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4296发布日期:2019-08-03 15:4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林雨水和土壤流失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



背景技术:

驳岸是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的构筑物,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岸而使其稳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驳岸中核心的部分是挡土墙,挡土墙正面临水。它的作用有三点:一、支撑墙后的土壤;二、保护坡岸不受水体的冲刷;三、高低曲折的驳岸使水体更加富有变化,提高园林的艺术性。

由于驳岸的功能限制,所以驳岸的挡土墙一侧是水体,有水体的水平压力,另一侧是陆地侧,有墙后土壤的侧压力,一般挡土墙通过挡土墙的宽度和挡土墙上方的垂直压力来调整。为了防止墙后土壤的侧压力过大,墙后近挡土墙的土壤一般用防渗材料,甚至采用砾石暗沟进行排水。根据以上的描述可知,墙后近挡土墙的土壤的储水功能较为薄弱,而现有技术中对驳岸的生态性要求越来越高,本实用新型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补给陆地侧和水体侧的雨水,又能满足驳岸的施工要求和生态驳岸的功能需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包括设置在水体与陆地间阻挡陆地泥土滑坡或坍塌的挡水墙层,所述挡水墙层上端设置压顶层,下端设置盖桩层,所述挡水墙层设置若干径向的桩孔与陆地侧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径向的桩孔使水体侧与陆地侧连通,当陆地侧储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桩孔外渗到水体侧,减少桩孔土壤侧的侧向压力;当水体侧水量过多时,可以通过桩孔外渗到陆地侧,可以补充陆地侧的土壤用水。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桩孔从水体侧向陆地侧向下倾斜,倾斜的坡度在1~50%。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角度的设计,一方面是通过桩孔斜向打桩(过滤块),使过滤块伸入土壤侧固定,能起到更好的固定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和生态驳岸坍塌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设计倾斜角度,两侧水位是不平衡,当达到突破不平衡水位压力时,才进行补水,避免土壤的流失,也减少了土壤侧快速失水导致土壤侧的植物生长受到限制。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桩孔内插置有过滤块,所述过滤块向陆地侧伸出,所述过滤块有外螺纹与桩孔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桩孔内过滤块与桩孔的固定,过滤块伸出固定土壤地基,可以在防止水体的快速流动导致土壤流失,又能正常补给土壤水分,平衡两侧的水平压力。过滤块与桩孔的螺纹固定,过滤块在长期使用后不至于从桩孔滑脱,可以延长生态驳岸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过滤块末端朝向陆地侧设置有尖部,其外周面为锥面。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过滤块的外周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分布在相邻螺牙之间。本实用新型土壤侧与水体侧从桩孔处的水分连通主要是通过透水孔进行的,通过控制透水孔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可以控制挡水墙层的透水速度,维护生态驳岸的护土功能。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过滤块顶端设置有驱动部,通过驱动部将过滤块旋进桩孔。驱动部根据使用的需要可以设计成凸块或者凹槽,施工时,当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已经在安装位置安装妥当后,通过驱动驱动块,将过滤块旋进桩孔。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盖桩层上表面水平,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下表面布置有若干个用于容纳桩基的盲孔。盖桩层下端设置有桩基,所述桩基的材料为木桩、石桩、灰土桩和混凝土桩、竹桩、板桩,木桩可以是杉木桩、柏木桩、橡木桩、松木桩、榆木桩等。桩木的规格取决于驳岸的要求以及地基的土质情况。一般直径10-15cm,长1-2m,弯曲度小于1%。桩木的排列可以是梅花形、品字形、马牙桩。

桩基的各个桩之间填充碎填料,如卡当石,可以保证桩间的稳定性。盖桩层扣设在桩基上,保证桩基稳定成整体。盖桩层和桩基一起增强生态驳岸的稳定,防止驳岸的倒塌或者滑移,同时加强土壤土基的承载力。其与过滤块一起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两个方向上进行稳固,防止驳岸的倒塌或者滑移。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盖桩层与挡水墙层间为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基层将盖桩层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由于盖桩层上表面实现了水平,制作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时,可以直接在盖桩层上铺设混凝土作为稳定生态驳岸的基础,挡水墙在混凝土上进行施工,最后形成压顶层,这样可以形成盖桩层、挡水墙层和压顶层连接在一体的一体结构,方便直接在生态园林施工时直接使用。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压顶层布置有条石或者砾石,压顶层的上缘高度高于生态驳岸结构与陆地连接的部分。压顶层作为生态驳岸的外在部分,可以空置,可以布置一些条石和砾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压顶层、挡水墙层和盖桩层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可以作为生态驳岸的一部分进行使用,设置在桩基上,可以保护水体附近的岸坡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径流冲刷,防止土壤流失;另外通过双向补水,平衡生态驳岸两侧的压力,可以让土壤侧的水分充分保持,减少土壤侧的绿化施工。

(2)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强化了生态驳岸与水体附近的岸坡的固定,可以延长生态驳岸的使用寿命。通过雨水双向补给,保持土壤侧的绿化所需的水分,土壤周侧的植物成活率高。

(3)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可以为预制件,现场施工时直接使用,可以缩短园林工程的工期,避免了现场浇筑和等待需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未安装过滤块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已经安装过滤块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部件或者模块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部件或者模块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或者模块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之上”的部件或者模块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部件或者模块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所述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包括设置在水体与陆地间阻挡陆地泥土滑坡或坍塌的挡水墙层,所述挡水墙层上端设置压顶层,下端设置盖桩层,所述挡水墙层设置若干径向的桩孔与陆地侧连通;所述桩孔从水体侧向陆地侧向下倾斜,所述桩孔内插置有过滤块,所述过滤块向陆地侧伸出,所述过滤块有外螺纹与桩孔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

本实用新型根据挡水墙层两侧的压力情况,设置桩孔用于连通水体侧与陆地侧,根据陆地侧的压力和水体侧的压力实际情况进行平衡;当水体侧的水位较高,水体侧的水可以通过桩孔透过到陆地侧;当陆地侧的积水较高时,可以通过桩体侧将雨水引流到水体侧。双向连通补水一方面平衡了水体侧和陆地侧的侧向压力,另一方面突破了现有生态驳岸的常规观念,即陆地侧和水体侧不能进行直接连通,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观念,这样的生态驳岸特别适合与园林等绿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可以减少后期人工干预进行补水,土壤的自我补水锁水,可以提高自然植物的成活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向桩基的方式与土壤土基固定,在径向上通过过滤块与土基固定,在竖向上通过常规桩基固定,使生态驳岸与土壤固定稳固,避免生态驳岸的滑塌等风险。

所述桩孔从水体侧向陆地侧向下倾斜,倾斜的坡度在1~50%。倾斜的坡度可以根据水体侧的压力和陆地侧的压力进行选择或者调整。当两者的压力差较为显著时,选择倾斜坡度大一些的,如30~50%。反之则选择倾斜坡度小一些的,如1~30%。

所述桩孔内插置有过滤块,所述过滤块向陆地侧伸出,所述过滤块有外螺纹与桩孔固定。所述过滤块的材料为木桩、石桩、灰土桩和混凝土桩、竹桩、板桩,木桩可以是杉木桩、柏木桩、橡木桩、松木桩、榆木桩等。桩木的规格取决于驳岸的要求以及地基的土质情况。一般直径10-15cm,长1-2m,弯曲度小于1%。过滤块的排列可以是梅花形、品字形、马牙桩。

所述过滤块末端朝向陆地侧设置有尖部,其外周面为锥面。过滤块的长度为1-2m,过滤块的最大直径为5-15cm。过滤块的螺纹孔可以提前预制,并在过滤块的外螺纹上开设轴向的透水孔,方便雨水通过。

所述过滤块的外周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分布在相邻螺牙之间。透水孔的数量可以任意多个,以方便透水又能将过滤块固定在桩孔内不致松脱为宜。

所述过滤块顶端设置有驱动部,通过驱动部将过滤块旋进桩孔。其中驱动部的方式比较多样,其中一种方式是在过滤块的上端设置扳手块,通过扳手夹住扳手块来驱动过滤块旋转,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与旋转阻力比较小,或者过滤块的长度较短的情况;另一种方式,作为优选的,过滤块的端部为六边形,即为驱动部,载入桩孔的方式是利用六边形的杆体插入到六边形端部内,通过转动杆体带动过滤块旋转,这种方式的有点在于杆体插入到过滤块内,可有效的增加过滤块整体的刚度,完全杜绝了过滤块折断、弯折、变形等情况的发生,过滤块优选采用六边形,是因为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六边形的杆体比较常见,当然端部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几何形状,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等,只要是非回回转体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所述盖桩层上表面水平,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下表面布置有若干个用于容纳桩基的盲孔。盲孔用来容纳桩基的顶部,当桩基抵住盖桩层后可以在盖桩层上进行找平,或者混凝土基层上继续找平,混凝土基层和盖桩层对桩基的压力达到设计水平,其目的在于保持生态驳岸的稳定。所述盖桩层与挡水墙层间为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基层将盖桩层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所述压顶层布置有条石或者砾石,压顶层的上缘高度高于生态驳岸结构与陆地连接的部分。所述压顶层、挡水墙层和盖桩层为一体结构。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包括设置在水体4与陆地5间阻挡陆地泥土滑坡或坍塌的挡水墙层2,所述挡水墙层上端设置压顶层1,下端设置盖桩层3,所述盖桩层与挡水墙层间为混凝土基层22,所述混凝土基层将盖桩层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所述挡水墙层设置若干径向的桩孔23与陆地侧连通。

压顶层的高度为30cm,宽度在1m,挡水墙层的宽度在70cm,高度在1.4m,混凝土基层的宽度在120cm,高度在40cm,其下为50cm高度的盖桩层,盖桩层的宽度与混凝土基层相当,盖桩层上表面水平,与挡水墙层连接固定,下表面布置有8个用于容纳桩基的盲孔。

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整体长度在2m左右,在整体施工时,可以多个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连成一片,根据水体的深度进行选择合适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

每个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的挡水墙层设置有10个桩孔,所述桩孔从水体侧向陆地侧向下倾斜,倾斜的坡度在1、3%、10%、50%。桩孔的布置呈梅花形,所述桩孔内插置有过滤块21,所述过滤块向陆地侧伸出,所述过滤块有外螺纹与桩孔固定。

过滤块为杉木桩,所述过滤块末端朝向陆地侧设置有尖部25,其外周面为锥面。另一端为膨大部,设置有外螺纹,膨大部的最大直径在5~10cm,膨大部的外周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分布在相邻螺牙之间。

膨大部顶端设置有驱动部24,驱动部为六角形凹陷,通过驱动部将过滤块旋进桩孔。所述压顶层布置有条石或者砾石,压顶层的上缘高度高于生态驳岸结构与陆地连接的部分。

按照以上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与桩基以及陆地侧的巨石等可以在水体侧构建生态驳岸,根据水体侧的绿地面积测算,每年浇灌的时间比较短,可以每年为该片绿地节省浇灌用水约为5吨。另外,经实际使用,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构建的生态驳岸的使用寿命比一般的桩基驳岸寿命要长3~5年,其实际承载力比一般的桩基驳岸要大30~5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态驳岸用雨水双向补给结构通过双向补给雨水,土壤侧的植物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而且双向与土壤土基固定,生态驳岸的实际承载力比一般桩基驳岸要大,进行园林工程施工时具有多种选择,如压顶层可以选择巨石、砾石,可以进行植物种植。由于双向与土壤土基固定,可以减少土壤流失的速率。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