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8895发布日期:2019-08-23 23:49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降耗”理念在工程施工中的不断深入,绿色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越来越被普及。在地铁基坑工程中,永临结合的设计理念(即永久设施与临时设施建设的统筹考虑)被广泛认可,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地下连续墙的永临结合:既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作为临时的围护墙,又在结构回筑过程中作为永久结构外墙的一部分(与结构侧墙共同承受外部水土压力),如此设计形式可以大大减小结构侧墙的厚度,起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

但是目前常用的地下连续墙永临结合设计,仅仅将地下连续墙与结构侧墙做简单的叠合,未考虑结构额外的防水设计,只是依靠结构侧墙的混凝土自防水,永临结合设计中,结构侧墙厚度变薄,其防水能力也被削弱,地下水易经过地下连续墙与结构侧墙的间隙,再从结构侧墙的施工缝、混凝土收缩裂缝、其它结构缺陷处等渗入结构内部,进而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和建筑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以防止地下水经地下连续墙和结构侧墙之间的间隙内渗流入地下结构内部,在减小所述结构侧墙厚度的同时提高所述结构外墙防水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筋笼结构,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钢筋笼和槽钢,所述钢筋笼一侧的主筋上设置有两根槽钢,两根所述槽钢之间有一定距离,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槽钢与所述钢筋笼的长度相等。

可选的,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两根所述槽钢分别为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所述第一槽钢上方、所述第二槽钢下方各设置有一根方木,分别为第一方木和第二方木,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方木与所述钢筋笼长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槽钢的腿宽和所述方木的边长均小于所述钢筋笼的保护层垫块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槽钢的腰部与所述主筋焊接连接,所述方木与所述主筋绑扎固定。

可选的,所述槽钢和所述方木均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槽钢和所述方木的长度均等于所述钢筋笼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槽钢的槽内填充有泡沫塑料,以防止浇筑所述地下连续墙时,混凝土渗入所述槽钢的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永临结合结构外墙,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由地下连续墙和结构侧墙叠合形成,所述地下连续墙采用以上所述的钢筋笼结构,当所述地下连续墙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泡沫塑料和所述方木,在所述地下连续墙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4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时,所述结构侧墙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在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

可选的,所述槽钢上下两面的所述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有凿毛,使所述槽钢的腿部露出混凝土一定长度,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时,所述结构侧墙的混凝土渗入所述凿毛的区域,所述槽钢的腿部作为止水钢板,使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

可选的,所述地下连续墙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设置有地下结构的结构顶板和结构底板,拆除所述第一方木和所述第二方木形成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所述第一槽钢、所述第一方槽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结构顶板的叠合面内,所述第二槽钢、所述第二方槽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结构底板的叠合面内。

可选的,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槽钢的中点、所述第一方槽的中点为所述结构顶板的三等分点;相应的,所述第二槽钢的中点、所述第二方槽的中点为所述结构底板的三等分点。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中,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钢筋笼和槽钢,所述钢筋笼一侧的主筋上设置有两根槽钢,两根所述槽钢之间有一定距离,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槽钢与所述钢筋笼的长度相等。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由地下连续墙和结构侧墙叠合形成,所述地下连续墙采用所述钢筋笼结构,当所述地下连续墙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槽钢内的泡沫塑料和所述槽钢外侧的方木,在所述地下连续墙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4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时,所述结构侧墙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在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进而起到防止地下水经地下所述连续墙和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间隙内渗流入地下结构内部的作用,在减小所述结构侧墙厚度的同时提高所述结构外墙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钢筋笼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拆除方木后的地下连续墙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槽钢及凿毛位置示意图;

其中:10-地下连续墙,101-第一方槽,102-第二方槽,103-凿毛区域,11-钢筋笼,12-槽钢,121-第一槽钢,122-第二槽钢,13-方木,131-第一方木,132-第二方木,20-结构侧墙,30-结构顶板,40-结构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地下连续墙既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作为临时的围护墙,又在结构回筑过程中作为永久结构外墙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常用的地下连续墙永临结合设计,仅仅将地下连续墙与结构侧墙做简单的叠合,未考虑结构的防水问题。永临结合设计中,结构侧墙厚度变薄,其防水能力也被削弱,地下水易经过地下连续墙与结构侧墙的间隙,再从结构侧墙的施工缝、混凝土收缩裂缝、其它结构缺陷处等渗入结构内部,进而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和建筑使用功能。

为提高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防水性能,发明人设计了一种钢筋笼结构,用于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地下连续墙。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钢筋笼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钢筋笼11和槽钢12,所述钢筋笼11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的主筋上设置有两根槽钢12,两根所述槽钢12之间有一定距离,所述槽钢12的开槽方向指向所述基坑,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槽钢12与所述钢筋笼11的长度相等。所述钢筋笼结构应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0,所述槽钢12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20时,所述结构侧墙20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因此提高了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两根所述槽钢12分别为第一槽钢121和第二槽钢122,所述第一槽钢121上方、所述第二槽钢122下方各设置有一根方木13,分别为第一方木131和第二方木132,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方木13与所述钢筋笼11长度相等。所述钢筋笼结构应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0,所述地下连续墙10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方木13,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20时,所述结构侧墙20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在所述钢筋笼11上设置所述方木13并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浇筑完成后拆除,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省下了大量的人工凿凹槽的成本和时间,避免了凿凹槽时对所述地下连续墙10的振动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槽钢12的腿宽和所述方木13的边长均小于所述钢筋笼11的保护层垫块的厚度。所述钢筋笼11自重较大,后续吊装过程中所述钢筋笼11可能会与土体之间发生磕碰,将所述槽钢12的腿宽和所述方木13的边长设计成均小于所述钢筋笼11的保护层垫块的厚度,以避免磕碰导致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变形或移位。

进一步的,所述槽钢12的腰部与所述主筋焊接连接,所述方木13与所述主筋绑扎固定。所述槽钢12、所述方木13与所述钢筋笼11的连接牢固,避免所述钢筋笼11在吊装过程中与土体磕碰导致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变形或移位。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均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的长度均等于所述钢筋笼1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容易理解的是,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也可以设计成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只要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度等于所述钢筋笼1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槽钢12和所述方木13的长度均等于所述钢筋笼1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只是一种优选方案。

进一步的,所述槽钢12的槽内填充有泡沫塑料,并用胶带将所述槽钢12和所述泡沫塑料紧紧固定在一起,以防止浇筑所述地下连续墙10时,混凝土渗入所述槽钢12的槽内。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永临结合结构外墙,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由地下连续墙10和结构侧墙20叠合形成,所述地下连续墙10采用以上所述的钢筋笼结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拆除方木后的地下连续墙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当所述地下连续墙10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泡沫塑料和所述方木13,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4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分别为所述第一槽钢121的槽、所述第二槽钢122的槽、拆除所述第一方木131形成的第一方槽101以及拆除所述第二方木132形成的第二方槽102,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20时,所述结构侧墙20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从而提高了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槽钢及凿毛位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槽钢12上下两面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0的混凝土有凿毛,使所述槽钢12的腿部露出混凝土一定长度,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20时,所述结构侧墙20的混凝土渗入凿毛区域103,所述槽钢12的腿部作为止水钢板,使所述地下连续墙10与所述结构侧墙20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从而提高了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的防水性能。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槽钢12上下各5厘米范围内的混凝土凿毛,凿毛深度至所述槽钢12的腿宽尺寸的一半,具体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续墙10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设置有地下结构的结构顶板30和结构底板40,拆除所述第一方木131和所述第二方木132形成第一方槽101和第二方槽102,所述第一槽钢121、所述第一方槽101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0和所述结构顶板30的叠合面内,所述第二槽钢122、所述第二方槽102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0和所述结构底板40的叠合面内。

进一步的,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槽钢121的中点、所述第一方槽101的中点为所述结构顶板30的三等分点;相应的,所述第二槽钢122的中点、所述第二方槽102的中点为所述结构底板40的三等分点。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笼结构及永临结合结构外墙中,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钢筋笼和槽钢,所述钢筋笼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的主筋上设置有两根槽钢,两根所述槽钢之间有一定距离,所述槽钢的开槽方向指向所述基坑,所述槽钢外侧上下各设置有一根方木,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槽钢、所述方木均与所述钢筋笼的长度相等。所述永临结合结构外墙由地下连续墙和结构侧墙叠合形成,所述地下连续墙采用所述钢筋笼结构,当所述地下连续墙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槽钢内的泡沫塑料和所述方木,在所述地下连续墙靠近基坑开挖面一侧形成4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槽。所述槽钢上下两面的所述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有凿毛,使所述槽钢的腿部露出混凝土一定长度。当浇筑所述结构侧墙时,所述结构侧墙的混凝土渗入槽内及凿毛区域,在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形成凹凸施工缝,使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渗流路径增大,进而起到防止地下水经地下所述连续墙和所述结构侧墙之间的间隙内渗流入地下结构内部的作用,在减小所述结构侧墙厚度的同时提高所述结构外墙防水性能。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