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集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949发布日期:2019-06-14 23:30阅读:1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集水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集水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日益恶劣、水资源浪费短缺等现象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利。

集水井用于人行道上雨水收集,但在使用时路面上的垃圾也会掉落至集水井内,容易造成堵塞,目前一般在集水井内设置滤网,滤网一体浇筑在集水井上,清理的时候,需要人工通过夹子将垃圾夹出,清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集水井,该可实现快速对垃圾的清理,清理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雨水集水井,包括井体、放置在井体上端的格栅板,所述井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槽槽底的两个可上下移动的活动柱、安装在安装槽槽底且与活动柱相对位置设置的两个固定柱、安装在两个所述活动柱顶端的L形管、两端分别插入两端L形管的第一转轴,一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的过滤筐;固定柱的顶部安装有一承接柱,过滤筐远离第一转轴一端与承接柱顶部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面上放置格栅板,既满足排水要求,又不会对行人通行造成不良影响,过滤组件放置在地面内的安装槽内,用于承接从格栅板缝隙中掉落的垃圾,方便后期清理人员清理;实用时,向上拉动过滤筐使得过滤筐高于井体,之后转动过滤筐使得过滤筐相对第一转轴翻转,从而使过滤筐内的垃圾倾倒出来,方便快速;其中承接柱使得过滤筐在安装槽内时保持水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柱分为下活动柱和插入下活动柱内可相对下活动柱旋转的上活动柱,下活动柱与安装槽槽底固定连接;上活动柱上周向转动连接一活动圈,活动圈上固定连接一水平设置的抵接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柱分为上活动柱与下活动柱,上活动柱可相对下活动柱上下移动,实现过滤筐可从放置槽内拉出;当过滤筐从放置槽内拉出时,转动活动圈(活动圈只能周向旋转,不能相对上活动柱上下移动),使抵接片抵接地面,就使过滤筐高于地面,不需要在转动过滤筐的时候还需提着过滤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圈外壁上固定连接有握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把的设置方便活动圈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筐远离第一转轴一侧固定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过滤筐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空间方便手伸入握持第二转轴,便于过滤筐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筐底部具有弹性,所述过滤筐底部设置有与过滤筐底部固定连接的把手。

当过滤筐翻转后,且过滤筐底部上还有残留的垃圾时,可以通过按压把手,使过滤筐的筐底发生形变,便使过滤筐筐底的垃圾受力掉落下来。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板上安装有一安装轴,安装轴连接一可相对安装轴旋转的提手。

提手的设置方便格栅板的拿取。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板上固定一限位件,所述安装轴和限位件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设置,所述提手转动至水平时抵接限位件上表面。

如果没有限位件,把手在受力时会转动形成空间,行人有可能踩入。

进一步的,所述井体上端开设放置槽,所述格栅板抵接放置槽的槽底,所述格栅板的上端面与井体上端面平齐。

格栅板的上端面与井体上端面平齐,行人行走的时候不易被绊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清理过滤筐内的垃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主要用于体现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井体;11、安装槽;12、放置槽;2、格栅板;21、提手;22、安装轴;3、过滤组件;31、活动柱;311、上活动柱;312、下活动柱;32、固定柱;321、承接柱;322、端头;33、L形管;34、第一转轴;341、固定条;35、过滤筐;351、第二转轴;36、活动圈;361、抵接片;362、握把;41、把手;5、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雨水集水井,包括井体1、安装在井体1顶部的格栅板2,井体1上开设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内安装有过滤组件3。

参照图1,安装槽11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12,格栅板2放置在放置槽12内,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拉开格栅板2,在格栅板2的两侧均安装有安装轴22,安装轴22穿过格栅板2且安装轴22上连接有可相对安装轴22旋转的提手21,安装轴22的两端与格栅板2焊接连接。格栅板2上固定一限位件5,限位件5为与格栅板2一体成型的钢条,安装轴22和限位件5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设置,提手21转动至水平时抵接限位件5上表面。

如图1和3,过滤组件3包括活动柱31、固定柱32、L形管33、第一转轴34、过滤筐35。活动柱31设置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放置槽12相近的两个边角处,活动柱31包括上活动柱311和下活动柱312,下活动柱31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放置槽12槽底,上活动柱311插入下活动柱312可相对下活动柱312上下移动;固定柱32固定安装在放置槽12槽底与活动柱31相对设置;L形管33的一端套接在上活动柱311的顶端,另一端的开口朝向另一活动柱31;第一转轴34安装在两个L形管3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两个L形管33插接固定;过滤筐35远离固定柱32一侧被第一转轴34穿过,使过滤筐35可相对第一转轴34转动。

参照图2,过滤筐35远离第一转轴34一侧安装有第二转轴351,第二转轴351插入过滤筐35内;固定柱32上固定安装有一承接柱321,承接柱321与过滤筐35的底部抵接。固定柱32的顶端固定连接一端头322,端头322呈半圆状,端头322位于过滤筐35与第二转轴351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参照图3,L形管33连接第一转轴34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固定条341,使过滤筐35旋转后,与固定条341抵接,不会继续向下旋转。

参照图3,上活动柱311的外壁上连接有一可相对上活动柱311旋转的活动圈36,上活动柱311侧壁上开设环形槽(图中未示出),活动圈36套在环形槽外使得活动圈36只能周向转动,活动圈36上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设置的抵接片361;这样上活动柱311在往上运动时,就可通过旋转抵接片361,使抵接片361与地面1抵接。在活动圈36上固定连接有一握把362,握把362呈L形,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圈36顶部的固定柱3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便于活动圈36的旋转。

参照图1,过滤筐35的筐底焊接一把手41,把手41的横截面呈半圆环状,把手41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过滤筐35底部,过滤筐35的底部为外凸的弧形面,且过滤筐35具有一定弹性,由弹性钢网制成;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拉出提手把格栅板2从放置槽12内取出,然后把过滤筐35提升至高于地面,旋转握把362,使抵接片361抵接地面,然后拉动第一把手353使过滤筐35翻转过来,翻转后,过滤筐35抵接固定条341,可以在地面上方垃圾收集框,过滤筐35翻转后正好位于垃圾收集框上方;然后把手41往下按压使过滤筐35底部向下弯曲,使过滤筐35筐底由向外凸变成向内凹,从而使过滤筐35筐底的垃圾受力掉落下来。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