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2909发布日期:2019-09-06 20:3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



背景技术:

一体化预制泵站在工程应用中,以体积小、集成度高、维护省时等特点逐渐取代传统混凝土泵站。内部每台泵输送介质的压力管道上配置止回阀,用于预防介质倒流,促使水泵反转等不良工况。其主要工作原理为:污水介质通过进口管路进入泵站筒体内部,水泵系统启动后,污水一次流经压力管道、止回阀、闸阀,通过出口管道流至下一处理单元。但是现有结构组成对于输送粘性较大的杂质时,效果不佳;或者泵站停泵时间较长后再次启泵的情况下,风干、沉淀的杂质不易悬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能够起到消能分流及自清洁作用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泵站筒体、设置于泵站筒体侧壁上的出水管和进水管、以及安装于泵站筒体内底部的至少一个泵体,每一泵体的出液口均通过一压力管与出水管相连通;

泵站筒体内还设置有一个用以粉碎流经液体中大块物体的粉碎格栅和一个呈筛板结构的消能分流板,粉碎格栅和消能分流板依次设置于进水管伸入泵站筒体内的出口端。

较佳的,消能分流板遮蔽进水管的出口端下部的三分之二的面积。

较佳的,泵站筒体的内侧壁上还水平安装有梁架,且粉碎格栅和消能分流板均安装于梁架上。

较佳的,粉碎格栅的上方还悬吊有一铁索,且铁索上端向上伸出泵站筒体的上顶部。

较佳的,于泵站筒体的内底部设有与泵体等数量的斜坡,每一斜坡的最高位置接近进水管而最低位置处形成一凹坑,并构成一向下倾斜的水渠结构,且凹坑位于相对应的泵体的进液口的正下方位置。

较佳的,泵体的出液口与压力管相接处还相连通的外接有一反冲洗管,反冲洗管远离压力管的一端延伸至凹坑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泵站筒体、进水管、出水管、至少一个泵体、粉碎格栅以及消能分流板,使得预制泵站运行时液流进入泵站筒体后,大块物体被粉碎,同时因受到消能分流板的阻流效果而起到分流作用,液流被分流成多道冲击力较低的多条支流以及从消能分流板两侧溢出,而不会直接冲击本体,并形成支流后流向泵站筒体的底部而便于泵体吸取,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泵体因长期直接受冲击而易于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液流流至泵站筒体底部形成旋流能够有效冲击淤积于泵站筒体底部的淤泥,使得能够起到消能分流及自清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剖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另一视角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作具体阐述。

参阅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泵站筒体1、设置于泵站筒体1侧壁上的出水管2和进水管3、以及安装于泵站筒体1 内底部的至少一个泵体4,每一泵体4的出液口均通过一压力管9与出水管2相连通,且泵站筒体1内还设置有一个用以粉碎流经液体中大块物体的粉碎格栅18和一个呈筛板结构的消能分流板19,粉碎格栅18和消能分流板19依次设置于进水管3伸入泵站筒体内的出口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消能分流功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泵站筒体1、进水管3、出水管2、至少一个泵体4、粉碎格栅18以及消能分流板19,使得预制泵站运行时液流进入泵站筒体后,大块物体被粉碎,同时因受到消能分流板19的阻流效果而起到分流作用,液流被分流成多道冲击力较低的多条支流以及从消能分流板19两侧溢出,而不会直接冲击本体4,并形成支流后流向泵站筒体的底部而便于泵体4吸取,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泵体因长期直接受冲击而易于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液流流至泵站筒体1底部形成旋流能够有效冲击淤积于泵站筒体1底部的淤泥,使得能够起到自清洁的作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如图2中所示,消能分流板19遮蔽进水管3的出口端下部的三分之二的面积,使得低载运行时,经由进水管3流入的液流均能够由消能分流板19起到消能分流的作用,而满载运行时,不会因消能分流板19的阻流效果太强而被强行削弱流量。进一步的,泵站筒体1的内侧壁上还水平安装有梁架20,且粉碎格栅 18和消能分流板19均安装于梁架20上。此外,消能分流板19上筛孔的大小及数目可根据进水管3管径及实际需求而定。而粉碎格栅18则实际为一搅动式粉碎机,能够将液流中的大块物体进行粉碎,防止被吸入本体后损坏泵体,其为预制泵站中较常采用的设备,故这里省略赘述。进一步的,粉碎格栅18的上方还悬吊有一铁索21,且铁索21上端向上伸出泵站筒体1的上顶部,便于维护时直接进行悬吊作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于泵站筒体1的内底部设有与泵体4等数量的斜坡5,每一斜坡5的最高位置向进水管3方向延伸以接近进水管3而每一斜坡5的最低位置处形成一凹坑6,并构成一向下倾斜的水渠结构,且凹坑6位于相对应的泵体4的进液口的正下方位置。使得在预制泵站停止运行后淤泥、渣滓自然的驻留于凹坑6内,而在预制泵站运行时,消能分流板的阻流作用下,液流向斜坡5方向流动,斜坡5及水渠结构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液流旋涡的强度,液流经进水管3、斜坡5冲击入凹坑6,使得去淤泥效果更佳。值得指出的是,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泵体4的出液口与压力管相接处还相连通的外接有一反冲洗管17,反冲洗管17远离压力管9的一端延伸至凹坑6内。被泵体4由进液口输运至出液口再经由压力管输送至出水管2,同时泵体4的出液口位置部分液流由反冲洗管17流动至泵体4的进液口下方位置,并在凹坑6内冲击形成液流旋涡,进而能够搅动淤积于泵站筒体1底部的淤泥、渣滓,并在泵体4的进液口吸力作用下顺着出水管2流出泵站筒体1外部,从而实现预制泵站反冲洗的目的并有效防止淤泥沉积于泵站内底部。进一步的,反冲洗管17为塑胶硬管。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泵站筒体1的上部开口设有安全格栅11及井盖12,且井盖12设置于安全格栅11上。进一步的,泵站筒体1内部还设有延伸至其上部开口的爬梯10,便于操作人员进出。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泵体4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一泵体4 的出液口分别依次通过一压力管9、一止回阀8、一闸阀7以及一连接管16连通至出水管2伸入泵站筒体1内的一端。进一步的,每一泵体4均通过一自耦底座15固装至泵站筒体1的内底面上。进一步的,泵站筒体1由玻璃钢材质制成,且泵站筒体1通过若干地脚螺钉固装于泵站底座14上。此外,于泵站筒体1顶部的一侧还设有用以控制泵体4 工作状态的控制柜13,其为常规装置,故这里省略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