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4324发布日期:2019-09-03 20:58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



背景技术:

面板堆石坝垫层料上游坡面施工是大坝填筑过程中上游坡面防护的关键项目,翻模固坡法较斜坡碾压固坡法和挤压边墙法具有独特的优势,翻模固坡施工技术具有施工完成后坡面平整度高、厚度均匀、施工效率高等特点。原采用干拌砂浆人工入仓的施工方法,灌注砂浆时容易出现砂浆无法自流,砂浆浪费量大,对工作面污染较大等弊端。另外,砂浆灌注完成后进行垫层料终碾时,砂浆沉降量较大,无法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因此,砂浆的灌注入仓技术成为施工中遇到的一道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翻模固坡中砂浆灌注时容易出现砂浆无法自流、砂浆浪费量大、对工作面污染较大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砂浆可以实现自流且流通顺利、砂浆平实不沉降、降低砂浆浪费、现场工作面污染较少、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工程造价低、可循环使用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与砂浆罐车配合使用,包括:

溜槽,包括设置有通孔的小头端以及与所述砂浆罐车的出料口连接的大头端;

柔性管状结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并与所述溜槽形成用于砂浆流动的流道,所述砂浆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另一端流出至待灌注位置。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进口与所述溜槽的小头端之间的刚性连接管。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柔性管状结构为软管,所述刚性连接管为钢管。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大头端包括第一水平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一对相向设置的边缘连接的弧形板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弧形板的一端开口的第二水平板,所述第一水平板、弧形板和第二水平板形成半圆柱体。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小头端为成型在所述第二水平板中央的连接管。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刚性连接管的进口与所述连接管焊接连接,所述刚性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进口嵌套连接。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刚性连接管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通过钢丝嵌套固定。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溜槽由铁皮制成。

上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中,所述刚性连接管的管壁厚度为5mm、外径为11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与砂浆罐车配合使用,包括:溜槽,包括设置有通孔的小头端以及与所述砂浆罐车的出料口连接的大头端;柔性管状结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并与所述溜槽形成用于砂浆流动的流道,所述砂浆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另一端流出至待灌注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砂浆实现自流,砂浆通过溜槽以及柔性管状结构的控制,可以顺利流进楔板拔出后的空隙,并可以使砂浆完全填充密实,无空腔;还可以实现砂浆平实不沉降,砂浆灌注后,采用振动碾终碾后,砂浆几乎没有沉降,表面与垫层料保持水平;还会使现场工作面污染较少;同时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工程造价低、可循环使用并可以降低砂浆浪费。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进口与所述溜槽的小头端之间的刚性连接管。所述柔性管状结构为软管,所述刚性连接管为钢管。软管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可以随意调整,从而使操作更方便;刚管的强度高,接口方便,承受内压力大,内表面光滑,水力条件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所述大头端包括第一水平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一对相向设置的边缘连接的弧形板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水平板和所述弧形板的一端开口的第二水平板,所述第一水平板、弧形板和第二水平板形成半圆柱体。溜槽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砂浆不易从溜槽中飞溅出去,从而减少浪费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所述小头端为成型在所述第二水平板中央的连接管。连接管的设计可以使溜槽更方便的与刚性连接管连接,从而使刚性连接管与溜槽的连接处更稳定。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所述刚性连接管的进口与所述连接管焊接连接,所述刚性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的进口嵌套连接。所述刚性连接管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通过钢丝嵌套固定。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刚性连接管与连接管以及柔性管状结构之间的连接均更牢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柔性管状结构;2-刚性连接管;3-第一水平板;4-弧形板;5-第二水平板;6-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翻模固坡灌注砂浆装置与砂浆罐车配合使用,包括溜槽、柔性管状结构1以及刚性连接管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溜槽包括设置有通孔的小头端以及与所述砂浆罐车的出料口连接的大头端。大头端的设置便于砂浆罐车中砂浆的倾倒,小头端的设置便于控制进入柔性管状结构1的砂浆量,防止其堵塞通道,使得泥浆输送顺利。进一步地,所述溜槽由铁皮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皮的厚度为5cm,所述溜槽的长度为120cm。

进一步地,所述大头端包括第一水平板3、与所述第一水平板3一对相向设置的边缘连接的弧形板4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水平板3和所述弧形板4的一端开口的第二水平板5,所述第一水平板3、弧形板4和第二水平板5形成半圆柱体。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砂浆不易从溜槽中飞溅出去,从而减少砂浆的浪费以及减少飞溅出的砂浆对环境的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小头端为成型在所述第二水平板5中央的连接管6。所述通孔由连接管6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6的长度为10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并与所述溜槽形成用于砂浆流动的流道,所述砂浆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的另一端流出至待灌注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为软管。软管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可以随意调整,从而使操作更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的外径为100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刚性连接管2设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的进口与所述溜槽的小头端之间,即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通过刚性连接管2与所述通孔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连接管2为钢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的长度为90cm。钢管的强度高,接口方便,承受内压力大,内表面光滑,水力条件好。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连接管2的进口与所述连接管6焊接连接,所述刚性连接管2的出口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的进口嵌套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连接管2与所述柔性管状结构1通过钢丝嵌套固定。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刚性连接管2与连接管6以及柔性管状结构1之间的连接均更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连接管2的管壁厚度为5mm、外径为110mm。

砂浆罐车的出料口处设置有敞口式溜槽,工作时,砂浆罐车与浇筑仓面沿坝轴线平行设置,间距约50cm,溜槽与砂浆罐车的敞口式溜槽连接,进而通过敞口式溜槽与出料口连接,软管到达仓面的距离保持在5-10cm,此时可以配置两名操作人员,其中一人负责溜槽位置的校正,另一人负责砂浆灌注,即操作软管的出口端到需要灌注砂浆的位置上进行砂浆灌注,此时,砂浆罐车卸料后,砂浆从出料口进入敞口式溜槽中,进而流入溜槽中,再通过钢管进入软管中,最后从软管的出口端流出,最终到达翻模固坡的仓面。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砂浆实现自流,砂浆通过溜槽以及柔性管状结构1的控制,可以顺利流进楔板拔出后的空隙,并可以使砂浆完全填充密实,无空腔;还可以实现砂浆平实不沉降,砂浆灌注后,采用振动碾终碾后,砂浆几乎没有沉降,表面与垫层料保持水平;还会使现场工作面污染较少;同时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工程造价低、可循环使用并可以降低砂浆浪费。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溜槽还可以为圆柱体或三棱柱体,只要开口较大的一端与砂浆罐车的出料口连接,开口较小的另一端连接一方便调节位置和角度的软管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