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3902发布日期:2019-06-13 11:5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码头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浮码头通常由码头主体通过抱桩器与定位桩连接成整体,定位桩将码头固定确保浮码头不因波浪摇晃变形,同时浮码头还以定位桩为竖向路径随着水位的高低变化而上下浮动。抱桩器仅仅是套在定位桩上,因此当水面有较大波浪时,不同位置水位上下浮动差较大,造成不同泊位的浮码头端部参差不齐,浮码头的连接部位产生扭矩力,易造成连接松动或是断裂,人员站立不稳,具有安全隐患;且因没有适当的限位措施,浮码头沿着定位桩的上下浮动较大,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确保浮码头能随水位上下浮动的同时,又能在波浪中保持固定,确保浮码头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包括定位桩和桩套,所述定位桩竖直固定在水中,所述桩套与浮码头固定连接,所述桩套套在所述定位桩上,所述桩套与浮码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桩的侧面均布排列有若干盲孔,所述盲孔内滑动设有卡位块,所述卡位块与所述盲孔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卡位块伸出所述盲孔的前端的竖直截面为半圆弧面;所述桩套的内壁上对应所述卡位块的位置设有若干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轮廓与所述卡位块伸出盲孔的部分相同,并且所述凹槽的上下端面与所述桩套的内部圆弧过渡。

优选的,所述卡位块伸出所述盲孔的前端面的表面上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滚筒,所述滚筒的转轴与所述半圆弧面垂直,若干的所述滚筒外沿组陈半圆柱面并且与所述凹槽内表面接触。滚筒与桩套的凹槽内表面直接接触,使桩套沿着定位桩上下移动时,凹槽内表面与卡位块相对滑动位移,减小摩擦力的同时,也能减小凹槽与卡位块接触面的磨损,延长卡位块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桩套的内径大于所述定位桩的外径;桩套套在定位桩上,桩套的内径大于定位桩的外径,确保桩套沿着在定位桩上下滑动时更加顺畅。

优选的,所述盲孔在所述定位桩上竖直均布排列并且设有两列,两排所述盲孔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桩套上的所述凹槽竖直方向均布3个,并且所述凹槽对称设置有两列。

优选的,所述滚筒的表面层由树脂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卡位块的前端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卡在凹槽内,并且卡位块对称分布,将桩套固定在定位桩上,卡位块前端均布若干滚筒,滚筒与凹槽接触,此时卡位块在弹簧挤压的作用下对桩套的凹槽施加向外侧顶压力。

浮码头随水位变化上下浮动时:桩套通过卡位块卡接凹槽固定在定位桩上,水位缓缓上升初期,此时桩套的浮力对桩套产生作用力仍小于卡位块通过弹簧施加给桩套的作用力,因此桩套仍然固定在定位桩上,随着水位上升,桩套的排水体积缓缓在增大,当桩套的浮力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卡位块对弹簧施加的作用力时,桩套向上滑动,凹槽的下端将卡位块挤压回盲孔中,进而使得桩套向上位移使上端临近的卡位块重新卡在凹槽内,水位进一步上升,桩套继续以盲孔间距为单位断续上升;当水位下降时,在整个浮码头的重力与浮力的差值产生向下的作用力,随着水位的下降,当此作用力大于卡位块对弹簧施加的作用力时,桩套向下滑动,凹槽的上端将卡位块挤压回盲孔中,进而使得桩套向下位移使下端临近的卡位块重新卡在凹槽内,水位进一步下降,桩套继续以盲孔间距为单位断续下降。

浮码头随波浪起伏上下摇摆时:卡位块在弹簧挤压力的作用下对桩套的凹槽施加向外侧的顶压力,波浪起伏产生的水位差值对浮码头产生的向上或是向下作用力小于卡位块对环套产生的作用力,因此桩套能保证固定定位连接在定位桩上。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卡位块通过弹簧挤压卡在凹槽内,同时对凹槽处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从而确保浮码头在较大波浪的水中仍然能保持固定不动,使浮码头的端部平齐,保证浮码头连接的稳定性,消除因波浪较大对浮码头造成的破坏,提高安全性系数;此外,卡位块对凹槽的作用力还保证浮码头能以阶梯式位移的方式随着水位的变化上升或下降,保持浮码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A-A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B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C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D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浮码头与定位桩的连接结构的E处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一种浮码头3与定位桩1的连接结构,包括定位桩1和桩套2,所述定位桩1竖直固定在水中,所述桩套2与浮码头3固定连接,所述桩套2套在所述定位桩1上,所述桩套2与浮码头3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桩1的侧面均布排列有若干盲孔11,所述盲孔11内滑动设有卡位块4,所述卡位块4与所述盲孔11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5,所述卡位块4伸出所述盲孔11的前端的竖直截面为半圆弧面41;所述桩套2的内壁上对应所述卡位块4的位置设有若干的凹槽21,所述凹槽21的轮廓与所述卡位块4伸出盲孔11的部分相同,并且所述凹槽21的上下端面与所述桩套2的内部圆弧过渡22。所述卡位块4伸出所述盲孔11的前端面的表面上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滚筒6,所述滚筒6的转轴与所述半圆弧面41垂直,若干的所述滚筒6外沿组陈半圆柱面并且与所述凹槽21内表面接触。滚筒6与桩套2的凹槽21内表面直接接触,使桩套2沿着定位桩1上下移动时,凹槽21内表面与卡位块4相对滑动位移,减小摩擦力的同时,也能减小凹槽21与卡位块4接触面的磨损,延长卡位块4的使用寿命。所述桩套2的内径大于所述定位桩1的外径;桩套2套在定位桩1上,桩套2的内径大于定位桩1的外径,确保桩套2沿着在定位桩1上下滑动时更加顺畅。

所述盲孔11在所述定位桩1上竖直均布排列并且设有两列,两排所述盲孔11对称分布。所述桩套2上的所述凹槽21竖直方向均布3个,并且所述凹槽21对称设置有两列。所述滚筒6的表面层由树脂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卡位块4的前端在弹簧5压力的作用下卡在凹槽21内,并且卡位块4对称分布,将桩套2固定在定位桩1上,卡位块4前端均布若干滚筒6,滚筒6与凹槽21接触,此时卡位块4在弹簧5挤压的作用下对桩套2的凹槽21施加向外侧顶压力。

浮码头3随水位变化上下浮动时:桩套2通过卡位块4卡接凹槽21固定在定位桩1上,水位缓缓上升初期,此时桩套2的浮力对桩套2产生作用力仍小于卡位块4通过弹簧5施加给桩套2的作用力,因此桩套2仍然固定在定位桩1上,随着水位上升,桩套2的排水体积缓缓在增大,当桩套2的浮力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卡位块4对弹簧5施加的作用力时,桩套2向上滑动,凹槽21的下端将卡位块4挤压回盲孔11中,进而使得桩套2向上位移使上端临近的卡位块4重新卡在凹槽21内,水位进一步上升,桩套2继续以盲孔11间距为单位断续上升;当水位下降时,在整个浮码头3的重力与浮力的差值产生向下的作用力,随着水位的下降,当此作用力大于卡位块4对弹簧5施加的作用力时,桩套2向下滑动,凹槽21的上端将卡位块4挤压回盲孔11中,进而使得桩套2向下位移使下端临近的卡位块4重新卡在凹槽21内,水位进一步下降,桩套2继续以盲孔11间距为单位断续下降。

浮码头3随波浪起伏上下摇摆时:卡位块4在弹簧5挤压力的作用下对桩套2的凹槽21施加向外侧的顶压力,波浪起伏产生的水位差值对浮码头3产生的向上或是向下作用力小于卡位块4对环套产生的作用力,因此桩套2能保证固定定位连接在定位桩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卡位块4通过弹簧5挤压卡在凹槽21内,同时对凹槽21处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从而确保浮码头3在较大波浪的水中仍然能保持固定不动,使浮码头3的端部平齐,保证浮码头3连接的稳定性,消除因波浪较大对浮码头3造成的破坏,提高安全性系数;此外,卡位块4对凹槽21的作用力还保证浮码头3能以阶梯式位移的方式随着水位的变化上升或下降,保持浮码头3的稳定性。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参考了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制于此,任何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