统的堰坝作为低水头挡水建筑物,主要用于壅高水位,以利取水或航运,功能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地出现了各种纯粹出于景观要求而兴建的景观堰坝,即通过堰坝壅高水位以在堰坝上游局部河段取得较好的水景观效果。

上述堰坝仅仅考虑了灌溉、发电、航运、供水、景观等基本功能,而未考虑河流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堰坝本身的景观效果、人文需求,生态友好性及景观效果明显不足,以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生物洄游通道受阻:由于堰坝的存在,导致河流的纵向连通性被破坏,生物沿河流自由洄游的通道被阻断,使得原有生物生存受影响甚至无法生存,从而造成河流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甚至造成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2)河流局部生境破坏:由于上游来水被引走,下泄水量减少,甚至没有,导致下游局部河段断流,生物的生境被彻底改变;(3)堰坝平面形态单一、生硬,自身景观效果不佳。

目前,随着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进步,治水理念有了新的发展,生态水利渐入人心,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为数量众多的堰坝,找到一条破解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的道路,以实现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下应有的命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既有传统水利功能(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又能兼顾生态、景观、亲水及便民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堰坝。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堰坝存在的问题,并赋予堰坝更多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立面形态美观,具有生态流量泄放及过鱼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堰坝及其构建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利、环境及景观工程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生态景观堰坝,所述生态景观堰坝包括堰坝和各级跌水,所述堰坝为挡水建筑物,用于实现堰坝的基本功能,所述跌水包括跌水墙和跌水塘,在堰坝下游紧邻堰坝设置“之”字形多级串联式跌水,以形成落差变化的多级人工瀑布,堰坝和第一级跌水的跌水墙之间、各级跌水的跌水墙之间分别设置跌水塘用以消能,同时利用串联的多级跌水,布置鱼道,或直接形成鱼梯,作为生物洄游通道;各级跌水塘兼作景观水池;另外,对枯水期不溢流的堰坝,在堰坝中部设置生态流量泄流孔,兼作过鱼孔。

作为优选,所述堰坝堰顶上布置石质汀步,以作为枯水期行人过河交通通道,同时兼具亲水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各级跌水的跌水墙顶上布置景观置石,以使跌水形成的人工瀑布更具自然的形态。

作为优选,所述各级跌水塘(景观水池)内设置水生植物和景观置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结合景观堰坝设置“之”字形的串联式多级跌水,创造性地构建了别样的鱼道(鱼梯),从而解决了鱼类等洄游生物的过坝问题,有利于维持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2)通过设置生态流量泄流孔,保证堰坝下游不断流,避免了堰坝下游局部河段生境的彻底改变,维持了河道生境的连续性,有利于保护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形成正向的生态效益。

(3)通过在堰坝下设置多级跌水,在满足多级串联布置鱼道的前提下,跌水塘的平面形状可以按照设计意图自由变化组合,造型丰富多样,各级跌水可形成落差变化多样的人工瀑布;同时通过在跌水塘(景观水池)中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在跌水墙顶上布置景观置石,使跌水形成的人工瀑布更具自然的形态,从而提高了堰坝的平、立面景观效果,提升了堰坝整体景观层次。

(4)通过在堰坝坝顶设置石质汀步,可沟通两岸行人交通,使堰坝具有交通便民功能,同时也可提高堰坝的亲水效果。

(5)通过设置多级跌水消能塘,在营造了多级景观跌水的同时,解决了堰坝下游的消能防冲问题,从而可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堰坝;2-跌水墙;3-跌水塘;4-鱼道;5-汀步;6-生态流量泄流孔;7-景观置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生态景观堰坝,包括堰坝1和各级跌水,堰坝1为挡水建筑物,用于实现堰坝1的基本功能,跌水由跌水墙2及跌水塘3组成,在堰坝1下游紧邻堰坝1设置“之”字形多级串联式跌水,以形成落差变化的多级人工瀑布,堰坝1和第一级跌水墙2之间、各级跌水墙2之间分别设置跌水塘3用以消能,同时利用串联的多级跌水,布置鱼道4,或直接形成鱼梯,作为生物洄游通道;各级跌水塘3兼作景观水池;另外,对枯水期不溢流的堰坝1,在堰坝1中部设置生态流量泄流孔6,兼作过鱼孔。

堰坝1堰顶上布置石质汀步5,以作为枯水期行人过河交通通道,同时兼具亲水功能。

各级跌水的跌水墙2顶上布置景观置石7,以使跌水形成的人工瀑布更具自然的形态。

各级跌水塘3(景观水池)内设置水生植物和景观置石7。

本实用新型生态景观堰坝的构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根据堰坝1高度、堰坝1上下游常水位差及鱼道4、鱼梯布置要求确定所需要设置跌水的级数;

S2,选定堰坝1及跌水塘3的平面形态,根据坝址河道实际地形进行跌水的平面布置,使各级跌水“之”字形依次串联;

S3,若各级跌水的高差较小,满足主要保护鱼类的过坝要求,则可直接形成鱼梯,若各级跌水的高差较大,则可在各级跌水间设置槽式鱼道4;

S4,堰坝1的堰顶宽度按照过流及行人交通要求等综合确定;

S5,跌水塘3的宽度和长度按照鱼道4布置的要求确定,跌水塘3的深度按照水垫消能的要求确定,各级跌水塘3除作为消能工外,兼作为鱼道4的休息池,同时也作为景观水池;

S6,对于枯水期不溢流的堰坝1,在堰坝1中部设置生态流量泄流孔6,兼作过鱼孔,孔的净宽及底高程按照枯水期来水及生态流量要求等确定;

S7,堰坝1及各级跌水墙2施工完毕后进行跌水塘3(景观水池)的建设,先施工跌水塘3护底结构,再施工鱼道4,然后在跌水塘3内种植水生植物并设置景观置石7,最后在堰坝1坝顶上铺设石质汀步5,在跌水墙2上砌筑景观置石7。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