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便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便器。
背景技术:
座便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卫浴用品之一。
根据冲水原理的不同,可将座便器分为直冲式座便器和虹吸式座便器。直冲式座便器通过冲洗水的冲力直接将污物排出,虹吸式座便器借助冲洗水在座便器的排污管内产生的吸力排出污物。
与虹吸式座便器相比,直冲式座便器采取直冲,容易冲下较大的污物,且在冲刷过程中不容易造成堵塞,因此直冲式座便器具有更强的冲污能力。此外,相较于虹吸式座便器,直冲式座便器更加节水。
但是,现有直冲式座便器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座便器,有助于提高所述座便器的排污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便器,包括:便盆本体及分水盒体;其中,所述便盆本体具有边缘口及便器池;所述分水盒体设于所述边缘口上且位于所述便器池的后侧,所述分水盒体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倾斜,所述倾斜面上设有冲水口。
可选的,所述倾斜面朝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延伸。
可选的,所述冲水口突出所述便器池的内壁。
可选的,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0°~60°。
可选的,所述冲水口呈长条矩形状。
可选的,所述分水盒体具有两个侧出水孔,分别位于所述分水盒体相对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冲水口的出水量占所述冲水口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的总出水量的70%~90%。
可选的,所述冲水口的出水量占所述冲水口与两个所述侧出水口的总出水量的75%~85%。
可选的,所述座便器还包括:导水台阶,所述导水台阶环绕所述便器池的内壁。
可选的,由所述导水台阶后侧至所述导水台阶前侧,所述导水台阶的宽度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导水台阶的顶部表面平行于水平面。
可选的,所述侧出水孔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导水台阶的顶部表面齐平。
可选的,所述便盆本体具有出污口,所述出污口靠近所述便器池的后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便器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座便器包括便盆本体及分水盒体。所述便盆本体具有边缘口及便器池。所述分水盒体设于所述边缘口上且位于所述便器池的后侧。所述分水盒体具有倾斜面,由于所述倾斜面向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倾斜,因此由所述倾斜面上的冲水口喷出的水冲向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在撞击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后反弹落入所述便器池内,可促使形成涡流,有利于实现水流翻转的效果,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座便器的排污能力。
可选方案中,所述倾斜面朝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延伸,有助于缩短所述冲水口与所述便器池的前侧的距离,保证所述冲水口喷出的水能够准确撞击所述便器池的前侧,以促使涡流的产生。
可选方案中,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0°~60°。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冲水口内喷出的水直接沿所述便器池的后侧落入所述便器池内,保证所述冲水口喷出的水冲向所述便器池的前侧。另一方面,避免所述冲水口外露影响所述座便器的美观。
可选方案中,所述冲水口呈长条矩形状。相较于所述冲水口为多个分立的圆孔状结构,在所述多个圆孔状结构的面积和与呈长条矩形状的所述冲水口的面积相等的前提下,呈长条矩形状的所述冲水口的周长小,在水从所述冲水口喷出的过程中,有助于减少水流与所述冲水口的内壁接触造成的强度损耗,从而可提高水流强度。
可选方案中,所述冲水口的出水量占所述冲水口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的总出水量的70%~90%。一方面,使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喷出的水量适当,保证所述侧出水孔喷出的水对所述导水台阶表面的清洁效果,避免在所述导水台阶表面有污物残留。另一方面,使从所述冲水口喷出的水量适当,以利用所述冲水口喷出的水形成的强力水流将污物排出所述座便器,从而提升所述座便器的排污能力。
可选方案中,所述导水台阶的顶部表面平行于水平面,以对所述侧出水孔内喷出的水进行引导,使得所述侧出水孔内喷出的大部分的水能够流动至所述导水台阶的前侧,有利于改善冲污效果。
可选方案中,所述侧出水孔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导水台阶的顶部表面齐平,保证所述侧出水孔喷出的水主要沿所述导水台阶表面流动以冲刷污物,避免在所述导水台阶与所述侧出水孔间形成落差造成溅水,进而导致水从所述侧出水孔喷出后直接从所述导水台阶的边沿落入所述导水台阶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座便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座便器在另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座便器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座便器沿C1C2割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A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座便器100,包括:便盆本体200及分水盒体300;其中,所述便盆本体200具有边缘口210及便器池220;所述分水盒体300设于所述边缘口210上且位于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所述分水盒体300具有倾斜面311,所述倾斜面311向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倾斜,所述倾斜面311上设有冲水口320。
本实施例中,所述便盆本体200的材料为陶瓷。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口210为所述便器池220的内壁顶端。
本实施例中,靠近所述边缘口210的所述便器池220的内壁表面朝外侧倾斜,以增加所述边缘口210的面积,有利于模具成型及降低脱模作业的难度。在其他实施例中,靠近所述边缘口的所述便器池的内壁表面还可以垂直水平面设置。
参考图3及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便器池220(参考图1)包括容置槽221及位于所述容置槽221底部的排污槽222。所述容置槽221与所述排污槽222相连通。在平行于所述便盆本体200顶部表面的剖面上,所述容置槽221在该剖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排污槽222在该剖面的投影面积。
在所述容置槽221与所述排污槽222的交界处,所述便器池220的开口大小急剧收缩。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倾斜面311高于所述容置槽221与所述排污槽222的交界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呈陡峭的斜坡状,所述斜坡状结构由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底端一直延伸至所述排污槽222的底端,污物在重力作用下易于沿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下滑,有助于避免污物贴附,便于污物排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便器池的后侧表面还可以与水平面相垂直。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呈斜坡状,因而由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底端至所述排污槽222的底端,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逐渐靠前。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内部中空,用于在冲洗过程中起汇聚水的作用,所述水作清洁所述便器池220内的污物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粘接于所述便器池220的内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面311位于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底端。
参考图3及图4,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倾斜面311,由于所述倾斜面311向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倾斜,使得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冲向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在撞击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后反弹落入所述便器池220内,可促使形成涡流,有利于实现水流翻转的效果,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座便器100的排污能力。
所述倾斜面311朝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延伸,使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前壁313相较于所述排污槽222的后侧更靠前,有助于缩短所述冲水口320与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的距离,保证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能够准确撞击所述便器池220的前侧,以促使涡流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由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撞击所述容置槽221与所述排污槽222的交界处,并在所述交界处反弹进而落入所述排污槽222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倾斜面311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倾斜面311与前壁313(参考图2)间的夹角为钝角。
参考图5,x方向代表水平方向,y方向代表竖直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面311与水平方向x的夹角θ为30°~60°,相应的,所述分水盒体300的倾斜面311与前壁313间的夹角为120°~150°。若所述倾斜面311与水平方向x间的夹角θ过小,由所述冲水口320内喷出的水直接沿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落入所述排污槽222内,难以在所述排污槽222内形成涡流,影响所述倾斜面311对所述座便器100的排污能力的提升效果。若所述倾斜面311与水平方向x的夹角θ过大,导致所述冲水口320外露,影响所述座便器100的美观。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冲水口320呈长条矩形状。相较于所述冲水口320为多个分立的圆孔状结构,在所述多个圆孔状结构的面积和与呈长条矩形状的所述冲水口320的面积相等的前提下,呈长条矩形状的所述冲水口320的周长小,在水从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过程中,有助于减少水流与所述冲水口320的内壁接触造成的强度损耗,从而可提高水流强度。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具有两个侧出水孔330,分别位于所述分水盒体300相对的侧壁314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体300的所述侧壁314上各具有一个所述侧出水孔330。
本实施例中,单个所述侧出水孔330的形状为圆形。相较于单个所述侧出水孔330呈方形,在方形侧出水孔与呈圆形的所述侧出水孔330的面积相等的前提下,呈圆形的单个所述侧出水孔330的周长小,在水从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的过程中,有助于减少水流与所述侧出水孔330的孔壁接触造成的强度损耗,从而可提高水流强度。
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座便器100还包括:导水台阶400,所述导水台阶400环绕所述便器池220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出水孔330内喷出的水沿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流动,以对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进行清洁。从所述分水盒体300两侧喷出的水在所述导水台阶400的前侧汇聚,并从所述导水台阶400的边沿落入所述导水台阶400下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台阶400的边缘呈连续的曲线状,在两个所述侧出水孔330之间延伸,有利于避免出现冲洗盲区,从而降低对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进行清洁的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台阶400的顶部表面平行于水平面,以对所述侧出水孔330内喷出的水进行引导,使得所述侧出水孔330内喷出的大部分的水能够流动至所述导水台阶400的前侧,有利于改善冲污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出水孔330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导水台阶400的顶部表面齐平,保证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的水主要沿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流动以冲刷污物,避免在所述导水台阶400与所述侧出水孔330间形成落差,该落差容易导致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的水碰撞所述导水台阶400形成溅水,造成水从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后直接从所述导水台阶400的边沿落入所述导水台阶400下方,影响对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的清洁。
本实施例中,由所述导水台阶400后侧至所述导水台阶400前侧,所述导水台阶400的宽度逐渐减小,有助于使流动至所述导水台阶400的前侧的水顺利落入所述导水台阶400下方,避免在所述导水台阶400前侧形成积水。
所述冲水口320(参考图3)的出水量占所述冲水口320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330的总出水量的70%~90%。若所述冲水口320的出水量占总出水量的比值大于90%,使得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的水量过少,难以保证所述侧出水孔330喷出的水对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的清洁效果,在所述导水台阶400表面容易有污物残留。若所述冲水口320的出水量占总出水量的比值小于70%,使得从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量过少,难以利用所述冲水口320喷出的水形成的强力水流将污物排出,影响所述座便器100的排污能力。
优选的,所述冲水口320的出水量占所述冲水口320与两个所述侧出水孔330的总出水量的75%~85%。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便盆本体200具有出污口500,所述出污口500靠近所述便器池220的后侧。具体的,所述出污口500位于所述排污槽222的后侧壁上。
所述便器池220内的污物通过所述出污口500排出所述座便器100。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